横纹肌肉瘤(rhabdomyosarcoma,RMS)是儿童期最常见的软组织肿瘤,占儿童肿瘤的6.5%左右[1,2,3]。原发部位以头颈部多发,其次为躯干、四肢及泌尿生殖系统。RMS对化疗、放疗敏感,但单一治疗效果差,需要肿瘤内科、外科、放疗等多学科联合的综合治疗。美国儿童横纹肌肉瘤协作组(Intergroup RMS Study Group,IRSG)和欧洲儿童软组织肉瘤研究组(European Pediatric soft tissue sarcomas study group,EpSSG)等较大儿童肿瘤研究组经过20余年的临床研究,并根据年龄、肿瘤大小、病理、临床分期,将RMS分为低、中和高危3组,进行分层和综合治疗,以不断优化化疗方案,进一步改善预后,使得RMS疗效逐年提高[1,4,5,6]。2013年9月,经中国小儿肿瘤专业委员会(Chinese Children Cancer Group, CCCG)批准,建立了中国儿童及青少年RMS协作组。协作组首先回顾性分析国内5家较大儿童医院系统治疗并随访的RMS患儿诊治效果,临床研究显示[7]:患儿总体生存率偏差,原因可能与诊断时发生远处转移患儿多、治疗方法单一以及管理不规范有关。因此,根据以上研究结果,结合IRSG和EpSSG研究成果[4,5,6,8,9,10,11,12,13,14]制定了本诊疗建议。各地可结合当地实际,在可行的情况下予以参照。
1.病理诊断明确。
2.未经治疗的、年龄<18岁的所有患儿。
3.无严重脏器功能不全。
4.符合儿童肿瘤诊治的伦理要求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查。
原发瘤灶B超、增强磁共振成像(MRI)或CT、胸部CT、头颅MRI、骨扫描,有条件可考虑全身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检查。
电解质、肝肾功能和乳酸脱氢酶等。
血、尿、便常规,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听力检测(应用铂类化疗前)。
骨髓常规,若肿瘤原发或转移至眼眶、中耳、鼻腔、鼻窦、鼻咽、颞下窝、翼腭、咽旁区等脑脊膜旁区域,应作脑脊液检查。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RMS组织学类型分为以下三种亚型:
包括葡萄簇状细胞型和梭形细胞型。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研究提示,部分胚胎型存在11号染色体杂合缺失。
部分ARMS中存在染色体易位t(2;13)(q35;q14)或t(1;13)(q36;q14)。这两种易位分别形成了相应的融合基因PAX3-FKHR和PAX7-FKHR。其中,PAX3-FKHR融合蛋白与预后不良相关。
儿童罕见,间变型预后不佳。
国际儿科肿瘤研究协会根据治疗前影像学制定的临床分期系统(表1)以及美国横纹肌肉瘤研究组(IRS)的术后-病理临床分组系统(表2),两种分期方法相结合。
分期 | 原发部位 | 肿瘤浸润 | 肿瘤最大径(cm) | 淋巴结 | 远处转移 |
---|---|---|---|---|---|
1 | 预后良好的位置a | T1或T2 | ≤5或>5 | N0、N1、NX | M0 |
2 | 预后不良的位置b | T1或T2 | ≤5 | N0、NX | M0 |
3 | 预后不良的位置 | T1或T2 | ≤5或>5 | N1、N0、N1、NX | M0 |
4 | 预后良好和不良的位置 | T1或T2 | ≤5或>5 | N0、N1 | M1 |
注:a预后良好的位置是指眼眶、头颈(除外脑膜旁区域)、胆道、非肾脏、膀胱和前列腺区泌尿生殖道;b预后不良的位置是指膀胱和前列腺、肢体、脑膜,背部、腹膜后、盆腔、会阴部及肛周、胃肠道和肝脏;T1:肿瘤局限于原发解剖部位;T2:肿瘤超出原发解剖部位,侵犯邻近器官或组织;N0:无区域淋巴结转移;N1:有区域淋巴结转移;Nx:区域淋巴结转移不详;M0:无远处转移;M1:有远处转移
分组 | 临床特征 | |
---|---|---|
Ⅰ | 局限性病变,肿瘤完全切除,且病理证实已完全切除,无区域淋巴结转移(除头颈部病灶外,需要淋巴结活检或切除以证实无区域性淋巴结受累) | |
Ⅰa肿瘤局限于原发肌肉或原发器官 | ||
Ⅰb肿瘤侵犯至原发肌肉或器官以外的邻近组织,如穿过筋膜层 | ||
Ⅱ | 肉眼所见肿瘤完全切除,肿瘤已有局部浸润a或区域淋巴结转移b | |
Ⅱa肉眼所见肿瘤完全切除,但镜下有残留,区域淋巴结无转移 | ||
Ⅱb肉眼所见肿瘤完全切除,镜下无残留,但区域淋巴结转移 | ||
Ⅱc肉眼所见肿瘤完全切除,镜下有残留,区域淋巴结有转移 | ||
Ⅲ | 肿瘤未完全切除或仅活检取样,肉眼有残留肿瘤 | |
Ⅲa仅做活检取样 | ||
Ⅲb肉眼所见肿瘤大部分被切除,但肉眼有明显残留肿瘤 | ||
Ⅳ | 有远处转移c,肺、肝、骨、骨髓、脑、远处肌肉或淋巴结转移(脑脊液细胞学检查阳性,胸腔积液或腹腔积液以及胸膜或腹膜有瘤灶种植) |
注:a局部浸润指肿瘤浸润或侵犯原发部位邻近的组织;b区域淋巴结转移指肿瘤迁移至原发部位引流区的淋巴结;c远处转移指肿瘤进入血液循环转移至身体其他部位
根据病理亚型、术后病理分期和TNM分期,将危险度分为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和中枢侵犯组(表3),以便分层治疗。
危险组 | 病理亚型 | TNM分期 | IRS分组 |
---|---|---|---|
低危 | 胚胎型 | 1 | Ⅰ~Ⅲ |
低危 | 胚胎型 | 2~3 | Ⅰ~Ⅱ |
中危 | 胚胎型、多形型 | 2~3 | Ⅲ |
中危 | 腺泡型、多形型 | 1~3 | Ⅰ~Ⅲ |
高危 | 胚胎型、多形型、腺泡型 | 4 | Ⅳ |
中枢侵犯组a | 胚胎型、多形型、腺泡型 | 3~4 | Ⅲ~Ⅳ |
注:IRS:美国横纹肌肉瘤研究组;a是指同时伴有颅内转移扩散、脑脊液阳性、颅底侵犯或者颅神经麻痹中任意一项
最好能做完整的肿瘤切除或仅有镜下残留。如果不能完全切除或者病变累及眼眶、阴道、膀胱或胆道,为了保存器官及其功能,可先用化疗或放疗,使肿瘤缩小,再进行手术。如第一次手术仅做肿瘤部分切除,可经化疗和(或)放疗3~6个月(4~8个疗程)后再手术。为了达到完整切除肿瘤的原发病灶,可以进行二次手术,切除原遗留下的阳性边缘或原仅做活检部位。
RMS胚胎型IRS-Ⅰ期不做放疗,Ⅱ~Ⅳ期则需放疗。腺泡型易有局部复发,故Ⅰ期也做放疗。低危组除了TNM 1期或原发瘤灶位于子宫和宫颈,已经完全切除且局部淋巴结阴性的患儿可不做放疗。常规分割放疗与超分割放疗无区别。为避免如50.4 Gy或更大量,故拟用分次、较长期小剂量治疗,以减少早期及晚期放射线损伤。RMS原发和转移瘤灶的放疗剂量见表4。放疗时间:非颌面部或颅脑区域的患儿,手术已经完全切除瘤灶者,可于术后1周内放疗;伴颅底侵犯的患儿,有明显压迫症状,需要紧急放疗者,可于化疗前先放疗。其他患儿包括颌面部和泌尿生殖系统患儿,若肿瘤较大无法手术,建议放疗时间在原发瘤灶化疗第13周,转移瘤灶可延迟到化疗第25周。如果原发瘤灶位于重要脏器不能手术切除者,可考虑试用内置粒子放疗。
分期及亚型 | 放疗剂量 |
---|---|
IRS-Ⅰ胚胎型 | 0 |
IRS-Ⅰ腺泡型 | 36.0 |
IRS-Ⅱa | 36.0 |
IRS-Ⅱb、Ⅱc (淋巴结区域) | 41.4 |
IRS-Ⅲ(仅眼眶) | 45.0 |
IRS-Ⅲ(其他部位) | 50.4 |
二次活检阴性 | 36.0 |
二次活检阳性 | 41.4 |
肉眼残留或较大肿物 | 50.4 |
注:IRS:美国横纹肌肉瘤研究组
总细则如下:(1)根据影像学及其他检查,估计肿瘤能基本完全切除者先手术;完全切除困难者仅活检,明确诊断后先化疗再手术。如选择手术,则在术后7 d内开始化疗。第1次化疗时注意病理会诊结果,如果为腺泡型建议做融合基因PAX3-FKHR和PAX7-FKHR,修正危险度分组。(2)放疗期间避免应用放线菌素D(ACTD)和阿霉素(ADR),化疗剂量减为半量。(3)各期均有必要化疗。根据危险度分组,采用不同强度的化疗(表5、表6、表7、表8)。长春新碱最大量2.0 mg,ACTD最大量2.5 mg。在完全缓解后4~6个疗程可考虑停药,总疗程数超过12个时考虑个体化调整方案。化疗12周瘤灶评估,若肿瘤增大或出现新病灶则出组。(4)剂量及化疗前要求:年龄<12月龄化疗剂量减半或体重≤12 kg按体重计算,剂量=体表面积剂量/30×体重(kg),每疗程间隔21 d。每疗程化疗前中性粒细胞(ANC)>0.75×109/L,血小板(PLT)>100×109/L。化疗结束24~48 h,开始注射粒细胞刺激因子(G-CSF)或粒单细胞刺激因子(GM-CSF)。骨髓恢复>28 d者下一疗程减量25%。(5)化疗药物毒副反应的判定标准:以NCI不良反应的分级标准(CTCAE version 4.0,2009)为依据。化疗前后均需注意检测心、肝、肾功能和听力。丙氨酸转氨酶(ALT)需<正常值2倍,总胆红素<正常值1.5倍。肾功能不全时按肌酐清除率(Ccr)降低比例相应减量。(6)常规口服复方新诺明[25 mg/(kg·d), 2次/d],每周服3 d,化疗开始直至化疗结束后3个月。
周 | 疗程 | 治疗 | 疗效评估 |
---|---|---|---|
0 | 0 | 手术或活检 | 局部B超、增强MRI、肺CT、头颅MRI |
1 | 1 | VAC | - |
4 | 2 | VAC | 局部B超 |
7 | 3 | VAC | - |
10 | 4 | VAC | 局部B超、增强CT和选择性MRI |
12 | 二次手术或放疗 | ||
13 | 5 | VA | - |
16 | 6 | VA | 局部B超 |
19 | 7 | VA | - |
22 | 8 | VA | - |
注:VAC:长春新碱+放线菌素D+环磷酰胺;VA:长春新碱+放线菌素D;MRI:磁共振成像;VAC、VA方案剂量:长春新碱:1.5 mg/m2, d1、d8、d15,放线菌素D:0.045 mg/(kg·次)+生理盐水静脉滴注5 min,d1,环磷酰胺:1.2 g/ m2静脉滴注1 h,d1[0、3、6、9 h时2-巯基乙基磺酸钠360 mg/ (m2·次)+生理盐水静脉滴注20~30 min];年龄<12月龄,放线菌素D剂量减半;化疗4个疗程后全面评估,如果完全缓解后4疗程可考虑停药,总疗程不超过10次;停化疗前评估局部B超、增强CT、头颅MRI、免疫功能;-为相应疗程无评估
周 | 疗程 | 治疗 | 评估 |
---|---|---|---|
0 | 0 | 手术或活检 | 局部B超、增强MRI、肺CT、头颅MRI |
1 | 1 | VAC | - |
4 | 2 | VAC或VI | 局部B超、增强MRI |
7 | 3 | VAC | - |
10 | 4 | VAC或VI | 局部B超、增强MRI、选择性头颅MRI |
13 | 手术或放疗 | - | |
16 | 5 | VAC | |
19 | 6 | VAC或VI | 局部B超、增强MRI |
22 | 7 | VAC | - |
25 | 8 | VAC或VI | 局部B超、增强MRI |
28 | 9 | VAC | - |
31 | 10 | VAC或VI | 局部B超、增强MRI |
34 | 11 | VAC | - |
37 | 12 | VAC或VI | 局部B超、增强MRI |
40 | 13 | VAC | - |
注:VAC:长春新碱+放线菌素D+环磷酰胺;VI:长春新碱+伊立替康;MRI:磁共振成像;VAC方案剂量同低危组;VI方案剂量:长春新碱同前,伊立替康50 mg/m2,d1~5,长春新碱后静脉滴注90 min,单次最大量≤100 mg/d,伊立替康有严重粒细胞减少和腹泻等不良反应,有条件者在化疗前可做UGT1A1基因检测;全部化疗在42周后完成,在完全缓解后4~6个疗程可考虑停药,总疗程数最多为13个,超过12个时考虑个体化调整方案;化疗12周瘤灶评估处于肿瘤增大或出现新病灶则出组,可考虑干细胞移植;停药前评估局部B超、增强MRI、肺CT、头颅MRI;-为相应疗程无评估
周 | 疗程 | 治疗 | 评估 |
---|---|---|---|
0 | 0 | 手术或活检 | 局部B超、增强MRI、肺CT、头颅MRI |
1 | 1 | VAC | - |
4 | 2 | VI | 局部B超、增强MRI |
7 | 3 | VAC | - |
10 | 4 | VI | 局部B超、增强MRI |
13 | 手术或放疗 | - | |
16 | 5 | VDC | - |
19 | 6 | IE | 局部B超、增强MRI |
22 | 7 | VDC | - |
25 | 8 | IE | 局部B超、增强MRI、肺CT、头颅MRI |
28 | 9 | VAC | - |
31 | 10 | VI | 局部B超、增强MRI |
33 | 11 | VDC | - |
36 | 12 | IE | 局部B超、增强MRI |
39 | 13 | VDC | - |
42 | 14 | IE | 局部B超、增强MRI |
45 | 15 | VAC | - |
48 | 16 | VI | 局部B超、增强MRI |
51 | 17 | VDC | - |
54 | 18 | IE | 局部B超、增强MRI、肺CT、头颅MRI |
注:VAC:长春新碱+放线菌素D+环磷酰胺;VI:长春新碱+伊立替康;VDC:长春新碱+阿霉素+环磷酰胺;IE:异环磷酰胺+依托泊苷;MRI:磁共振成像;VAC、VI方案的药物剂量同中危组;VDC、IE方案剂量:长春新碱同中危组,阿霉素30 mg/m2,d1~2,环磷酰胺1.2 g/m2静脉滴注1 h,d1,异环磷酰胺1.8 g/m2,d1~5,依托泊苷100 mg/m2,d1~5;全部化疗在54周完成,总疗程数超过12个时可考虑个体化调整方案。化疗12周后评估处于肿瘤增大或出现新病灶则出组,可考虑干细胞移植;-为相应疗程无评估
周 | 疗程 | 治疗 | 评估 |
---|---|---|---|
0 | 0 | 手术或活检、放疗 | 局部B超、增强MRI、肺CT、头颅MRI |
1 | 1 | VAI | - |
4 | 2 | VACa | 局部B超、增强MRI |
7 | 3 | VDE | - |
10 | 4 | VDI | 局部B超、增强MRI、肺CT、头颅MRI |
12 | 手术或放疗 | - | |
13 | 5 | VAI | - |
16 | 6 | VACa | 局部B超、增强MRI |
19 | 7 | VDE | - |
22 | 8 | VDI | 局部B超、增强MRI、肺CT、头颅MRI |
24 | - | ||
25 | 9 | VAI | - |
28 | 10 | VACa | 局部B超、增强MRI |
31 | 11 | VDE | - |
33 | 12 | VDI | 局部B超、增强MRI |
36 | 13 | VAI | - |
39 | 14 | VACa | 局部B超、增强MRI |
42 | 15 | VDE | - |
45 | 16 | VDI | - |
注:VAI:长春新碱+放线菌素D+异环磷酰胺;VACa:长春新碱+放线菌素D+卡铂;VDE:长春新碱+阿霉素+依托泊苷;MRI:磁共振成像;VDI :长春新碱+阿霉素+异环磷酰胺;VAI方案剂量:长春新碱同中危组,放线菌素D:1.5 mg/m2,d1,异环磷酰胺:3 g/m2,d1~3[0、3、6、9 h时2-巯基乙基磺酸钠600 mg/ (m2·次)];VACa方案:长春新碱、放线菌素D同VAI方案,卡铂560 mg/m2,d1;VDE方案:长春新碱同前,阿霉素: 25 mg/m2,d1~2,依托泊苷150 mg/ (m2·次), d1~3;VDI方案:长春新碱+阿霉素同前,异环磷酰胺3 g/m2,d1~3;如24周评估无影像学残留,即处于完全缓解、无瘤状态,25~48周继续原方案;如果24周评估处于肿瘤稳定,可疑残留,改为VDC(长春新碱+阿霉素+环磷酰胺)和IE(异环磷酰胺+依托泊苷)巩固治疗;全部化疗在48周后完成,总疗程数超过12个时,考虑个体化调整。如果化疗12、24、36周后瘤灶评估处于肿瘤增大或出现新病灶则出组,可考虑干细胞移植;停化疗前,局部B超、增强MRI、肺CT、头颅MRI;-为相应疗程无评估
(1)治疗中评估:诊断初、手术前和停治疗前全面的全身检查,包括肺CT、头颅MRI、原发瘤灶B超和局部增强CT或MRI。化疗每间隔2疗程评估内容为原发瘤灶及转移瘤灶大小:复查局部B超,选择性增强MRI。RMS易原位复发,如果复查中发现原位或病初转移灶复发,或者出现相应的症状、体征,则再考虑肺CT、头颅MRI等容易转移部位的检查。(2)治疗结束前评估:原发瘤灶B超、增强核磁或CT、胸部CT、头颅MRI,必要时行骨扫描。(3)复发是指肿瘤完全消失1个月后,再次出现局部或转移性肿瘤病灶。(4)治疗中首次评价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和疾病进展(PD)的患儿,间隔6~8周再评价以确认。治疗结束后针对总体的治疗效果再次评价和确认。
CR:所有病灶完全消失大于4周,骨髓转移者细胞涂片检查阴性。PR:原发肿瘤缩小≥64%,转移瘤灶缩小≥30%,没有新的病灶。PD:原发肿瘤较初诊时增大≥40%,转移瘤灶≥20%,或出现新病灶。疾病稳定(SD):肿瘤体积介于PD和PR之间。
CR:原发瘤灶和转移瘤灶均CR,无新发病灶。PR:原发瘤灶CR,转移瘤灶SD,无新发病灶。PR:原发瘤灶CR,转移瘤灶PR或SD,无新发病灶。PR:原发瘤灶PR,转移瘤CR或PR或SD,无新发病灶。SD:原发瘤灶SD,转移瘤CR或PR或SD,无新发病灶。PD:原发瘤灶、转移瘤灶任何处进展PD。
1.第1年间隔3个月体格检查、血常规、血生化、血压、胸X线片以及原发瘤灶的影像学检查。
2.第2~3年间隔4个月体格检查、血常规、血生化、血压、胸X线片以及原发瘤灶的影像学检查。
3.第4年间隔6个月体格检查、血常规、血生化、血压、胸X线片以及原发瘤灶的影像学检查。
4.第5~10年每年进行体格检查、血常规、生化和血压检查。
5.10年后尽可能每年复诊或电话随访患儿结婚生育、第二肿瘤状况等。
(马晓莉 汤静燕 执笔)
参加本建议讨论的专家(按单位的拼音排序):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赵卫红);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张建国);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王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金润铭);解放军总医院(唐锁勤);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孙立荣);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王天有、马晓莉、王焕民、何乐健、彭晓霞、张杰、段晓岷);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黄东生、张伟令);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孙黎明、房彤);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汤静燕、高怡瑾);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新华医院(吴晔明、袁晓军、李玉华、蒋马伟);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胡绍燕);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赵强、闫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汤永民);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孙晓非);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方建培、黎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