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炎平注射液是由穿心莲内酯总磺化物制成的具有抗病毒、抗菌、抗炎和退热作用的中药注射液,成分明确;上市40多年以来,临床被广泛用于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先后入选了国家"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项目、国家发改委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国家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等科研项目,被列为《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乙类品种。由于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和药物经济学效益,喜炎平注射液被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各专业学会纳入到流感、肺炎、急性发热、手足口病等10多种疾病的治疗指南或专家共识[1,2,3,4,5,6,7,8,9,10,11,12,13,14]。
临床实践中,喜炎平注射液等中成药在急性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尤其在急性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细菌感染的抗菌药物使用需要具备相应的临床或实验室指征,病毒感染可供选择的抗病毒药物十分有限,加之病毒或细菌病原学的确诊需要一定的时间,此时,具有抗病毒、抗菌、抗炎和退热等多种药理作用的喜炎平注射液等中成药往往可以发挥很好的补充作用,成为治疗的首选;同时,具有多种药理作用的药物由于适用范围较广,也容易导致一些不合理用药[15,16,17,18,19]。
近年来,公开发表的有关喜炎平注射液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学术论文2 3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359篇)。如能采用循证医学方法将这些文献研究转化为临床使用的证据,对于指导喜炎平注射液的应用范围,并规范其应用原则,用法用量、合并用药等,实现临床精准应用和合理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急诊分会、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急诊分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热病分会等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基于循证医学方法,对喜炎平注射液在急性感染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进行了系统整理、评价和讨论,共同起草和制定了《喜炎平注射液急性感染性疾病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以供急诊科、呼吸科、消化科、中医内科、儿科等临床医师、药师在工作中参考。
本《共识》的制定主要采用循证医学研究方法,通过系统综述和分析喜炎平注射液既往发表的文献和总结相关专家的临床用药经验形成本共识意见;其数据来源包括:①Web of science及PubMed中自最早收录至2019年6月喜炎平注射液的相关文献;②万方、CNKI数据库中自最早收录至2019年6月喜炎平注射液的相关文献;③专家的个人经验及意见。
共识证据及推荐等级见表1。
循证医学证据质量(参照GRADE系统)
循证医学证据质量(参照GRADE系统)
等级 | 等级说明 | |
---|---|---|
证据等级 | ||
A级 | 证据来源于多项随机临床研究或多项荟萃分析 | |
B级 | 证据来源于单项随机研究,或多项非随机研究 | |
C级 | 证据来源于专家共识观点,病例报道或诊疗规范性文件 |
喜炎平注射液主要成分为穿心莲内酯总磺化物。原料提取物的有效成分穿心莲乙素不溶于水,经独特的磺化工艺(中国优秀专利奖,专利号:ZL01131382.X等)可以在不添加辅料的条件下制成水溶液,提升药效的同时降低了安全性风险。喜炎平注射液pH值为5.8,每1 mL喜炎平注射液含穿心莲内酯总磺化物以17-氢-9-去氢穿心莲内酯-19-硫酸酯钠(C20H29O5·SO3Na)计为0.73 mg。
大鼠尾静脉注射主要活性成分的药代动力学和组织分布研究表明,其在大鼠血浆分布均符合二室模型特征,在血浆和组织分布迅速,主要分布于肾脏、肠道、肝脏、肺脏、心脏等,给药5 min后,药物浓度以肾脏中最高[20,21]。
喜炎平注射液对甲/乙型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鼻病毒、柯萨奇病毒均有抑制作用,呈量效关系变化[22,23]。喜炎平注射液通过抑制血凝素的吸附作用阻断流感病毒感染,通过调节细胞免疫通路AKT和NF-κB抑制病毒增殖;抑制被腺病毒感染细胞中Bax蛋白表达,减少子代病毒的释放;活性成分XYP-1阻断CVB3病毒的吸附和增殖,活性成分XYP-2抑制增殖并直接杀伤CVB-3病毒;喜炎平注射液还通过抑制ERK、JNK磷酸化,降低NF-κB通路炎症因子表达,并提高T细胞活性改善机体免疫来减轻EV71病毒感染所致组织损伤[24,25,26,27,28]。
喜炎平注射液来源于单味中药穿心莲。据古籍和药典记载,穿心莲味苦、性寒、无毒,归心、肺、大肠、膀胱经,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等功效,可用于感冒发热,咽喉肿痛,口舌生疮,顿咳劳嗽,泄泻痢疾,热淋涩痛,痈肿疮疡,蛇虫咬伤等的治疗。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一组疾病的总称,包括普通感冒、急性病毒性咽炎、疱疹性咽峡炎、细菌性咽-扁桃体炎。
纳入15个RCTs共2457例患儿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利巴韦林比较,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总有效率更高,咳嗽消失时间以及咽部充血消失时间均更短[40]。
喜炎平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Meta分析共纳入23个RCTs、2796例患儿,结果显示喜炎平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总有效率、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疱疹消退时间等与利巴韦林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亚组分析显示,喜炎平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总有效率、发热时间、疱疹消退时间均优于单独使用喜炎平或单独使用利巴韦林[41]。
纳入27个RCTs,共3485例患儿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单用抗生素(青霉素/克林霉素/阿奇霉素/非青霉素β-内酰胺类抗生素)相比,喜炎平注射液联合抗生素能提高急性扁桃体炎患儿的临床总有效率,缩短患儿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咽痛消失时间、脓性分泌物消失时间、扁桃体肿大消退时间及住院治疗时间等,这一作用可能与喜炎平能有效抑制炎性因子IL-6、IL-8及TNF-α的表达有关。另外3项以成人急性扁桃体炎患者为研究对象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与单纯抗生素治疗比较,喜炎平注射液联合抗生素能提高总有效率,缩短平均发热时间及咽痛消失时间[42,43,44]。
推荐意见:对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伴发热(体温≥38℃)或咽痛、或咳嗽症状明显的成人及儿童,可酌情考虑给予喜炎平注射液改善临床症状(A级)。
喜炎平注射液联合奥司他韦治疗流感的Meta分析纳入5篇RCTs、包含316例患者,结果显示[45]与单用奥司他韦比较,喜炎平联合奥司他韦在总有效率,减少退热时间和住院时间方面更具优势,且不增加不良反应率。另一项纳入9篇RCTs,包含997例流感患者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46],与单纯抗病毒西药治疗(利巴韦林/奥司他韦)比较,喜炎平注射液在退热时间方面仍显示一定的优势,但在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推荐意见:对于确诊的流感患者,在采用奥司他韦等抗病毒西药治疗的同时,建议联合使用喜炎平注射液协助缩短发热时间(A级)。在不能选择奥司他韦等抗病毒西药的情况下,建议使用喜炎平注射液以缩短发热时间(B级)。
大多数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由呼吸道病毒感染引起,如鼻病毒、冠状病毒、流感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细菌感染不足10%,最常见的病原体为百日咳杆菌、肺炎支原体和肺炎衣原体[47,48,49]。因此,针对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以支持治疗为主,不需要经验性抗生素治疗[50,51,52]。相关Meta分析结果表明在常规支持治疗基础上联合喜炎平注射液能提高总体有效率,缩短咳嗽时间,缩短发热时间,加快肺部症状、喘憋/气喘症状的消失[53]。
推荐意见:对于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建议可尽早给予喜炎平注射液以缓解症状,缩短发热时间,促进肺部体征消失(A级)。
(1)细菌性肺炎
喜炎平注射液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Meta分析纳入31个RCTs,合计2 881例,结果显示与单纯应用阿奇霉素相比,喜炎平注射液联合阿奇霉素在总有效率,退热时间,咳嗽消失时间,肺部湿啰音消失时间,胸片恢复时间,缩短住院时间等多个方面均优于单用阿奇霉素[54]。
此外,一项纳入18个RCTs,合计1 924例患者的喜炎平注射液联合抗生素治疗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单用抗生素相比,喜炎平注射液联合抗生素治疗能提高成人CAP的临床有效率,改善患者咳嗽症状,缩短患者退热时间、住院治疗时间[55]。而一项纳入5篇RCTs,合计病例538例患者的喜炎平注射液联合阿奇霉素治疗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疗效的Meta分析结果表明,联合治疗总有效率更高,并能缩短发热时间、改善咳嗽症状,提高细菌清除率,缩短治愈时间[56]。
推荐意见:对于明确细菌感染或肺炎支原体感染的CAP成人和儿童,在合理选择抗生素的同时,建议尽早联合使用喜炎平注射液调节气道炎症反应,改善临床症状和缩短发热时间,从而缩短病程时间(A级)。
(2)病毒性肺炎
病毒性肺炎是呼吸道病毒感染引起的肺实质炎症,儿童多见。一项纳入10个RCT,共861例儿童病毒性肺炎的Mete分析结果提示,与利巴韦林比较,喜炎平注射液能缩短退热时间、喘息消失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57]。另一项纳入20个RCT,共2 126例儿童病毒性肺炎的Meta分析结果提示:与利巴韦林或其他中成药相比,喜炎平注射液在退热时间、咳嗽消失时间、气喘消失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住院时间等方面均更有优势。
一项纳入5个RCT,共461例成人病毒性肺炎患者的Meta分析结果提示:3个RCT报告了临床痊愈率指标,对比利巴韦林组,喜炎平注射液能提高痊愈率;2个RCT报告了发热、咳嗽、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对比利巴韦林组,喜炎平注射液能缩短咳嗽消失时间及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发热时间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8]。
推荐意见:对于病毒性肺炎初期或中期的成人或儿童,推荐使用喜炎平注射液调节炎症反应,促进肺部炎症吸收,缩短住院时间,降低疾病发展严重程度和并发症发生率(A级)。
COPD的大部分急性加重由呼吸道感染引起,其治疗常包含抗菌药物。纳入19篇RCTs,包含1 500例患者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常规对症治疗+抗生素治疗比较,常规对症治疗+抗生素+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可提高总有效率,降低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缩短咳嗽、咯痰、呼吸困难等症状消失时间;也可改善二氧化碳分压、氧分压状况及肺功能FEVl占预计值(%)[59,60]。
GOLD报告明确指出病毒感染是AECOPD的主要触发因素[61]。AECOPD如果合并病毒感染,可能有更为明显的气道炎症和系统性炎症的效应[62]。喜炎平注射液具有广谱的退热、抗病毒、抗炎效应,早期应用于AECOPD的治疗,可能有助于促炎因子/抗炎因子趋向平衡,减轻机体的气道炎症及系统性炎症反应[63]。
推荐意见:对于中度至重度AECOPD患者,在初始进行针对性抗微生物治疗的同时,推荐可联合使用喜炎平注射液减轻机体的气道炎症反应,改善咳嗽、咳痰等临床症状和退热、缩短病程和住院时间(C级)。
一项纳入10个RCTs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一般治疗基础上加用喜炎平注射液,整体临床症状、退热、皮疹和口腔疱疹消退时间等方面均优于一般治疗加利巴韦林[64]。另一项纳入8篇RCT文献,926例手足口病患儿的Meta分析结果也类似[65]。
多项临床证据表明针对神经系统受累期(重症病例重型),喜炎平注射液+常规治疗的联合方案临床结局明显优于常规治疗,并能明显降低重症并发症发生率,同时减少平均退热时间,缩短皮肤和口腔黏膜疱疹愈合时间[66,67]。另外2项随机对照试验设计的干扰素联合喜炎平治疗重症手足口病并发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研究结果表明,与利巴韦林联合喜炎平相比,干扰素联合喜炎平在退热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头痛缓解时间、呕吐缓解时间、神经精神症状缓解时间和意识恢复时间等方面效果均更优[68]。
推荐意见1:对于以发热、皮疹(含疱疹)为主要表现的手足口病患儿,推荐早期可应用喜炎平注射液或喜炎平注射液联合治疗(A级)。
推荐意见2:对于手足口病并发病毒性脑炎等重症患儿,在对症支持治疗的同时,可联合使用喜炎平注射液和干扰素发挥协同抗炎、抗病毒作用,以降低手足口病重症并发症发生率,缓解头痛、呕吐及精神症状,缩短意识恢复时间(B级)。
腹泻是全球儿童五大死亡原因之一[69,70,71,72]。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的病因多为病毒感染,以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最为常见,细菌病原包括大肠埃希菌属、弯曲菌属、沙门菌属以及志贺菌属等。一项纳入18个RCTs,3 557例儿童轮状病毒性肠炎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喜炎平注射液组总有效率及病毒转阴率均优于利巴韦林组,且喜炎平注射液组发热时间、腹泻持续时间明显缩短;其中6个RCTs报告了不良事件,组间不良事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3]。另一项纳入30篇RCTs,5 320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的Meta分析结果提示,与利巴韦林比较,使用喜炎平注射液可显著缩短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的止泻时间、退热时间及脱水纠正时间,喜炎平注射液对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的总有效率更高;且使用喜炎平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利巴韦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4]。纳入17篇RCTs,共计1 841例患儿的喜炎平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小儿腹泻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结果提示,喜炎平联合蒙脱石散较单用蒙脱石散的总有效率更高,止泻时间缩短,体温下降时间缩短,大便性状恢复正常时间缩短[75]。
成人急性腹泻病例大都由感染性病因引起,并且大多数由病毒引起且持续时间很短,仅通过对症治疗就能治愈,很多患者并不就医。对于重度腹泻的成人,大多数病例则是由细菌性病因引起,此时需要抗生素治疗。3项以盐酸左氧氟沙星联合喜炎平治疗成人急性细菌性痢疾的RCTs研究结果显示,喜炎平注射液联合左氧氟沙星较单用左氧氟沙星能提高总有效率,缩短退热时间、止泻时间、血象恢复正常时间[76,77,78]。还有一项以喜炎平联合门冬氨酸洛美沙星治疗成人细菌性痢疾的对照研究结果显示,联合用药组有效率高于单用门冬氨酸洛美沙星组,退热时间、止泻时间亦较对照组缩短[79]。
推荐意见1: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的病因多为病毒感染,推荐早期选用喜炎平注射液协助退热、缩短腹泻持续时间(A级)。
推荐意见2:成人急性感染性腹泻病情稍重者,推荐在经验性和特异性抗生素治疗的同时,可以联合使用喜炎平注射液发挥协同抗炎、止泻作用(B级)。
常用静脉滴注,也可采用肌内注射。
成人:采用静脉滴注时,1次/d,日剂量不超过500 mg,建议控制滴速30~60滴/min(共识意见);采用肌内注射时,2~3次/d,一次50~100 mg。
儿童:采用静脉滴注时,1次/d,日剂量按体质量5~10 mg/kg(0.2~0.4 mL/kg)计算,根据疾病及病情在此范围内酌情调整,最大日剂量不超过250 mg,控制滴速30~40滴/min;采用肌内注射时,2次/d,日剂量不超过200 mg。
静脉滴注:建议静脉滴注采用0.9%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使用。与0.9%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稳定性实验表明,喜炎平注射液与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剂量超过750 mg : 250 mL时不溶性微粒明显增加,喜炎平注射液与溶媒配制超过4 h不溶性微粒明显增加。因此,推荐静脉输注液浓度不超过3 mg/mL,静脉输注液在配伍后,使用时间控制在4 h内[80]。
肌内注射:采用肌内注射时药液无需稀释;3岁以上儿童建议注射臀大肌,也可注射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肌及三角肌;1~2岁幼儿不宜注射臀大肌,应选择臀中肌或臀小肌。
(1)无论儿童或成人,若需单独或联合使用喜炎平注射液,均建议在急性感染早期尽早介入,疗程根据疾病严重程度及治疗反应评估确定,一般为3~7 d。
(2)不建议用于疾病慢性期或长期连续(≥28 d)用药。
(1)喜炎平注射液的药效成分为穿心莲内酯总磺化物,具有清热解毒之功效,不建议与其他功效主治相近的中药注射剂联合使用。
(2)既往药物配伍实验研究表明,喜炎平注射液和维生素C注射液、注射用五水头孢唑林钠、注射用氨溴索、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这些药物在高浓度比例混合后,可出现浑浊;故如联合上述药品,需注意联合使用剂量或谨慎选择上述药物注射剂型。如需联合用药,推荐在换药时需先用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输液管或更换新的输液器,以免药物相互作用产生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发生率:根据文献、自发呈报的数据(SRS)和大规模前瞻性主动监测数据,虽然不同数据来源的ADR发生率有所差异,其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在0.075%~2.11%之间[81]。根据国际医学科学组织委员会(CIOMS)推荐的ADR发生率分级标准,喜炎平注射液的ADR发生率均处于少见或罕见级别。而一项大规模前瞻性主动监测研究表明其4岁以下儿童ADR发生率为0.073%(12/16501人)、4~14岁儿童ADR发生率为0.079%(3/3792人),两个年龄段与中青年ADR发生率0.066%(5/7582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2]。但老年人和肝肾功能不全患者的ADR发生率尚不明确。
喜炎平注射液不良反应主要集中在皮肤及其附件系统(48.92%)或全身反应(17.97%)[83]。ADR主要表现为皮疹、瘙痒、寒战和发热等,均属一般性ADR,经停药或对症处理后痊愈。儿童ADR的类型和严重程度与成人无差异。
喜炎平注射液的严重不良反应约占全部不良反应的比例约为3.72%,主要临床表现为过敏性休克、寒战、呼吸困难等[83]。文献和研究分析表明既往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使用喜炎平注射液的安全性风险更高,建议在用药前询问是否有过敏史并重点观察首次用药患者的用药反应。
出现严重过敏反应时,可参照欧洲变态反应与临床免疫学会(EAACI)颁布的严重过敏反应指南中"急诊急救指南建议方案(2014年版)"[84]、《严重过敏反应急救指南》推荐意见[85]等给予恰当处理。
(1)使用喜炎平注射液时,发生过敏反应或其他严重不良反应,须立即停药并及时救治。
(2)用药前和配制后及使用过程中应认真检查喜炎平注射液及滴注液,发现药液出现浑浊、沉淀、变色、结晶等药物性状改变以及瓶身有漏气、裂纹等现象时,均不得使用。建议稀释后药液必须在4 h内使用。
(3)严禁混合配伍,谨慎联合用药。如需联合用药,在换药时需先用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输液管或更换新的输液器,以免药物相互作用产生不良反应。
(4)建议询问患者先前有否对喜炎平注射液或其他药物的过敏史,是否为过敏体质者或有家族过敏史者,如既往发生药物过敏或有家族过敏史、过敏体质的患者,则严禁选用喜炎平注射液。此外,肝肾功能异常患者、75岁及以上老年人、哺乳期妇女、儿童(1~2岁),对于该类患者初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时候,建议慎重使用并加强监测。
妊娠:由于尚未有孕妇使用的研究资料,尚不能做出明确的判定。因此,建议孕妇禁用。
儿童:12个月以下小儿使用喜炎平注射液的安全性尚未确定,建议禁用;1~2周岁以下幼儿使用喜炎平注射液应慎重。
老年人:由于老年患者常伴有肾功能减退,建议75岁以上老年患者慎用。
共识组专家成员(以姓氏拼音为序)
蔡凤丙 曹承楼 曹得胜 曹 钰 曾红科 曾仲意 柴艳芬
陈伯钧 陈分乔 陈海铭 陈晓辉 陈 杨 邓 旻 邓扬嘉
邓 哲 丁邦晗 方邦江 方晓磊 房 莉 郭 伟 何明丰
何小军 胡少红 胡仕祥 黄小民 江儒文 蒋龙元 孔 立
雷小宁 冷红春 李典鸿 李 芳 李桂伟 李 辉 李 俊
李小刚 李 旭 李旭成 李雨鹏 李志军 梁 群 梁子敬
廖为民 林 勇 凌 峰 刘 斌 刘 南 刘清泉 刘婉嫣
刘新桥 刘云涛 卢建华 卢健棋 卢 云 罗真春 吕传柱
马骏麒 毛峥嵘 梅建强 齐文升 乔之龙 屈小元 芮庆林
沈 君 苏 和 覃小兰 唐光华 唐柚青 王大伟 王 伟
王严冬 文爱珍 文 丹 吴彩军 吴凡伟 吴 晖 奚小土
谢 扬 徐红辉 徐 军 闫国良 杨荣源 杨志旭 姚卫海
叶文平 叶 勇 詹 红 张汉洪 张洪雷 张建平 张荣珍
张文武 张晓云 张新超 张永标 张忠德 赵晓东 周荣斌
周学良
统筹:刘云涛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