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是下肢重要的负重关节,解剖结构的独特性使其在运动过程中非常容易受到损伤[1]。踝关节韧带损伤,俗称"踝关节扭伤",发病率为四肢关节韧带损伤之首。据文献报道40%的运动损伤涉及踝关节[2],美国踝关节韧带损伤的发病率高达200万例/年[3]。因此,全球骨关节和运动医学专业从业人员,对踝关节韧带损伤的诊治均给予了高度关注。在治疗方面,大部分踝关节韧带损伤患者经保守治疗预后满意,但仍有部分患者需要接受手术治疗,手术方法的选择尚存在争议[4,5,6]。
祖国传统医学在踝关节韧带损伤救治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7],近年来踝关节韧带损伤的手术治疗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制定此共识的目的是规范外踝韧带损伤的中西医诊断与治疗方法,提高基层医生处理外踝韧带损伤的救治水平,节约社会医疗资源。
本专家共识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分会制定。首先确定专家组成员,在分会学术组织外进行了扩大范围选择;其次通过电子邮件协商函、电话或面对面交流的方式确认能够填写问卷和参会的专家组成员,中医专家6名、西医专家30名;最后在专家组的指导下组建共识工作组,由马信龙和杨柳担任组长,段小军负责学术内容汇总。
文献检索策略:在万方数据、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及PubMed数据库中检索2000年1月至2017年12月的文献。检索词为:①"踝关节"、"ankle";②"韧带"、"ligament";③"损伤"、"injury";④"治疗"、"therapy OR treatment OR management";⑤"手术"、"surgery OR operation";⑥"踝关节扭伤"、"ankle sprain";⑦"踝关节不稳"、"ankle instability OR ankle unstability";⑧"距腓前韧带"、"an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将以上检索词进行组合,检索关于外踝韧带损伤治疗的相关文献。文献排除标准:动物实验、基础研究和个案报告。阅读检索文献,结合欧洲足踝外科协会关于外踝不稳的专家共识[8,9,10],制定调查问卷。
将外踝韧带损伤西医诊断和治疗问卷(表1),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给全部西医专家;而外踝韧带损伤中医诊断和治疗问卷,由于难以组成具有普遍代表性的专家组,改为由中医专家面对面交流和讨论。在获得外踝韧带损伤中医诊断和治疗、西医诊断和治疗的问卷反馈信息后召开工作会议。参考世界卫生组织《指南指定手册》[11],以Delphi法和名义群体法的卫生服务适宜性测量法作为共识制定的基本方法[12,13],结合专业及圆桌会议特点略作改良;将专家赞同百分比设定为≥70%,形成外踝韧带损伤的中西医结合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初稿。
外踝韧带损伤西医诊断与治疗调查问卷
外踝韧带损伤西医诊断与治疗调查问卷
调查者高级职称:□是 □否 | |
踝关节韧带手术量:□超过10台/年 □10台以内/年 | |
术前影像检查 | |
•在考虑对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实施手术时,你是否常规要求行术前应力位摄片? | |
□是 □否 | |
•在考虑对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实施手术时,你是否常规要求行术前MR检查? | |
□是 □否 | |
功能性踝关节不稳 | |
患者举例:仅有功能性踝关节不稳(主观感觉性踝关节不稳,反复发作,或者出现多次扭伤感觉),但没有机械性踝关节不稳(专科查体及应力位摄片未显示不稳),且无其他异常损伤 | |
•是否具有手术治疗的适应证? | |
□是 □否 | |
•在考虑实施手术治疗前,应该尝试多长时间的非手术治疗? | |
•哪种手术治疗应该被视为首选? | |
□开放手术 □关节镜手术 □关节镜手术+开放手术 | |
机械性踝关节不稳 | |
患者举例:症状性机械性踝关节不稳(体格检查及应力位摄片提示明显不稳),且无其他异常损伤 | |
•在考虑实施手术治疗前,应该尝试多长时间的非手术治疗? | |
•哪种手术治疗应该被视为首选? | |
□开放手术 □关节镜手术 □关节镜手术+开放手术 | |
•手术内容:□关节清理 □韧带修复 □韧带重建 □其他 | |
患者相关问题 | |
对下列合并存在其他问题的患者,你更愿意行哪种手术? | |
•肥胖症 □修复 □重建 | |
•伴有外踝撕脱的小骨块,直径>1 cm □修复 □重建 | |
•高水平运动员 □修复 □重建 | |
•全身性韧带松弛 □修复 □重建 | |
•应力位摄片显示不稳 □修复 □重建 | |
•MRI显示跟腓韧带损伤 □修复 □重建 | |
•手术期间发现韧带质量差 □修复 □重建 | |
•怀疑距下关节不稳 □修复 □重建 | |
距腓前韧带与跟腓韧带的重建 | |
如果考虑行距腓前韧带重建术,你会重建跟腓韧带吗? | |
□几乎总会 □几乎从不 □取决于其他条件,如: |
外踝韧带损伤的中西医结合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第一次集中会议于2018年9月14日在郑州召开。与会专家对专家共识初稿提出建议,并以病例讨论方式阐述对具体内容的支持或反对意见。会后,工作组进一步查阅文献,修订和补充了新的内容。考虑到中医诊断和治疗外踝韧带损伤循证医学等级较高的研究不多,因此进行了内容调整,共识中主要体现西医的诊断和治疗体系,缩减了中医内容。共识的第二次集中会议于2018年10月21日在重庆召开。与会专家对专家共识修订版本给予了充分肯定,并进一步讨论细化了共识内容(图1)。
踝关节韧带包括内侧的三角韧带及外侧的韧带复合体,外踝韧带复合体包括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距腓后韧带三部分。距腓前韧带即从外踝尖至距骨体前方关节囊增厚的结构,在踝关节跖屈位时主要作用是限制内翻;因此在内翻应力下,它是首先受伤的韧带,也是强度最低的外踝韧带[1,2,14,15,16]。
准确理解损伤机制对诊断、治疗、预防再次损伤和疗效评估具有重要作用。中医认为此病属"伤筋"范畴,气、血、经络三者瘀滞是筋伤的主要病机。
西医对踝关节韧带的具体损伤机制还存在争议。大部分学者认为,踝关节轻度跖屈时突然遭遇踝关节内翻是重要的损伤前提。有时踝关节或前足还伴有一定的旋转,此时已经绷紧的距腓前韧带产生部分损伤或者完全断裂,之后暴力继续作用产生跟腓韧带损伤[18,19]。10%~20%的踝关节韧带损伤在处理不当后将发展为慢性踝关节不稳[2,4,20]。
慢性踝关节不稳按机制分为机械性不稳和功能性不稳[1,4,21,22]。机械性不稳指外踝韧带实质部分断裂或松弛,导致踝关节功能障碍[23]。功能性不稳指局部本体感觉或者运动功能协调出现障碍,导致患者感觉踝关节不稳,而韧带实质部分无明显异常[21]。
踝关节韧带损伤一般有外伤史,在急性损伤后出现内踝或外踝的局部疼痛、肿胀,随后受伤区域可出现皮肤瘀斑[24]。体格检查时常出现韧带损伤区域压痛,踝关节前抽屉试验、距骨倾斜试验可表现为阳性[17,25]。前抽屉试验阳性提示距腓前韧带断裂,内翻位距骨倾斜试验阳性提示跟腓韧带断裂。韧带损伤需要与骨折进行鉴别,渥太华法则有利于二者的鉴别[26]。
为了更准确地判断韧带是否发生断裂,可以考虑应力位X线摄片,尤其是对慢性损伤需行断裂韧带重建术时[4]。在应力位下行前抽屉试验[17]:固定踝关节近端,轻度跖屈踝关节并将远端向前牵拉,比较应力位X线片上距骨后缘前移的距离;距骨前移与对侧比较超过5 mm为可疑阳性、超过9 mm为阳性;该检查的敏感度为73%,特异度为97%。距骨内翻倾斜试验[21]:固定踝关节近端,对踝关节远端施以内翻应力,评估胫距关节面夹角;胫距关节面夹角较健侧大于5°为可疑阳性、超过10°为阳性,或者单侧超过15°为阳性。
非应力位常规X线片,例如踝关节正侧位、踝穴位、足正侧位X线片有助于排除踝关节骨折和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踝关节MR检查对判断踝关节韧带损伤具有重要价值,还有助于排除踝关节骨挫伤、距骨骨软骨损伤[27,28,29]。韧带结构在T1和T2加权像呈低信号,韧带断裂表现为韧带结构连续性中断或者正常低信号结构消失。为了清晰观察距腓前韧带结构,需要采用斜横断面扫描显示其全长。
多数专家(18/30)认为术前应力位X线片有助于诊断和明确术式,而几乎所有专家(29/30)均认为MR检查十分有用。
中医对踝关节扭伤的治疗原则强调筋骨并重、内外兼顾、急慢有别、防治结合、动静相宜,形成以分期辨证论治为准则,包括针灸疗法、推拿疗法、中药疗法、刺络拔罐、穴位注射等为手段的综合治疗体系[30]。在手法治疗方面,主要以松解肌肉、疏通经络、理筋整复、消肿镇痛及促进功能恢复为主。理筋整复手法多用于损伤早期,见效快;推拿对肿胀的组织具有良好的活血化瘀作用,可加快静脉和淋巴液向心回流,有利于水肿吸收。中药治疗分内服与外敷,临床上多内外同用,且多与针灸、推拿配合。中药外敷法能够明显缓解疼痛、消除肿胀及促进关节功能恢复;治疗的方药组成多以通经活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为主。如某些消肿镇痛膏、藏药消痛贴适用于Ⅰ度及Ⅱ度韧带急性损伤,而强腰壮骨膏对损伤后期的疼痛及功能康复具有一定作用。
西医对踝关节急性损伤通常采用保守治疗[19,20]。治疗原则简称"RICE"或者"POLICE"原则。"RICE"原则,分别为休息(rest)、冰敷(ice)、加压(compression)和抬高患肢(elevation);"POLICE"原则是在RICE原则的基础上,增加早期无痛状态下的部分负重行走锻炼。
西医对慢性踝关节不稳,通常也首先采用保守治疗,包括理疗、增强腓骨长短肌肌力的康复训练及使用行走靴、支具、绷带等稳定性辅具。保守治疗的原则是抗炎镇痛、改善和恢复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2,4]。药物治疗包括局部外用药物和全身用药。非甾体抗炎镇痛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是缓解韧带损伤疼痛、改善功能最常用的药物。轻中度疼痛优先选择局部外用药治疗,包括各种NSAIDs凝胶贴膏、乳胶剂、贴剂等,如氟比洛芬凝胶贴膏;中重度疼痛可联合应用局部外用药物与口服NSAIDs类药物。
对保守治疗无效者考虑手术治疗。手术适应证:反复多次的踝关节损伤史,经专科查体有踝关节不稳体征,经支具、康复训练后仍不能恢复强度较大的运动[16,24,31,32,33,34]。不建议仅仅因为疼痛而采用手术治疗。全部受访专家均表示,临床上出现机械性不稳症状且保守治疗失败后会考虑手术治疗,但对保守治疗时间尚有争议(表2)。对功能性不稳的患者是否需手术治疗存在较大争议:90%(27/30)的受访专家表示首先考虑严格的保守治疗,仅在非手术治疗12个月无效时才考虑手术(表3);如果患者没有经过系统治疗,则建议重新进行康复治疗。
踝关节机械性不稳手术问卷结果(名)
踝关节机械性不稳手术问卷结果(名)
项目 | 内容 | 选择"是"的专家数量 |
---|---|---|
在考虑实施手术治疗前,应该尝试多长时间的非手术治疗? | < 1个月 | 6(20%) |
1~3个月 | 6(20%) | |
3~6个月 | 13(43%) | |
6~12个月 | 5(17%) | |
>1年 | 0(0) | |
取决于其条件 | 0(0) | |
哪种手术治疗应该被视为首选?开放或关节镜手术? | 开放手术 | 0(0) |
关节镜手术 | 7(23%) | |
两者结合 | 23(77%) | |
手术内容为清理、修复、重建或其他? | 清理 | 21(70%) |
修复 | 28(93%) | |
重建 | 21(70%) | |
其他 | 2(7%) |
踝关节功能性不稳手术问卷结果(名)
踝关节功能性不稳手术问卷结果(名)
项目 | 内容 | 选择"是"的专家数量 |
---|---|---|
是否是手术治疗的适应证 | 是 | 10(33%) |
否 | 20(67%) | |
在考虑实施手术治疗前,应该尝试多长时间的非手术治疗? | <3个月 | 4(13%) |
3~6个月 | 13(43%) | |
6~12个月 | 10(33%) | |
>1年 | 1(3%) | |
未填写 | 2(7%) | |
哪种手术治疗应该被视为首选?开放或关节镜手术? | 开放清理术 | 0 |
关节镜清理术 | 16(53%) | |
关节镜+开放手术 | 12(40%) | |
未选择 | 2(7%) |
踝关节韧带损伤后手术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恢复韧带的连续性和张力。若表现为韧带撕脱性骨折、有较大的骨块,也可以考虑解剖复位及内固定。选择手术治疗方法需综合考虑不稳定类型、力线异常、是否有高度松弛、患者体重、既往治疗史、运动要求、腓骨长短肌功能、距下关节结构、是否合并腓骨肌腱撕裂等因素[35,36,37,38]。具体术式包括直接韧带修复及韧带重建两大类。针对慢性外踝不稳的术式较多,推荐韧带解剖修复Broström-Gould术式,其近期疗效较好,优良率通常在90%以上[39,40,41]。
近年来踝关节韧带损伤的手术治疗,正逐渐向充分利用关节镜技术的方向发展[4,42]。关节镜手术内容包括:①在关节镜监视下处理关节腔内同时存在的病变,如骨赘、增生软组织、游离体、软骨损伤等[43];②在关节镜辅助下,行韧带修补或者重建术[16,44]。但目前文献尚不能证实关节镜下踝关节韧带修复或重建术的疗效优于开放手术,未来还需要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来进行观察[45]。
手术方法的选择目前还存在争议。73%(22/30)的专家表示,应力位摄片提示踝关节不稳时会优先选择韧带修复手术;如伴有外踝撕脱的直径> 1 cm的小骨块,87%(26/30)的专家选择修复手术;93%(28/30)的专家认为,手术期间发现损伤韧带质量差而难以直接修复时会选择重建手术(表4)。
影响手术方式选择的相关因素的问卷结果(名)
影响手术方式选择的相关因素的问卷结果(名)
术式选择影响因素 | 修复手术 | 重建手术 |
---|---|---|
肥胖症 | 13(43%) | 17(57%) |
伴有外踝撕脱的小骨块,直径>1 cm | 26(87%) | 4(13%) |
高水平运动员 | 19(63%) | 11(37%) |
全身性韧带松弛 | 12(40%) | 18(60%) |
应力位摄片显示不稳 | 22(73%) | 8(27%) |
MRI显示跟腓韧带损伤 | 19(63%) | 11(37%) |
手术期间发现韧带质量差 | 2(7%) | 28(93%) |
怀疑距下关节不稳 | 14(47%) | 16(53%) |
对是否应在距腓前韧带重建的同时重建跟腓韧带争议较大,未能形成共识。赞同者认为,踝关节严重不稳时通常是距腓前韧带联合跟腓韧带同时断裂,因此需同时重建;若不是严重不稳,则往往只需修复距腓前韧带。反对者认为,由于距腓前韧带与跟腓韧带之间有纤维互相连接,因此可以在重新附着距腓前韧带期间拉紧跟腓韧带;另外利用伸肌支持带进行强化,例如Gould改良术,也能稳定距下关节,不一定选择常规对跟腓韧带进行重建。
基于目前可获得的文献和本次调查结果,专家组提出了外踝韧带损伤的治疗路径(图2)。因为缺乏高水平循证医学证据,该治疗路径仅基于专家意见(循证医学等级Ⅴ级)而不是临床证据。
学术顾问:金鸿宾 李国平 敖英芳 陈世益
Mark Myerson(美国) Richard Ferkel(美国)
Anish R. Kadakia(美国)
编辑顾问:胡永成
共识作者:段小军(执笔) 巴虎山 陈雁西 郭秦炜
贺前松 华英汇 蒋逸秋 李海鹏 李箭 李棋
李忠 刘玉杰 鹿军 吕敦庆 马信龙 马兴
宋卫东 孙卫东 王慧声 王雪松 魏民
徐卫国 杨柳 杨睿 姚太顺 朱磊
外审专家:张建中 苗旭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