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痘疫苗自1997年引入北京市,一直作为第二类疫苗按照自费自愿原则提供适龄儿童接种。为控制学校水痘疫情,2006年8月起北京市政府为15岁以下儿童提供免费的水痘疫苗开展应急接种,2007年北京市将水痘纳入传染病报告系统,开始进行常规监测。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公众对疫苗认知度上升,水痘疫苗1剂次接种率逐年提高,北京市水痘发病水平较疫苗使用前明显下降。
但是近年来,水痘引起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仍时有发生,接种疫苗后发生突破病例的比例居高不下,水痘疫苗免疫策略调整的需求较为突出。为此,北京市CDC通过开展水痘疾病负担长期跟踪评价,同时对水痘疫苗接种率、水痘疫苗免疫效力实施现场评估,为制定北京市水痘疫苗免疫程序、进一步降低水痘发病水平、减少暴发疫情与突破病例提供了科学依据。鉴于中国国产水痘疫苗产能充足,本《指南》在广泛综述国内外有关水痘疫苗及使用效果的研究文献基础上,结合北京市现场流行病学研究数据而制定,供接种医生参考使用。
水痘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首次感染后引起,多见于儿童,以分批出现的全身性丘疹、水疱、结痂为主要临床特征,并发症以皮肤继发细菌感染为主,严重者也可发生肺炎、脑炎等[1,2]。免疫功能正常的健康儿童患水痘时,出现的皮疹或水疱数量通常在250~500个,并发症不常见,而免疫缺陷儿童,如患恶性肿瘤接受化疗或放疗的个体,出现严重并发症的风险大大增加[2]。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还可以引起带状疱疹,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其发病机制是儿童首次感染病毒患水痘痊愈后,部分病毒潜伏于神经细胞内,形成慢性、潜伏性感染,进入中老年时期后,潜伏的病毒再激活,导致身体单侧体表神经分布的皮肤出现带状、成簇的水疱,并伴有局部神经痛[1,2]。
水痘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主要是通过吸入含有水痘病毒的水疱液的气溶胶,或者吸入患者排出的呼吸道分泌物。水痘传染性强,患者的家庭内易感者感染率可以达到61%~100%[2]。
水痘疫苗应用前,温带地区水痘每年的流行高峰在冬春季,每2~5年有一个流行高峰。儿童普遍对水痘易感,几乎所有儿童在成年前均会感染病毒发生水痘,水痘每年的发病人数与当年出生人口数基本相当,以学龄前儿童和低年级小学生的发病率为高。美国的监测数据显示,该国应用水痘疫苗前,每年发生水痘病例约400万例,其中10 632例住院和105例死亡,全人群发病率为1600/10万[3,4,5]。中国尚未开展水痘疾病监测与报告,2007年山东、甘肃、湖南3个省的现况调查结果显示,14岁以下儿童水痘发病率为1836.72/10万,全人群发病率为357.9/10万,5~9岁组为发病率最高组[6]。
1974年,日本人Takahashi成功地建立了水痘疫苗OKa株,临床研究证实具有较好的保护效力。该毒株经WHO认证后推荐给全世界各国使用。1984年第一个上市的水痘疫苗由英国葛兰素史克公司生产,主要用于免疫缺陷儿童及其健康接触者,后被推广至广大健康儿童。目前国产水痘疫苗均采用Oka毒株,效期内含有类似的水痘病毒滴度。
国外水痘疫苗上市前临床试验显示,12岁以下儿童接种1剂后免疫原性可达到94%以上[2],而青少年和成年人接种1剂后免疫原性仅有79%[2],因此建议13岁以上青少年和成年人应接种2剂次疫苗。国产水痘疫苗上市后也开展了不同品牌以及与进口品牌的免疫原性比较,不同品牌的水痘疫苗均能达到较高的血清阳转率[7,8,9,10]。有研究发现,如使用最灵敏的膜抗原荧光抗体法(fluorescent antibody to membrane antigen,FAMA)进行检测,接种1剂次血清阳转率仅为77%[11]。国内研究也发现接种1剂次后1个月血清阳转率为98%,两年后下降至85%[8]。
水痘疫苗在各国上市后,在儿童中按照1剂免疫程序接种,由于突破病例(接种水痘疫苗42 d后发生的水痘病例)的比例较大,甚至在接种率较高的学校中仍发生水痘暴发,国外有多项研究对接种1剂水痘疫苗的保护效果进行评价。研究发现,接种1剂水痘疫苗后,保护率中位数为85%[11,12,13,14,15,16,17,18,19,20,21]。北京市开展的免疫效力研究数据也显示,接种1剂水痘疫苗后,保护率为89%,但避免发生中、重度水痘的保护率可达到99%[22]。国内其他研究结果与之类似[23,24]。
为进一步控制暴发疫情,减少突破病例,美国于2006年率先将该国水痘疫苗免疫程序调整为2剂次。一项随机临床试验比较了接种1剂和2剂疫苗的效力,结果显示,接种2剂10年后的保护率为98.3%,高于接种1剂的保护率(P<0.01);接种2剂后,发生突破病例的比例为2.2%,而接种1剂则为7.3%[25]。间隔3个月与间隔3~5年接种第2剂次水痘疫苗均可获明显提高的抗体水平[25,26,27],与麻风腮疫苗联合接种也可获得相似抗体滴度[28,29]。
截止到2006年底,美国共使用了5500万剂水痘疫苗,通过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接报的水痘疫苗接种后不良事件报告发生率为52.7/10万剂,其中2/3为发热、皮疹及接种部位红肿,严重不良事件报告率仅为2.6/10万剂[30]。国产疫苗上市后的大样本安全性观察也证明了疫苗良好的安全性[31]。
美国免疫策略调整为2剂次后,2010年两个主动监测点(Antelope Valley和West Philadelphia)的水痘发病率较2006年分别下降了76%和67%,暴发疫情的数量下降了90%。美国的经济学分析数据显示,2剂和1剂水痘疫苗接种获得的社会成本效益分别为1∶2.73和1∶4.37[32];国内研究则显示,1剂水痘疫苗常规免疫的成本效益为1∶4.19,常规免疫和强化免疫相结合的成本效益为1∶3.57[33]。
目前,水痘在中国不是法定报告传染病,因此,水痘疫苗使用前的发病基线数据尚属空白。1997年水痘疫苗在中国上市,为第二类疫苗自愿自费接种,接种医生按照说明书应用,全国没有推荐的、统一的接种程序,也未开展水痘疫苗接种率监测。
从1997年至今,水痘疫苗接种(接种1剂次)在北京市逐步普及,近5年的数据显示,北京市学龄前儿童接种率已达到80%左右,与文献报道的疫苗使用前情况相比,水痘发病率下降了85%以上。水痘疾病监测数据显示,2007—2010年北京市水痘年报告病例数为15 544~18 256例,报告发病率为96.2/10万~105.4/10万,5~7岁为全年龄段的发病高峰(北京市监测数据)。与疫苗前时代(文献数据为1600/10万)相比,每年可减少病例约13.5万例。
水痘疫苗的接种对减少幼儿园和学校等集体单位的暴发疫情起到明显作用,呈现出疫情规模缩小、持续时间缩短的特点。监测数据显示,北京市2007—2010年学校的暴发疫情主要集中于小学,疫情规模中位数为9~11例,持续时间中位数为20.0~26.5 d,低于疫苗使用前的水平(疫情规模中位数为45~233例,持续时间中位数为18~45 d)[34,35,36,37,38]。
在接种过疫苗后感染野病毒发生水痘的突破病例中,大多症状非常轻微,严重并发症基本没有发生[39]。在2007—2010年北京市报告的暴发疫情中,有水痘疫苗免疫史的病例无发热症状的占59.2%,皮疹数量在50个以下的占65.9%。
目前北京市水痘发病下降态势趋缓。北京市免疫规划信息化系统数据显示,适龄儿童水痘疫苗1剂次接种率已达较高水平(80%),但由于接种1剂免疫程序的保护效果有限[22],水痘发病率进一步下降的趋势不明显,2007—2010年水痘发病率和暴发疫情趋于平稳,水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仍时有发生。
接种1剂疫苗后发生的突破病例比例较高。在目前北京市水痘病例(尤其是在幼儿园和中小学生病例)中,有较大比例的病例曾经接种过水痘疫苗,水痘仍然是学校传染病暴发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疾病之一[40]。在北京市2007—2010年幼儿园和学校的暴发疫情中,接种过疫苗的病例(突破病例)占到50.7%~77.6%,年龄集中于4~8岁,6岁为发病最高峰。
为进一步降低北京市水痘发病水平,控制水痘暴发疫情,减少突破病例,根据北京市现场流行病学研究结果,结合国内外文献数据,本指南推荐北京市学龄前儿童按照统一的免疫程序接种2剂次水痘疫苗,建议高危人群根据需要选择接种水痘疫苗。
目前所有品牌的水痘疫苗均为OKa株制剂,水痘病毒含量≥3.3 lgPFU。
1~12岁儿童。
高危人群,如医务人员、家庭内与水痘患者密切接触的易感者。
(1)第1剂:满18月龄,接种第1剂。(2)第2剂:满4岁,接种第2剂(已接种过1剂、年龄为4~12岁者,应接种第2剂,与前剂至少间隔3个月)。
(1)1~12岁:①无水痘疫苗免疫史、年龄为18月龄~3岁者,接种第1剂后,满4岁接种第2剂,并与前1剂至少间隔3个月;②无水痘疫苗免疫史、年龄为4~12岁者接种2剂,2剂至少间隔3个月;③曾经接种过1剂、年龄为4~12岁者,应接种第2剂,与前1剂至少间隔3个月。(2)13岁及以上:接种2剂(仅适用提供13岁以上接种程序的疫苗)。
每人次剂量0.5 ml,于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皮下注射。
1.对疫苗的成分过敏者(以疫苗说明书为准)。
2.严重疾病患者、发热者。
3.免疫缺陷患者。
4.妊娠期妇女。
水痘疫苗不能与其他疫苗在同一注射器内混合;建议与免疫规划疫苗分开接种,与另一种注射用减毒活疫苗接种应至少间隔28 d。
接种时除上述提及事项外,可参照所接种疫苗说明书。各项操作规程应严格遵守《预防接种工作规范》。
接种水痘疫苗后,接种单位应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的要求,记入预防接种卡(簿)、接种证,录入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接种单位应每月将水痘疫苗接种情况汇总到"第二类疫苗接种情况报表"进行接种剂次数报告。
接种水痘疫苗后,应按照《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的要求,开展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报告、调查诊断和处置等工作。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可积极组织开展水痘疫苗免疫程序调整后的流行病学效果和成本效益评价,指导水痘疫苗的科学使用。
[本文由北京市CDC卢莉、索罗丹、李娟执笔;参与论证的专家(按姓氏拼音顺序排名):罗凤基、罗会明、孙美平、沈心亮、杨维中、赵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