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的三次全国性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约11%,糖尿病前期达到35.7%~50.1%。肥胖和糖尿病已成为严重影响人民健康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慢性疾病。但是,我国在这些代谢性疾病的防治上仍存在着很多问题:(1)医疗资源相对匮乏,分布不平衡,医患比严重失衡,传统诊疗模式效率及有效管控率皆低;(2)糖尿病及并发症知识普及、早期预警和早期防治迫在眉睫;(3)我国各地区和各级医院代谢病诊疗水平参差不齐,尤其基层医生专业化知识的提高更加重要;因此,实现代谢病诊疗水平的同质化是医疗资源均等分布、人人享有同等代谢性疾病诊治的先决条件;(4)医院间、医院和家庭间,甚至个体间的信息孤岛,阻碍了精确诊疗和有序管理。
因此,如何利用崭新的诊疗理念,在响应国家分级诊疗政策的同时,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和积极性,为患者提供最佳的诊疗方案,并最终降低我国糖尿病和各种并发症的患病率,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鉴于此,2016年由中国工程院宁光院士及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发起,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和上海市内分泌代谢病研究所组织,在全国范围内建设并推广的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National Metabolic Management Center,MMC,代谢中心)项目应运而生。
项目运行3年以来,全国已有近700家医院报名加入MMC,覆盖30个省份、自治区和直辖市,管理超过20万名患者。经过3年多的新模式管理,已运行的MMC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管理成效:实现了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体重指数(BMI)、内脏脂肪面积、皮下脂肪面积、血脂、血压等重要指标的显著改善。
建设目标:
MMC将秉承"一个中心、一站服务、一个标准"核心理念,建立覆盖全国各级医疗机构的中心化的代谢性疾病管理模式。该模式通过建立移动互联平台,将先进诊疗技术与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等手段结合,实现线上线下、院内院外,多中心共享的多重获益的诊疗模式,并进一步建立国家协同诊治网络,真正开创患者-医生-医院-社会共享共赢的糖尿病诊疗新模式。
愿景:
未来,将建立1 000家MMC,管理1 000万糖尿病患者,并力争在十年后降低我国糖尿病发病率1%,降低各种并发症10%。
MMC的组织架构由全国总中心、区域中心、县域中心、社区中心和1+X模式组成(图1)。
MMC的全国总中心设置在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负责制定MMC整体政策、工作方案、技术标准、具体实施计划和措施。负责制定质量管理制度和流程,建立质量管理团队,实现对诊治流程和结果的质量管理。负责开展代谢性疾病相关中心化科普教育和面向医生的中心化培训工作。
MMC选择市县规模医院建立区域中心。按照标准操作规程(SOP)规范MMC门诊的设置,完成代谢性疾病及并发症的筛查、诊疗、随访等防控工作和代谢性疾病科研工作,承担代谢性疾病相关疑难复杂并发症及急危重症的诊疗,推广标准化疾病诊疗管理规范。
MMC选取县级及以下医院建立县域中心,具体负责代谢性疾病及轻中度并发症的筛查诊疗、随访工作,负责承接下级医院轻中度并发症的转诊和综合诊疗,负责管理关联的社区中心。
负责代谢性疾病高危人群的筛查、评估、管理及预防工作,在上级中心的指导下负责开展代谢性疾病筛查、诊疗、随访工作,负责承接上级中心的随访任务和疑难患者的向上转诊,负责社区患病人群的医疗看护。
见本章3.5。
区域中心设置在二级及以上医院。
区域中心具体要求为:(1)具备代谢性疾病及疑难并发症诊疗、管理能力和经验;(2)具备能够满足代谢性疾病及疑难并发症筛查、诊疗、管理、临床研究的医疗设施、设备、人员和网络建设能力;(3)能够指导区域内下级医院和社区中心临床诊疗、管理,协调多学科交叉协作和推动建立代谢中心1+X模式,并在区域内有一定的医疗服务辐射能力及影响力。
区域中心的硬件和设施应该按照"一个中心,一站服务,一个标准"的总体思路,满足代谢性疾病及疑难并发症筛查、诊疗、管理、临床研究等需求,并使用互联网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实现线上线下,院内院外共同协作,最大程度方便患者和提高医护人员的效率,满足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连续性的整体要求。
包括场地及外观、设备配置、基础网络条件设置几个方面。具体要求如下:
(1)场地及外观
统一的外观设计,区域中心原则上设置在内分泌科门诊或相邻区域,占地面积推荐80平方米以上,亦可将原有内分泌门诊同等面积做相应规划,场地能够有效规划相关功能区,合理布局信息登录区、基础检测区、医生诊室、患教区、检查室等。MMC还需在医院内协调培训和考核的场地和设施。
其中,接待台(必选)、内部背景墙(必选)、标准化办公桌(必选)、腰线(必选)、指示牌(必选)、标准化诊疗床(必选)、外部形象墙(可选)、隔断(可选)的具体要求可见附录2。
(2)设备配置
1)患教设备
最低配置为电视机,有条件的中心可以配备电脑、电子白板、展示柜等。
2)检测设备
区域中心一般配置为:身高体重检测仪、智能血压计、动脉硬化检测仪、内脏脂肪检测仪、免散瞳眼底照相机及神经传导检测仪,代谢一体机等,有条件的区域中心可以配置双能X线骨密度仪。具体要求可见附录3。
3)网络设备
基本的网络设备,包括MMC专用电脑、扫描枪、交换机、路由器、条码打印机、报告打印机等。
4)血样保存设备
区域中心需配备保存血样的-80℃超低温冰箱,冻存盒、离心机。
5)培训设备
区域中心需配合投影仪等培训设备,该设备可以与患教设备共用。
(3)网络建设
网络建设是各MMC顺利开展工作和与总中心互通互联的保证,各分中心均应根据要求搭建MMC运行和数据传输所需要的基本网络。
MMC基本网络建设包括:MMC专用局域网、MMC专用外网、各中心安装医院HIS诊疗系统、各中心与医院检验检查系统数据对接等四方面内容。
1)MMC专用局域网:是用于MMC的患者登录、检测设备传输、患者信息登录和报告打印等内部业务流程的网络平台。
2)MMC专用外网:该外网主要用于各分中心服务器与MMC总中心服务器进行交互和数据同步。
3)各中心安装医院HIS诊疗系统:是完成患者登记和医生诊疗处方的需求。
4)各中心与医院检验检查系统数据对接:MMC与医院检验检查系统数据对接可将MMC患者在医院的检测、检查数据自动导入MMC患者病历中,为医生诊疗及患者长期管理提供全面的数据支持。各中心需按照《MMC标准接口协议》中规定的方式进行对接。
(4)人员组成
区域中心至少配备1名专职负责医生、2名专职护士,并配置1名质量控制人员(可兼职),有条件的可增配专职医务人员、MMC管理人员、辅助科室和相关临床科室医技人员。MMC人员均应参加全国总中心组织的培训并考核通过。
(5)软件系统
区域中心使用MMC数据管理和应用平台及配套的APP(MMC医家APP,MMC管家APP)和微信(MMC管家微信公众号),对医生实现远程培训,对患者进行信息登记,院内数据自动采集,随访管理和预约,远程会诊等工作。实现整合院内院外管理,形成多场景综合管理工具,真正实现代谢性疾病多角色全病程的精准随访和管理,有效地联通其他中心和家庭。
(6)与社区中心的互连
在区域内牵头组建代谢中心1+X模式,建立疑难并发症会诊、转诊机制;并积极开展下级医院帮扶等工作,推广标准化疾病诊疗管理规范。
县域中心应当为县域中心医院。
县域中心具体要求为:(1)具备代谢性疾病及轻中度并发症诊疗、管理能力和经验;(2)具备能够满足代谢疾病及轻中度并发症筛查、诊疗、管理的医疗设施、设备、人员和网络建设能力;(3)能够指导社区中心临床诊疗、管理。
县域中心的硬件和设施应该满足基本条件的要求,并能够使用互联网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实现线上线下,上下级中心共同协作。
(1)场地及外观技术参数
统一的外观设计,县域中心设置在医院门诊区域内,占地面积推荐20平方米以上,能够有效规划相关功能区。合理布局信息登录区、基础检测区、医生诊室、患教区、检查室等。
接待台(可选)、内部背景墙(必选)、标准化办公桌(可选)、腰线(必选)、指示牌(可选)、标准化诊疗床(可选)、外部形象墙(可选)、隔断(可选)的具体要求可见附录2。
(2)设备配置技术参数
1)患教设备
最低配置为电视机,有条件的中心可以配备电脑、电子白板、展示柜等。
2)检测设备
县域中心一般配置为:身高体重检测仪、智能血压计、智能血糖仪、动脉硬化检测仪、免散瞳眼底照相机。具体要求可见附录3。
3)网络设备
基本的网络设备,包括MMC专用电脑、扫描枪、交换机、路由器、条码打印机、报告打印机等。
(3)网络建设
见2.1.2网络建设部分。
(4)人员组成
县域中心至少配备1名专职负责医生、1名专职护士,并配置1名质量控制人员(可兼职),有条件的可增配专职医务人员、MMC管理人员、辅助科室和相关临床科室医技人员。MMC人员均应参加全国总中心组织的培训并考核通过。
(5)软件系统
县域中心使用MMC数据管理和应用平台及配套的APP和MMC管家微信公众号,对患者进行信息登记、院内数据自动采集、随访管理和预约和远程会诊等工作。能够通过MMC软件系统实现代谢疾病和轻中度并发症的综合管理,联通其他中心和家庭。
社区中心应当为一级医疗机构及乡镇卫生院。
社区中心具体要求为:(1)具备代谢性疾病常见病预防、筛查、诊疗、管理能力和经验;(2)具备能够满足代谢性疾病常见病诊疗、管理的医疗设施、设备、人员和网络建设能力;(3)负责承接上级中心的随访任务和疑难患者的向上转诊能力,具备社区患病人群的医疗看护能力。
社区中心的硬件和设施应该按照"一个中心,一站服务,一个标准"的总体思路,满足基本条件的要求,实现上下级医院,社区医生和患者共同协作,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连续性的整体要求。
(1)场地及外观技术参数
统一的外观设计,社区中心设置在门诊,合理布局信息登录区、基础检测区、医生诊室、患教区、检查室等。
接待台(可选)、内部背景墙(必选)、标准化办公桌(可选)、腰线(必选)、指示牌(必选)、标准化诊疗床(可选)、外部形象墙(可选)、隔断(可选)的具体要求可见附录2。
(2)设备配置技术参数
1)患教设备
最低配置为电视机,有条件的中心可以配备电脑、电子白板、展示柜等。
2)检测设备
社区中心一般配置为:体重秤、智能血压计、智能血糖仪、免散瞳眼底照相机。具体要求可见附录3。
3)网络设备
基本的网络设备,包括MMC专用电脑、扫描枪、条码打印机、报告打印机等。
(3)网络建设
见2.1.2网络建设部分
(4)人员组成
社区中心至少配备1名负责医生、1名专职护士,配置1名质量控制人员(可兼职),有条件的可增配专职医务人员、MMC管理人员、辅助科室和相关临床科室医技人员。MMC人员均应参加全国总中心组织的培训并考核通过。
(5)软件系统
社区中心使用MMC数据管理和应用平台及配套的APP和MMC管家微信公众号,对患者进行信息登记、院内数据自动采集、随访管理和预约、医疗看护等工作。能够通过MMC软件系统联通其他中心和家庭。
3.1.1 MMC"一站式"的标准化诊疗流程包括:登记、基础测量、问诊、付费、抽血、检测、打印报告、就诊、信息登录、预约等十项(图2)。
3.1.2 MMC分中心结合自身建设规模和实际项目设置,建立规范化的随访管理流程,初诊患者流程可以有顺序调动,不能缺项和漏项。复诊患者根据随访SOP的要求,不同阶段的患者遵循不同的诊疗随访流程。
3.1.3 诊疗随访流程建立后,各中心应该将各自中心的内部流程进行公示并建立引导机制,让患者清楚中心流程并能够按流程完成就诊。
在专委会的指导下,目前MMC制定并发布了428个SOP,从项目立项、标准建设、验收培训、随访流程、血样采集、治疗路径,到质量控制,每一个步骤都有严苛的标准。各分中心均应开展SOP的学习和培训,用于MMC建设和运行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从患者就诊登记、信息采集、检验、检查到诊断处方、健康宣教均在统一布局的标准区域内完成,实现一个中心,一站式的管理。
实现基本的糖尿病及相关并发症筛查必需的标准检测设备配置,并可通过标准规范技术实现实时动态上传和数据联网传输,为临床诊疗提供更加全面的支撑。
建设中心间统一的标准化、结构化的数据管理系统,对患者院内检测数据和院外家庭数据进行实时上传,并运用标准化信息加密脱敏和整合处理技术,通过APP和微信等方式进行信息输出,实现对患者健康状态的院内外实时综合管理。
在我国现行指南的基础上,对糖尿病及相关合并症及并发症制订统一的治疗路径。对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制订早期筛查预警模型,并建立严重不良事件及死亡等大终点事件的上报流程。
对管理患者范围、随访频次、历次检查要求、时间节点及数据收集的完整度等制订规范。
建立远程会诊数据平台,通过规范协议,建立不同中心间的交流协作规范。
建立质量控制及督导组,通过在各分中心设立内部质控、督导组后台及现场监察、督察官现场审查三个不同层级的监督体系来实现对诊治流程的质量管理。
使MMC管理和服务延伸至病房、县域/社区中心和家庭。
MMC建立了督察官、督导官、巡查员等不同层级的督导制度,形成环环相扣的督导流程来监督中心的日常运行和督导组的内部工作,并参考发达国家的成熟评分体系,结合我国国情,建立指导各中心工作质量评价的专属评分体系,也形成了针对县域中心和社区中心的简化评价方法。
中心管理和服务的延伸是提高MMC"一个中心"原则的重要体现,也是建立代谢性疾病患者管理连续性和可及性的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撑。MMC管理和服务的延伸包括:挂号和收费、门诊和病房转诊、并发症转诊、院间转诊四个方面内容。
各中心应将内分泌门诊与MMC整体协调,最低负担地将MMC随访就诊流程融入到一般内分泌门诊流程中,使用互联网技术,通过网络APP或设置自助设备等方式,通过便捷的访视创建和MMC登记,通过整合MMC诊疗指标的就诊报告等措施,更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管理效果和患者的体验。
MMC建立门诊和病房转诊制度,各分中心应建立内部门诊和病房转诊绿色通道,优化转诊路径,帮助需要住院治疗的患者方便地转诊病房,病房中需要长期随访的患者,方便地到门诊进行有效随访。
MMC与相关并发症学科协作,中心检查出来的严重并发症或合并症患者,需通过会诊和转诊方式输出到相关科室,定期追踪会诊和转诊结果,持续进行转诊后需要进行的代谢病相关治疗和随访。
各MMC分中心结合各地区自身特点,中心间通过"1+X模式"实现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详见第二章第二部分)。
为贯彻落实《关于做好高血压、糖尿病分级诊疗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15〕1026号),做到"常见疾病标准化管理",MMC创建了代谢中心1+X模式[即:一个区域中心或县域中心联动3个以上的基层(乡镇、县级或社区)医院]。以糖尿病慢病管理的分级诊疗,上下转诊和院内院外联动管理为目标,代谢中心1+X模式为患者提供全国统一的标准化服务,同时让标准化管理走出院内或县域医院,走进基层医院和社区服务中心。
代谢中心1+X通过制订双向转诊标准流程,使区域或县域医院的优势医疗资源得以下沉,各区域和县域医院代谢中心应积极开展"+X"工作,与社区中心建立长期联动、通过远程医疗以及下基层帮扶,使社区中心在随访效率、疾病管理等方面得到规范引导。
分级诊疗原则:以患者为中心,同质化医疗照顾,实现医疗供给可及,达到"简、廉、便、全、益",是糖尿病分级诊疗的总原则。
分级诊疗目标:"以社区医生为中心,专科医生为主导,慢病管理人员为辅助",充分发挥糖尿病协同诊疗团队作用,指导患者合理就医,规范诊疗流程,提高治疗依从性,使患者血糖、血压、血脂等全面控制达标,以延缓或减少并发症发生,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提高生存质量,获得预期寿命。
MMC糖网中心是由MMC发起的,在各级医疗机构中开展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筛查防治的MMC分支项目。该项目通过采集眼底照片,利用AI自动化阅片技术,依托MMC基于物联网大数据的一站式、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综合管理平台,最终实现糖网筛查和随访管理的目标。
各MMC应该按照MMC糖网中心的工作要求,开展相关工作,确保DR筛查工作过程的规范性。
MMC糖网中心工作要求包括:包含设备要求、人员配置要求、眼底照片质量和上传标准、DR筛查报告出具要求。操作人员合格证书的发放。
糖网筛查对眼底照相机的要求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视角≥45°,有自动对焦模式;(2)具有内固视标,至少满足同时拍摄以黄斑为中心和以视盘为中心的眼底图像;(3)屈光补偿范围为-20~+20D;(4)眼底图像类型包括彩色眼底图像;(5)图像分辨率≥500万像素;(6)符合MMC-Connection标准。
需配置至少1名专职医护人员,负责眼底照片拍摄和数据上传等工作。需在MMC培训平台经过糖网筛查开诊培训,培训内容包含眼底照片拍摄操作和眼底彩照读片基础知识。并经过线上考核达到90分,方可正常开展眼底筛查工作。
MMC建立了数据管理应用平台及配套的APP(MMC医家APP,MMC管家APP)和微信(MMC管家微信公众号),各分中心在开展MMC相关工作时,需使用配套平台,进行疾病的筛查、诊疗、管理、随访、培训和科研等服务。完整MMC网络化平台包括七大功能板块:信息登记系统、检测系统、问卷系统、随访管理系统、预约系统、MMC医家APP、管家APP。使用MMC网络化平台及配套软件的医护人员,均应参加全国总中心的培训并考核通过。
制定糖尿病患者HbA1C目标应根据患者的年龄、病程、预期寿命、并发症或合并症病情严重程度等进行综合考虑。
(1)HbA1C<8%:对于曾出现严重低血糖、预期寿命较短、有显著的微血管或大血管并发症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可适当放宽至HbA1C<8%[1,2]。
(2)HbA1C<7%:对多数非妊娠成人患者合理的HbA1C<7%可以减少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3]。
(3)HbA1C<6.5%:对于部分无明显低血糖或其他药物不良反应且病程较短、预期寿命较长、未合并明显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建议更为严格的HbA1C<6.5%[4]。
(4)HbA1C<5.7%:HbA1C处于5.7%~6.4%之间的人群是发展为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建议及早进行干预,控制HbA1C<5.7%可延缓甚至避免其进展为糖尿病[5]。
(1)对于糖尿病病史较短、一般健康状况良好、无明显大血管病变且较为年轻的患者,血压控制目标为<130/80 mmHg(1 mm Hg=0.133 kPa);
(2)对于高龄、健康状况较差、已发生靶器官损害甚或伴严重冠心病患者,严格血压控制可能会因脏器血流灌注压不足而导致严重不良后果,目标值可适当放宽至140/90 mmHg。
(1)LDL-C<2.6 mmol/L(未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
(2)LDL-C<1.8 mmol/L(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
(3)HDL-C>1.0 mmol/L(男性)
>1.3 mmol/L(女性)。
(4)TG<1.7 mmol/L。
综合达标:HbA1C<7%,血压<140/90 mmHg和LDL-C<2.6 mmol/L。
2010年美国心脏协会(AHA)定义了理想心血管健康,包括以下7项指标:不吸烟或戒烟1年以上、理想的体重指数、目标量的体力活动、健康饮食及严格血糖、血压和总胆固醇的控制。基于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及糖尿病前期人群研究发现严格遵循理想心血管健康指标,可显著降低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7]。
(1)不吸烟或戒烟>12个月可以显著降低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病率。
(2)体重指数(BMI)主要有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亚洲标准和我国制定的中国参考标准(表1)。通过对中国人群BMI进行分组,(A)BMI<23 kg/m2;(B)23 kg/m2≤BMI<25 kg/m2;(C)BMI≥25 kg/m2,发现BMI<23 kg/m2可以显著降低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病率。因此,目前MMC关于体重管理的控制目标为BMI<23 kg/m2。
不同体重指数(BMI)标准(kg/m2)
不同体重指数(BMI)标准(kg/m2)
BMI分类 | WHO标准 | 亚洲标准 | 中国标准 |
---|---|---|---|
体重过低 | <18.5 | <18.5 | <18.5 |
正常范围 | 18.5~24.9 | 18.5~22.9 | 18.5~23.9 |
超重 | ≥25 | ≥23 | ≥24 |
偏胖 | 25~29.9 | 23~24.9 | 24~27.9 |
肥胖 | ≥30 | ≥25 | ≥28 |
(3)体力活动:≥150分钟/周中等强度体力活动;或≥75分钟/周剧烈强度体力活动;或≥150分钟/周中等+剧烈强度体力活动;
(4)蔬菜和水果摄入量≥4.5 cups/天;
(5)总胆固醇<5.17 mmol/L(未经治疗);
(6)血压小于120/80 mmHg(未经治疗);
(7)理想的糖化血红蛋白(糖尿病前期小于5.7%或糖尿病<6.5%)。
此外,以下6种生活方式和临床指标与心血管疾病发病相关:
(1)饮酒:大量饮酒增加心血管发病风险;
(2)睡眠:保持健康的睡眠习惯,每天应至少保证6~8小时睡眠时间;
(3)饮茶:有饮茶习惯者比不饮茶者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低;
(4)空气污染:空气污染指数API<75,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低;
(5)eGFR<60 ml·min-1·(1.73 m2)-1,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增加;
(6)尿微量白蛋白与肌酐比(UACR)≥30 mg/g,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增加。
注:1杯=125 g带皮水果或70 g白菜,具体可参考参考美国农业部(USDA)营养餐盘。
大量饮酒:男性:每周>21 drinks
女性:每周>14 drinks
1 drink相当于14 g纯酒精
注:GLP-1:胰升糖素样肽1;SGLT-2:2型钠葡萄糖共转运体;DPP-4:二肽基肽酶Ⅳ;TZDs:噻唑烷二酮类;SUs:磺脲类
说明:
(一)二甲双胍
(1)降糖疗效:二甲双胍是2型糖尿病起始治疗的首选药物[8],只要患者耐受并且没有禁忌,可长期使用。二甲双胍单药治疗可使HbA1C下降1.0~1.5%[9]。在新诊断糖尿病中,也可使HbA1C下降1.8%[10]。在相似的基线HbA1C人群中,2 000 mg/d的二甲双胍相较于其他口服降糖药显示出更强的降糖疗效[11]。DPP研究也发现,二甲双胍有利于预防中青年或超重的糖耐量受损的患者发展成为2型糖尿病患者[12]。
(2)大血管并发症:二甲双胍具有明确的心血管保护作用。UKPDS研究证明,二甲双胍可显著降低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全因死亡和心梗风险[13];SPREAD研究也证实,在我国有冠心病病史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与格列吡嗪组相比,二甲双胍组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下降[8]。
(3)微血管并发症:二甲双胍对微血管保护的直接证据依据尚不足。二甲双胍可用于eGFR≥60 ml·min-1·(1.73 m2)-1患者且不需要调整剂量。但是,eGFR处于45~60 ml·min-1·(1.73 m2)-1时,需要减量使用。二甲双胍禁用于eGFR<45 ml·min-1·(1.73 m2)-1患者。
(二) α糖苷酶抑制剂
(1)降糖疗效:可显著降低糖耐量受损者发生2型糖尿病发生危险[14];MARCH研究表明,在新诊断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中,每天300 mg阿卡波糖的降糖效果与每天1 500 mg的二甲双胍疗效相当。多中心前瞻性干预研究结果证实α-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在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中作为单药起始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14,15,16]。
(2)大血管并发症:STOP-NIDDM研究和MeRIA研究分别表明,阿卡波糖可显著降低糖尿病前期和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17,18]。MeRIA研究还发现阿卡波糖对心衰风险也有改善[18]。
(3)微血管并发症:α糖苷酶抑制剂对微血管保护的直接证据依据尚不足。阿卡波糖可用于eGFR≥30 ml·min-1·(1.73 m2)-1患者,当eGFR<30 ml·min-1·(1.73 m2)-1时则禁用。
(三) SGLT-2抑制剂
(1)降糖疗效:SGLT-2抑制剂降糖效果与二甲双胍相当,优于磺脲类药物及DPP-4抑制剂,降低HbA1C达0.5~1.0%[19,20,21]。
(2)大血管并发症:SGLT-2抑制剂已被证实有明确的心血管保护作用。伴心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应用SGLT-2抑制剂治疗可以显著降低主要复合心血管事件终点发生率、全因死亡率和心衰住院风险。合并有心血管疾病或高危/极高危心血管风险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可考虑SGLT-2抑制剂作为起始治疗的首选药物。在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或有CHF高风险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也建议首选SGLT-2抑制剂[22,23]。
•极高危心血管风险:指合并有明确的心血管或者其他靶器官损伤〔蛋白尿,肾功能受损eGFR≥30 ml·min-1·(1.73 m2)-1,左心室肥厚,或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抑或合并有3个或以上心血管危险因素(包括高龄,高血压,血脂异常,吸烟,肥胖);
•高危心血管风险:指病程≥10年,不合并靶器官损伤,但合并任何一项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
(3)微血管并发症:研究证实,SGLT-2抑制剂治疗使肾脏复合终点(包括进展至大量蛋白尿、肌酐倍增、起始肾脏替代治疗或因肾脏疾病死亡)风险显著下降[24,25]。对于合并慢性肾脏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无论是否伴有心血管疾病,可以考虑应用SGLT-2抑制剂。
(四) GLP-1受体激动剂
(1)降糖疗效:与磺脲类、TZDs降糖药及甘精胰岛素相比,GLP-1受体激动剂具有更强或者相当的降低HbA1C的能力,但是其降体重效果明显优于以上其他药物。
(2)大血管并发症:LEADER、ELIXA和EXSCEL研究均显示,利拉鲁肽、利司那肽和艾塞那肽周制剂均被证实对心脑血管系统的安全性,不增加心衰住院风险,而利拉鲁肽更可使主要血管终点事件风险、心血管死亡风险显著降低[26,27,28]。
(3)微血管并发症:LEADER研究显示,与安慰剂组相比,利拉鲁肽显著降低肾脏不良事件(新发大量蛋白尿、血清肌酐倍增、终末期肾病或肾病导致的死亡)风险[29]。但不推荐用于eGFR<30 ml·min-1·(1.73 m2)-1患者。
糖尿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与非糖尿病人群相比,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2~4倍[7]。在病程较长、年龄较大且多个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糖尿病患者中,单纯强化降糖并未有效降低心血管事件和死亡风险[30,31,32],对于合并多个心血管危险因素的2型糖尿病患者,强化降糖同时,还应积极降压、调脂、减重及控制动脉粥样硬化,以降低心血管事件和死亡风险[33]。
4.2.1 高血压管理
(1)降压药物的选择应综合考虑疗效、器官保护、安全性和依从性等因素。
(2)首选降压药物:ACEI或ARB为首选药物。为达到血压有效控制,需联合使用其他降压药物如钙拮抗剂、小剂量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等,也可选用复合药物,如ARB+噻嗪类利尿剂,对于合并肾功能损害的患者,需结合患者情况合理选用降压药物及调整降压靶点。
(3)应注意各类药物的禁忌证。
4.2.2 血脂异常的管理
(1)合并脂代谢异常患者,首选他汀类调脂药物,宜中效强度起始治疗(使LDL-C降幅30~50%),根据调脂疗效和耐受情况调整剂量。
(2)LDL-C基线值较高且调脂标准治疗3月后,仍未降至目标值,可将LDL-C至少降低50%作为替代目标。
(3)对于高三酰甘油血症(TG≥5.7 mmol/L)的患者,首先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启动TG治疗,首选贝特类(非诺贝特),其他可选药物有鱼油、烟酸等。
(4)降脂药物的联合应用:
1)单药降脂不能达标时,则联合应用降脂药;
2)联合降脂通常以他汀类(低/中强度)与另一种作用机制不同的降脂药联合。据循证医学证据,联合药物选择优先级排顺如下:依折麦布>贝特类>鱼油(ε-3脂肪酸)。
(5)安全性监测指标:
1)严密监测肝肾功能、肌酸激酶及血脂水平、皮肤过敏反应及出血倾向等;
2)避免与葡萄柚(胡柚)等色彩鲜艳水果、陈皮、佛手和酒精等同服。
4.2.3 抗血小板治疗
(1)抗血小板治疗可用于糖尿病伴心血管高危人群,阿司匹林应用需考虑患者的高危因素、性别、年龄及出血风险分层管理。阿司匹林的合适剂量是75~100 mg/d。
(2)血小板二磷酸腺苷受体(P2Y12)拮抗剂应用指征:阿司匹林过敏者可应用氯吡格雷(75 mg/d)作为二级预防。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需要应用1种P2Y12受体拮抗剂与阿司匹林联用至少1年。糖尿病合并心肌梗死史(1~3年前)患者,替格瑞洛加阿司匹林可以显著减低缺血性事件包括心血管病和冠心病死亡[34]。
4.2.4 超重和肥胖的管理
应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肥胖程度等相关代谢风险的全面评估:在收集病史、生活方式及家族史资料同时,完善血压、心率、BMI、体脂含量及分布(如颈围、腰围、臀围,内脏脂肪和皮下脂肪检测等),肝肾功能血脂的测定[35,36]。超重和肥胖管理首先要强调患者的生活方式改变,从均衡营养、合理运动,心理调整着手,饮食应选用地中海饮食,运动应达到有效、无损伤、心情愉快和持之以恒。鼓励多团队合作的中心化管理,提倡营养师、运动治疗师及糖尿病医师共同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1)降糖药物减轻体重的作用由强到弱依次为:GLP-1受体激动剂-SGLT-2抑制剂-二甲双胍-α-糖苷酶抑制剂-DPP-4抑制剂。
(2)其他现有降糖药物有增加体重的可能性。
(3)部分体重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考虑代谢手术治疗。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包括大血管并发症、微血管并发症及周围神经病变等,是导致2型糖尿病患者截肢、终末期肾病和成人失明的主要原因,80%左右的糖尿病患者最终死于心血管事件,因此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防治的重点。根据患者的年龄、病程、预期寿命、并发症或合并症病情严重程度等对患者进行血糖、血压及血脂综合治疗,在此基础上,针对各种不同慢性并发症采取相应的特殊诊疗措施。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 |
---|---|
筛查 | 1.对无症状患者,不推荐常规筛查冠状动脉疾病; |
2.以下患者考虑筛查冠状动脉疾病:非典型性心脏症状(如无法解释的呼吸困难、胸部不适);血管疾病相关的症状和体征,包括颈动脉杂音、TIA、卒中、跛行或外周动脉疾病;或心电图异常,包括病理性Q波、左室肥厚、QRS延长、ST段压低和病理性T波倒置。筛查方法有:静息状态下心电图(ECG)、踝肱指数(ABI)、负荷核素心肌显像及冠状动脉钙化评分。 | |
随诊 | 确诊糖尿病后至少每年评估一次心血管病变的风险因素。 |
治疗 | 1.控制血糖,尽可能选用具有心血管保护循证医学证据的降糖药物; |
2.已知冠心病的患者,排除禁忌后用阿司匹林和他汀治疗,并考虑使用ACEI以减少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 |
3.既往有心肌梗死的患者,应该在心梗后持续使用β-受体阻滞剂至少2年; | |
4.病情稳定的CHF患者,如果eGFR>30 ml·min-1·(1.73 m2)-1,可以应用二甲双胍。CHF病情不稳定或因CHF住院的患者,应避免使用二甲双胍。 |
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LEAD) | |
---|---|
筛查[37] | 1.对于5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应该常规进行LEAD的筛查。 |
(1)足部有无感觉异常及足部视诊有无皮肤颜色、温度异常; | |
(2)触诊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搏动,评估ABI。 | |
2.对于有足溃疡、坏疽的糖尿病患者,不论其年龄,应该进行全面的动脉病变检查及评估。 | |
随诊[37] | 伴有LEAD发病危险因素(如合并心脑血管病变、血脂异常、高血压、吸烟或糖尿病病程5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应该每年至少检查一次。 |
治疗 | 1.年龄5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尤其是合并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者,如无药物禁忌证,都应该抗血小板治疗。 |
2.有症状的LEAD患者,建议应用抗血小板药物[38]、他汀类调脂药[39]、ACEI及血管扩张药物[40];避免使用SGLT-2抑制剂。 | |
3.在内科保守治疗无效时,需行各种血管重建手术[40]。 |
糖尿病肾病 | |
---|---|
筛查 | 1.建议所有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尿常规、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和血清肌酐(用于计算eGFR); |
2.建议5年以上T1DM病史的患者进行上述筛查。 | |
随诊 | 1.所有患者需每年检查UACR、血清肌酐、血钾水平; |
2. 3~4期的患者需密切随访CKD相关的代谢紊乱,如维生素D、血红蛋白、碳酸氢盐、钙磷代谢指标、甲状旁腺激素等; | |
3.应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确定患者的随访频率。 | |
治疗 | 1.控制血糖,尽可能选用具有肾脏保护循证医学证据的降糖药物; |
2.饮食疗法:以优质蛋白为主,限制至0.8 g/kg/d,中晚期患者可适当补充α-酮酸; | |
3.透析治疗和移植:当eGFR<60 ml·min-1·(1.73 m2)-1时,评估和处理CKD的潜在并发症;当eGFR<30 ml·min-1·(1.73 m2)-1时,应该转诊进行肾脏替代治疗评估。 |
糖尿病足病 | |
---|---|
筛查 | 1.足部有无感觉异常及足部视诊有无皮肤颜色、温度异常; |
2.神经评估:10 g尼龙丝试验,检查轻触觉、足跟反射、震动觉、两点辨别觉等; | |
3.血管评估:触诊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搏动;评估ABI。 | |
随诊 | 1.所有糖尿病患者:每年一次; |
2.足部感觉缺失者:每3个月; | |
3.足底有溃疡者:每1~3周1次。 | |
治疗 | 1.药物治疗:扩血管、抗血小板、抗凝药物治疗; |
2.手术干预治疗:严重缺血、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的患者建议行血管重建术(包括下肢动脉腔内介入治疗、旁路移植、干细胞移植); | |
3.糖尿病足病专科、血管外科、清创外科等多学科联合诊疗。 |
6.1.1 根据患者病史及75 g OGTT明确妊娠期间的糖代谢异常分类,妊娠糖尿病(GDM),妊娠显性糖尿病,孕前糖尿病[6]。
6.1.2 孕前糖尿病管理:计划妊娠的糖尿病患者尽可能控制血糖接近正常,建议HbA1C<6.5%时妊娠。应用胰岛素治疗者可HbA1C<7.0%[47]。血压控制在130/80 mmHg以下;对二甲双胍无法控制的高血糖及时加用或改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停用二甲双胍以外的其他类别口服降糖药[47];停用ACEI、ARB、β受体阻滞剂和利尿剂降压药,改为拉贝洛尔或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控制血压[6];停用他汀类及贝特类调脂药物。鼓励孕前服用叶酸。慢性并发症需充分评估。
6.1.3 孕期糖尿病管理:空腹血糖<5.3 mmol/L、餐后1 h血糖<7.8 mmol/L;餐后2 h血糖<6.7 mmol/L[6]。妊娠期高血压患者未发生器官损伤时,收缩压应控制在130~155 mmHg,舒张压应控制在80~89 mmHg;并发器官功能损伤,收缩压则应控制在130~139 mmHg,舒张压控制在80~89 mmHg。降压过程力求平稳,切勿波动过大,血压不可低于130/80 mmHg,保证胎盘血流灌注[48]。
6.1.4 生活方式改变是孕期糖尿病治疗的基础,如果不能达到治疗目标,应该加用药物治疗。怀孕时首选药物是胰岛素,所有口服药物均缺乏长期安全性的数据。
6.2.1 综合评估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状况是确定个体化血糖控制目标和治疗策略的基础,血脂、血压也是如此。根据患者健康状况分层为:健康(较长的预期寿命),复杂/中等程度的健康(中等长度的预期寿命),非常复杂/健康状况较差(有限的预期寿命)。其血糖控制目标分别为HbA1C<7.5%,<8.0%,<8.5%。非常复杂/健康状况较差的患者血压目标可适度放宽至150/90 mmHg,需评估使用他汀类药物的获益决定调脂治疗;对于其他患者而言,血压仍需控制在140/90 mmHg以下,建议使用他汀类药物,除非有禁忌证或不能耐受[49]。
6.2.2 老年糖尿病患者的降糖治疗应该是在安全前提下的有效治疗。健康教育、合理饮食、安全有效的运动应该贯穿老年糖尿病治疗的全程。根据患者的降糖目标、现有血糖情况、重要脏器功能和经济承受能力等选择合理、便利、可行的降糖药物[6]。
MMC与2型糖尿病并发症相关学科间应进行多学科协作,若经筛查发现2型糖尿病伴有严重并发症或合并症,应通过会诊和转诊方式输出到相关科室,定期追踪会诊和转诊结果,持续进行转诊后需要进行的代谢病相关治疗和随访。
转诊原则是以患者为中心,遵循规范化的转诊标准,双向转诊,分级诊疗。必备条件是社区中心与上级中心之间的信息化联通及同质化管理,使患者档案、诊疗计划、随访情况在上下级中心间互通,患者在不同级别MMC均得到标准化糖尿病管理服务。
择期转诊:血糖不平稳、但无高血糖急症者可择期由社区中心转至上级中心;血糖平稳、已确定治疗方案者可择期由上级中心转至社区中心随访。
急症转诊: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慢性并发症急性加重或其他原因导致生命体征不平稳者应紧急由社区中心向上级中心转诊。
转诊前处理:择期转诊者,转诊前应备齐病历资料;急症转诊者,应给予紧急对症处理维持生命体征,尽可能保证转诊过程的安全性。
2.3.1 社区中心向上级中心转诊的标准
(1)初次发现血糖异常,病因和分型不明确者;
(2)糖尿病急性并发症:严重低血糖或高血糖伴或不伴有意识障碍;
(3)反复发生低血糖,或者血糖波动较大,社区处理困难者;
(4)已治疗患者经过两种及以上降糖药物治疗但血糖仍控制不佳,连续两次随访HbA1C≥8%;
(5)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筛查、治疗方案的制定和疗效评估在社区处理有困难者;
(6)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导致严重靶器官损害需要紧急救治者;
(7)血压、血脂长期6个月及以上控制不佳;
(8)医生判断患者合并需上级医院处理的其他情况或疾病时。
2.3.2 上级中心向社区中心转诊的标准
血糖、血压和血脂均得到稳定控制,符合以下(1)和(2):
(1)伴有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已确定治疗方案并进行疗效评估,病情得到稳定控制,HbA1C<8%;
(2)血压和血脂控制达标:①血压达标:<140/90 mmHg;②血脂达标:LDL-C<2.6 mmol/L,或他汀类药物已达到最大剂量或最大耐受剂量。
糖尿病患者管理教育包括院内教育和院外教育两部分内容,其质量高低关乎整个社会糖尿病的防治工作成效。糖尿病防治知识的系统教育可促进患者不断掌握疾病管理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接受糖尿病管理教育的患者,血糖控制优于未接受教育的患者。
糖尿病院内管理教育可通过多种形式进行,除了每次随访就诊时医护人员针对患者血糖控制情况提供个体化的生活方式干预措施,也可以实行集体教育,如定时、定点开展大课堂式、小组式甚至是个体教育。
目前MMC为专业机构医护人员进行糖尿病患者的院外管理提供了各种资源和条件。MMC院外管理软件包括医护人员使用的电脑端的MMC随访管理系统和移动端的医家APP,患者使用的MMC管家APP、MMC管家微信公众号共同组成,在一站式服务的理念指引下,使用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实现专业机构人员管理和患者自我管理的有效融合。
专业机构的医护人员,应安装和注册MMC医家APP,使用MMC医家APP,对患者进行分类管理,并通过医家APP的医患交流功能,对患者进行干预指导。在不方便使用MMC随访管理系统的情况下,医护人员应考虑在医家APP中,进行随访方案制定和查看、设置随访提醒、发送就诊提醒短信等操作,在临床诊疗过程中,也可以使用医家APP进行患者随访管理方案的告知和制定,指导患者进行家庭指标的检测,并根据家庭数据和医疗数据,给出对应意见建议。
MMC的患者自我管理,应该在专业的医护人员制定的诊疗目标和随访管理方案的指导下进行。患者进入MMC后,均应下载和注册MMC管家APP或(和)MMC微信公众号,并进行家庭血糖、血压、步数等家庭数据的检测上传、APP预约、患教学习等,进行糖尿病的院外监测和随访。MMC管家APP提供了患者院内数据和检查报告的查看功能,帮助患者更好地持续了解自身临床指标的变化情况,并据此调整自己的院外数据监测和生活方式干预方案。MMC管家APP还提供了患者进行心血管并发症评估的预测工具如"瑞宁预心-代谢健康指数"等,患者可定期监测自身的代谢健康状况,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相关指标的检测。
针对我国糖尿病早期知晓率与控制率低的现状,MMC推出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瑞宁知糖"糖尿病风险评估方案,该方案模型的建立将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与先进的机器学习技术相结合,建立糖尿病风险的有效评估方案。其预测结果与3年随访实际糖尿病患病结果相比,预测正确率在90%以上(AUC>0.8)。
该方案操作简单,易于推广。普通人群只需通过扫描二维码(图6)进入"瑞宁知糖"页面,输入年龄、身高、体重、家族史、生活习惯等简单信息,就能预测自己未来3年罹患糖尿病的风险,并给出个体化建议方案。若通过该方案中评估患病风险≥7%考虑为糖尿病危险性大,≥12%为糖尿病高危人群。一旦发现高危人群或已患糖尿病但不知晓的人群就会建议其尽快到MMC及专科门诊进行进一步诊治。通过该方案可以帮助患者更早发现、干预,并实现10年后糖尿病发病率降低1%,糖尿病各种并发症患病率降低10%的目的。
目前在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中,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发生率高但控制率较低,门诊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血糖、血压和血脂控制综合达标率仅为5.6%[51]。如何预防糖尿病和心血管风险尤其增加普通民众的疾病知晓率迫在眉睫。除上述"瑞宁知糖"用于糖尿病风险评估外,MMC推出的中国代谢疾病健康指数(简称"代谢指数",即"瑞宁预心"),同样基于人群基本信息,可预测中国人3年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概率。
普通中国成年人只需要扫描图7二维码输入2项基本信息(性别、年龄)以及4项代谢综合征组分(血压、血糖、血脂、体重),即可计算代谢性疾病健康指数(满分100分),用以评估3年内发生心血管病的概率。数值越低,心血管病风险越高:0~9分的人群3年内发生心血管疾病概率高至18.75%,而90~100分的人群风险则降低至0.12%。
2016年1月首批16家医院MMC启动建设,同年5月全国总中心瑞金医院MMC建成并投入运营,开启了MMC全国发展的第一步。随后各级医院陆续加入MMC的队伍,截止2019年9月底全国有近700家医院加入MMC的行列,317家中心已陆续收治患者,覆盖全国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150个城市,惠及逾20万糖尿病患者。同时,在社区代谢中心推进中,也开始逐步推行"1+X"模式,经过1年多的努力已初现成效。这些初步成果鼓舞着全体MMC的工作人员不断努力,砥砺前行。
MMC还提出了两个1 000的目标,即:未来建立1 000家MMC,管理1 000万糖尿病患者。并力争在10年后降低我国糖尿病发病率1%,降低各种并发症10%。让我们携手同行,通过MMC这一诊疗模式的改变,为我国的慢病管理做出巨大贡献。
ABI 踝肱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
ACEI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ngiotensio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
ACS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ARB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
ASCVD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BMI 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CHF 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CKD 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s)
CSII 持续性皮下胰岛素输注(continuous subcutaneous insulin infusion)
DPP-4 二肽基肽酶Ⅳ(dipeptidylpeptidase Ⅳ)
DR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
eGFR 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FPG 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
GDM 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GLP-1 胰升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peptide-1)
HbA1C 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hemoglobinA1c)
HDL-C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
HIS 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
LDL-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
LEAD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lower-extremity arterial disease)
MC 计量认证(metrology certification)
MMC 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National Metabolic Management Center)
OGTT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
PWV 脉搏波传导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
SGLT-2 2型钠葡萄糖共转运体(sodium-glucose co-transporter 2)
SOP 标准操作规程(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
SU 磺脲类(sulfonylurea)
T2DM 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IA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emporary ischemic attack)
TG 三酰甘油(triglyceride)
TZD 噻唑烷二酮(thiazolidinedione)
UACR 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rinary albumin/creatinine ratio)
USDA美国农业部(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VEG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1.接待台(区域中心必选,区县中心可选,社区中心可选):接待台应可以最少放置电脑1台、台式打印机1台、条码打印机1台和身份证读卡器1只,接待台位于中心近门位置,接待台内侧边距墙不小于1 m,能较为宽松地摆放服务设备和不影响服务人员操作和走动。
2.内部背景墙(区域中心必选,区县中心必选,社区中心必选)。
3.标准化办公桌(区域中心必选,区县中心可选,社区中心可选):办公桌大小:宽度不小于50 cm,长度不小于100 cm。
4.腰线(区域中心必选,区县中心必选,社区中心可选):MMC内未做特殊处理的墙面均需安装腰线,腰线的安装高度为底端距地面1 m。
5.指示牌(区域中心必选,区县中心可选,社区中心可选):MMC内指示牌应统一式样和规格。
6.标准化诊疗床(区域中心必选,区县中心可选,社区中心可选):MMC内需最少放置就诊床一张用于无创检测,诊疗床宽度不小于40 cm,长度不小于180 cm。
7.外部形象墙(区域中心可选,区县中心可选,社区中心可选)。
8.隔断(区域中心可选,区县中心可选,社区中心可选):各中心参照MMC装修SOP进行装修,并根据情况可适当调整,但调整仅限于尺寸调整;装修时涉及的LOGO、文字、颜色等元素,要严格按照MMC装修SOP。
进行身高、体重和BMI的测量,精度范围:身高在70~200 cm,≤0.5 cm,体重5~200 kg,≤0.1 kg,具备重力加速度补偿功能,满足不同纬度地区的使用需要,取得计量认证(Metrology Certification,MC),符合MMC-Connection标准。
医用级通信功能血压计,可使用酒精擦拭消毒,具备听诊模式和不规则脉波检测,可与MMC软件连接,测量后实时传送收缩压、舒张压、心率等信息,符合MMC-Connection标准。
四肢同步测量,保证检测的精确性,具备下肢双重袖带传感技术。具备LAN口,可直接与MMC服务器通信,并拉取患者信息及身高、体重数据,用于结果评估,测量结束后,数据通过网线直接发往服务器。符合MMC-Connection标准。
双重扫描的BIA法进行内脏脂肪的精确测定,专用的8点位腹部测量电极,配合手脚及点位腹部测量器,能够区分皮下脂肪与内脏脂肪。检测数据为实测值,无需输入年龄、身高体重等参数即能完成检测,但可以输入年龄、身高、体重数值进行趋势分析。检测结果准确,与CT的相关性高于80%。操作简单,5分钟即可完成检查,检查报告简明明了,测量安全无辐射。符合MMC-Connection标准。
糖网筛查对眼底照相机的要求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视角≥45°,有自动对焦模式;(2)具有内固视标,至少满足同时拍摄以黄斑为中心和以视盘为中心的眼底图像;(3)屈光补偿范围为-20~+20D;(4)眼底图像类型包括彩色眼底图像;(5)图像分辨率≥500万像素;(6)符合MMC-Connection标准。
无需特殊技术人员操作,使用简单,检查时间仅需3 min即可完成,可显示定量且标准化的检测报告,得到的神经传导速度和振幅结果客观准确,与肌动电流描记器(神经传导检查金标准)比较具有良好的相关性,振幅敏感性>80%、特异性90%,可以根据神经的反应导出和振幅及传导速度相关的正常界限值。符合MMC-Connection标准。
整体设计囊括MMC标准检测、检查床、POCT等多个单元,表面无锐角,无螺丝钉外露。检查床具有拉伸功能,可加长,满足不同身高患者检测。能够整合固定符合MMC标准等检测设备,符合MMC-Connection标准。
进行身高、体重和BMI指数的测量,精度范围:身高在70~200 cm,≤0.5 cm,体重5~200 kg,≤0.1 kg,具备重力加速度补偿功能,满足不同纬度地区的使用需要,取得计量认证(Metrology Certification,MC),符合MMC-Connection标准。
医用级通信功能血压计,可使用酒精擦拭消毒,具备听诊模式和不规则脉波检测,可与MMC软件连接,测量后实时传送收缩压、舒张压、心率等信息,符合MMC-Connection标准。
测试血样:新鲜毛细血管血/全血,测试时间:<5 s,测试范围:1.1 mmol/L~33.3 mmol/L,具备数据传输功能,符合MMC-Connection标准。
四肢同步测量,保证检测的精确性,具备下肢双重袖带传感技术。具备LAN口,可直接与MMC服务器通信,并拉取患者信息及身高、体重数据,用于结果评估,测量结束后,数据通过网线直接发往服务器。符合MMC-Connection标准。
糖网筛查对眼底照相机的要求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视角≥45°,有自动对焦模式;(2)具有内固视标,至少满足同时拍摄以黄斑为中心和以视盘为中心的眼底图像;(3)屈光补偿范围为-20~+20D;(4)眼底图像类型包括彩色眼底图像;(5)图像分辨率≥500万像素;(6)符合MMC-Connection标准。
整体设计囊括MMC标准检测、POCT等多个单元,表面无锐角,无螺丝钉外露。能够整合固定符合MMC标准等检测设备,符合MMC-Connection标准。
定量检测ACR指标,CV值小于5%,能够扫描录入ID信息,位数大于等于12位,具备数据接口,具备数据和质控数据传输能力,符合MMC-Connection标准。
进行体重测量,称重范围:5kg~150 kg,最小分度值:50 g;误差值:5 kg~50 kg:最大0.1 kg,50 kg~100 kg:最大0.2 kg,符合MMC-Connection标准。
医用级通信功能血压计,可使用酒精擦拭消毒,具备听诊模式和不规则脉波检测,可与MMC软件连接,测量后实时传送收缩压、舒张压、心率等信息,符合MMC-Connection标准。
测试血样:新鲜毛细血管血/全血,测试时间:<5 s,测试范围:1.1 mmol/L~33.3 mmol/L,具备数据传输功能,符合MMC-Connection标准。
糖网筛查对眼底照相机的要求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视角≥45°,有自动对焦模式;(2)具有内固视标,至少满足同时拍摄以黄斑为中心和以视盘为中心的眼底图像;(3)屈光补偿范围为-20~+20D;4)眼底图像类型包括彩色眼底图像;(5)图像分辨率≥500万像素;(6)符合MMC-Connection标准。
四肢同步测量,保证检测的精确性,具备下肢双重袖带传感技术。具备LAN口,可直接与MMC服务器通信,并拉取患者信息及身高、体重数据,用于结果评估,测量结束后,数据通过网线直接发往服务器。符合MMC-Connection标准。
整体设计囊括MMC标准检测、POCT等多个单元,表面无锐角,无螺丝钉外露。能够整合固定符合MMC标准等检测设备,符合MMC-Connection标准。
定量检测ACR指标,CV值小于5%,能够扫描录入ID信息,位数大于等于12位,具备数据接口,具备数据和质控数据传输能力,符合MMC-Connection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