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内科糖代谢异常早期筛查及管理专家共识
中华内科杂志, 2012,51(7) : 574-578. DOI: 10.3760/cma.j.issn.0578-1426.2012.07.027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基于空腹血糖(FPG)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检测,年龄调整的中国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9.7%,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为15.5%,而且糖耐量异常(IGT)的患病率明显高于空腹血糖受损(IFG)[1]。众所周知,糖代谢异常(包括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与心血管疾病关系密切,无论是已经发生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还是其高危人群,糖代谢异常均可显著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2],早期进行糖代谢异常的筛查并给予合理的干预可能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心血管预后[3]。为此,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2009年制定了《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血糖管理的中国专家共识》[4],显著提高了广大临床医生对在冠心病患者中早期筛查与干预糖代谢异常的重视程度,但在目前心内科临床实践中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被漏诊。上述共识建议将OGTT作为冠心病患者血糖筛查的常规检测项目。尽管OGTT是诊断糖调节受损(IGR)和糖尿病的标准方法,但鉴于其操作不便性、人力物力高耗性以及结果的不稳定性,并非对所有危险级别的患者均适用。本共识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一个针对心内科患者的简单、有效、操作性强的筛查流程。

一、心血管疾病患者糖代谢异常的流行病学状况

糖尿病的高危人群或无症状的糖尿病患者对其血糖情况的知晓率均很低。调查显示,约有50%的2型糖尿病患者因缺乏明显临床症状而未被诊断,IFG和(或)IGT者漏诊率更高[5]。早期发现糖代谢异常并予以适当干预可能有助于延缓甚至避免糖尿病的发生,并降低发生心血管并发症的风险,因此加强心血管病患者及其高危人群的糖代谢异常的筛查具有重要意义。

(一)冠心病患者的糖代谢异常

冠心病患者中糖代谢异常的发生率显著高于一般人群,如果不重视对糖代谢异常的筛查很大一部分患者将被漏诊。欧洲心脏调查[6]共纳入欧洲25个国家110家医疗中心的4961例冠心病患者[4],调查结果表明,因急诊事件入院的患者中糖代谢异常的发生率高达71%,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中也高达66%,亦即至少2/3的冠心病患者存在糖代谢异常。如果仅检测FPG,将会漏诊2/3的高血糖患者。即使将IFG的诊断切点下调至5.6 mmol/L,仍会漏诊48%的高血糖患者。NAVIGATOR研究[7]共纳入43 509例冠心病患者或其高危人群,为其进行OGTT检测发现约62.5%的受试者合并糖代谢异常。在31 047例仅合并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患者中,糖代谢异常者占61.6%。GAMI研究[8]发现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在出院时及出院后3个月糖代谢异常患病率均高于65%。

中国心脏调查的数据显示[9],在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的住院患者中,约80%存在不同程度的糖代谢异常:其中糖尿病为52.9%,IFG和(或)IGT为20.36%。在没有任何糖代谢异常病史的冠心病患者中,如果单纯检测FPG(以6.1 mmol/L为切点),将漏诊80.5%的糖尿病患者和87.4%的糖耐量异常患者。因此,无论在稳定性冠心病还是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均应加强对糖代谢异常的筛查。

(二)其他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的糖代谢异常

除了已确诊冠心病的患者外,在其他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糖代谢异常的患病率也显著高于一般人群。两项针对高血压患者所进行的研究发现糖尿病的患病率为13%~31%,但未报道糖代谢异常的相关数据[10,11]。2010年在成都地区进行的中老年高血压人群糖代谢异常调查研究[12]发现,高血压人群糖代谢异常患病率(53.4%)显著高于非高血压人群(25.1%);若不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仅依靠检测空腹血糖,将漏诊中老年高血压人群中72.9%的糖尿病前期患者和54.4%的新诊断糖尿病患者。国内另外两项针对高血压患者的调查也有类似的发现:在全国5家医院高血压门诊的调查发现,不伴有糖尿病病史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单纯FPG异常者仅占4.9%。对其中1421例患者同时测定了FPG和OGTT,FPG异常的患者仅占15.4%,在FPG正常的患者中有27%为IGT[13,14]

日本一项针对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研究中,对无糖尿病病史者进行了OGTT,结果发现62.8%的患者存在糖代谢异常(24.8%的患者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34.5%为IGT及IFG)[15]。NAVIGATOR研究发现[7],在合并任一心血管疾病、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史、接受过冠脉血管重建治疗、合并周围血管疾病、因周围血管疾病接受血管重建治疗或截肢、以及合并卒中病史的患者中,存在糖代谢异常者均在2/3左右。

在心血管疾病患者及其高危人群中,糖代谢异常的流行趋势非常严重,但多数患者未得到明确诊断。而这些患者中负荷后高血糖占有相当的比例,仅仅通过FPG检测难以发现。

二、早期诊断,早期干预的获益

高血糖是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也是预后不良的主要因素,因此应在冠心病患者及其高危人群中加强对糖代谢异常的筛查与干预。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高血糖对于心血管系统的危害是一个非常缓慢、进行性累积的过程。早在糖尿病前期阶段高血糖对于大血管的危害即已开始,随着糖尿病的发生及其病程的逐渐延长,这种损害将逐渐加重并进入难以逆转的阶段。近十余年来先后揭晓的一系列大型临床试验提示,早期干预高血糖可能为患者带来显著的心血管获益,而在糖尿病病史较长甚至已经发生靶器官损害的患者中即使严格控制血糖也难以减少大血管事件的发生[3]。因此,早期发现、早期干预至关重要。

(一)临床证据对于糖尿病干预的启示

虽然有确凿证据显示高血糖是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但血糖控制与心血管获益之间的关系迄今仍未最终澄清。近年来先后结束了数项大规模临床试验,包括控制糖尿病心血管风险行动研究(ACCORD)、糖尿病与血管疾病行动研究(ADVANCE)与(美国)退伍军人糖尿病研究(VADT)等[16,17,18],对严格控制血糖能否带来心血管获益进行了探讨。这些研究设计的共同点是比较强化控制血糖和一般控制血糖对于病程较长的糖尿病患者大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影响,但其结果表明强化控制血糖未能有效预防大血管事件。然而,同一时期发表的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延长期随访研究结果却显示[19],与常规治疗相比,强化血糖控制显著降低了心肌梗死发生率(磺脲类或胰岛素治疗组降低15%,二甲双胍组降低33%,均有统计学意义)和全因死亡率(分别减少13%和27%)。值得注意的是,前述3项强化降糖试验所纳入的均为糖尿病病史较长的患者,而UKPDS所纳入的均为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综合分析这些研究结果,可认为早期干预高血糖可能降低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与血糖控制对微血管并发症的影响有所不同,在糖尿病患者尚未发生大血管并发症时或在大血管并发症的早期积极控制血糖,可能对其预后产生有益作用,而在患者已经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后再进行血糖干预则难以取得满意效果。糖尿病控制与并发症试验(DCCT)研究[20]受试者相对年轻,且无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结果显示降糖治疗使其心血管事件减少57%,也证实了上述观点。在Lancet 2009年发表的一项荟萃分析中,纳入了包括UKPDS、DCCT研究在内的5项强化降糖治疗与一般治疗比较的研究[3],共有33 040例患者。结果显示,与一般治疗相比,强化降糖治疗血红蛋白(HbA1c)平均下降0.9%,强化治疗使非致死性心肌梗死下降17%,冠心病下降15%,但卒中和全因死亡率没有降低。

上述研究提示,对于基线特征不同的糖尿病患者应该采取不同的血糖管理策略:病程较长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能已发生临床型或亚临床型心血管靶器官损害,此时通过严格控制血糖以降低心血管危险性的难度显著增加,过于激进的降糖治疗可能因低血糖、体重增加等因素而对其心血管预后产生不利影响。这可能是ACCORD、ADVANCE与VADT研究中受试者未出现明显大血管事件获益的重要机制之一。对于病程较短、尚未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性并发症的患者,早期严格控制血糖可能会降低其远期心血管事件风险。

(二)临床证据对于糖尿病前期干预的启示

糖尿病前期阶段的干预治疗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干预两种形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有一些前瞻性IGT干预研究[如中国大庆研究、芬兰DPS研究和美国预防糖尿病计划研究(DPP)等]提示[21,22,23],早期积极改善生活方式能够显著降低糖尿病前期发展为糖尿病的相对风险。一些研究探讨了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口服降糖药物治疗在糖尿病前期人群中能否获益,但所得结论不尽一致。DPP研究证实,IGT人群接受二甲双胍治疗可使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降低31%,但二甲双胍组人群的获益程度小于生活方式干预组。STOP-NIDDM研究[24]结果证实,阿卡波糖可使IGT人群新发糖尿病风险降低36.4%。其后续分析进一步表明[25],阿卡波糖还可显著降低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NAVIGATOR研究[7]结果却发现,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那格列奈治疗组患者新发糖尿病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并未比安慰剂组降低。尚在进行中的ACE研究是迄今在中国冠心病患者中进行的最大规模早期血糖管理研究,ACE研究是合并IGT的冠心病患者中早期应用降糖药物干预心血管事件,提示积极改善生活方式应成为糖尿病前期人群的主要干预措施,必要时可以审慎考虑降糖药物治疗。

三、如何早期发现血糖代谢异常

血糖代谢异常的诊断主要是通过不同方法测定体内血糖水平,目前推荐的指标包括FPG、负荷后血糖、随机血糖以及HbA1c。与此同时,综合评估患者的一般人口学特征、临床特征和已有的实验室检查结果有助于识别糖代谢异常的患者。

(一)危险因素

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尚未明了,95%是由遗传、环境、行为多种危险因素共同参与和(或)相互作用引起的多因素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和T2DM筛查积分问卷调查[26,27,28,29]发现,在某些特殊(心血管疾病患者、代谢综合征人群等)人群中糖尿病的患病率显著高于整体人群。早在1997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推荐在高危人群中进行选择性筛查[30],及时有效地筛查可使目标人群糖代谢异常的确诊时间提前,以便改善血糖管理。最新ADA糖尿病防治指南[31]将高血压、血脂异常和CVD都列为糖尿病高危特征之一,因此绝大多数心内科患者都具有至少一个糖尿病高危因素。当患者同时合并超重(BMI≥24 kg/m2)、糖尿病家族史、妊娠糖尿病史或曾被诊为IGR(IGT或IFG)时,我们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糖代谢状况。即使患者不具备以上特征,心内科患者的血糖筛查也应开始于45岁。

建议如心内科患者符合下列任何条件之一:年龄≥45岁,超重(腰围男性≥85 cm、女性≥80 cm或BMI≥24 kg/m2),糖尿病家族史,妊娠糖尿病史或曾被诊为IGR(IGT或IFG)应行血糖代谢异常的进一步筛查以了解糖代谢状况。

(二)早期糖代谢异常的筛查手段

1.FPG:FPG是最常用的测定血糖水平的方法,要求受试者必须空腹8~12 h后于清晨6:00—8:00取血。如患者主要表现餐后血糖升高,FPG可正常,单纯检测FPG难以早期检出糖代谢异常。根据不同的切点,FPG异常患者可诊断为糖尿病(≥7.0 mmol/L)或IFG(≥6.1~<7.0 mmol/L),但是根据流行病学研究的数据,中国人群中单纯餐后血糖升高的2型糖尿病及IGT患者所占比例相对较高,冠心病患者中单纯餐后血糖升高者达到80%,社区人群中单纯餐后血糖升高男性达44%,女性达50%。

一项在我国进行的糖尿病高危人群筛查研究发现,如果使用FPG作为IGT筛查手段,选择5.6 mmol/L作为切点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4.1%和65.4%[32]。在另一项纳入了269例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冠心病患者随访5年的观察性研究证实,当患者FPG≥ 5.6 mmol/L时,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就已经显著升高(P<0.05)[33]

建议以FPG≥5.6 mmol/L作为心内科患者行OGTT检查的切点。

2.随机血糖;与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相比较,随机血糖测定更为简便,如能确定一个合适的随机血糖筛查切点将能够大大简化糖尿病的筛查流程。目前糖尿病诊断标准之一为:典型糖尿病症状(高血糖导致的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皮肤瘙痒、视力模糊等急性代谢紊乱表现)加随机血糖≥11.1 mmol/L[34]。但目前随机血糖更常用于妊娠糖尿病的筛查(切点为≥11.1 mmol/L),用于其他人群的糖尿病筛查切点还不是非常明确。一项印度血糖筛查研究中,对1500例经过便携式血糖仪随机血糖检测不能诊断为糖尿病的患者进行OGTT检测,结果1333例患者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阳性诊断率88.9%)。通过数据分析,研究者发现随机血糖7.7 mmol/L时,与糖尿病的相关性最佳:敏感性为86.5%,特异性为80.7%(诊断IGT的切点为6.6 mmol/L,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4.7%和65.5%)[35]

建议未诊断糖尿病的心内科患者,以随机血糖≥7.8 mmol/L作为行OGTT检查的切点。

3.HbA1c:HbA1c是血红蛋白与血糖结合的产物,与血糖水平成正比。HbA1c可以反映之前2~3个月中平均的血糖水平,是国际公认的糖尿病监测和疗效评估的金标准,其优势为检测方法简单,结果稳定可靠。2010年ADA已将HbA1c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之一[36],糖尿病的诊断切点为6.5%,糖尿病高危状态的诊断区间为5.7%~6.4%。但是该诊断切点是否适合中国人群,还有待商榷。

近年来我国也有很多研究探讨使用HbA1c进行糖尿病筛查。这些研究多是在明确糖尿病和糖尿病高危人群中进行的,以OGTT诊断糖尿病的切点作为标准。在亚洲和中国人群进行的研究中,HbA1c诊断切点相对较低。

一项在我国进行的高危人群糖代谢筛查研究中发现,与IGT状态相关的HbA1c临界点为5.7%,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3.3%和56.5%[37]。韩国的一项纳入了10 038例健康志愿者为期6年的前瞻性社区队列研究(Ansung-Ansan队列研究)显示:以5.9%做为HbA1c的界值可以有效且方便地识别出未诊断的糖尿病患者,而HbA1c≥5.6%者将来发生糖尿病的风险就已经升高[38]。日本的研究也同样显示在日本人群中,HbA1c诊断糖尿病的切点更低。在最近更新的日本糖尿病指南中,HbA1c诊断糖尿病的切点定在了6.1%。

目前HbA1c检测在我国尚不普遍,检测方法的标准化程度不够,测定HbA1c的仪器和质量控制尚不能符合目前糖尿病诊断标准的要求。而且中国人群中HbA1c诊断糖尿病的切点尚待研究证实。因此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不推荐在我国采用HbA1c诊断糖尿病[34]。但HbA1c仍可作为一种敏感、有效的筛查措施。

目前临床中已有便携式HbA1c检测仪,大大缩短了实验结果的报告时间(一般在5 min以内即可完成测试),具有快捷、简便、不受场地限制等优点,便于在临床中将HbA1c作为筛查的手段,对患者及时作出初步诊断或及时拟定救治方案。

建议以HbA1c ≥5.7%作为心内科患者行OGTT筛查的切点,对于HbA1c ≥5.7%的患者,需进一步行OGTT检查。

4.OGTT:OGTT试验是检测人体血糖调节功能的可靠方法,广泛用于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的诊断。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OGTT能够将正常血糖、糖尿病前期、糖尿病清楚地区别开来。在非急性应激的情况下,采用OGTT诊断糖尿病是可靠的,而且条件容易控制,技术成熟,简单可行。OGTT的缺点为操作过程稍复杂、易受到患者病理状态的影响、可重复性差、费用偏高。伴有糖尿病症状(如多饮、多食、多尿和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的患者,标准OGTT 2 h血糖≥11.1 mmol/L可诊断为糖尿病,7.8~11.1 mmol/L者为IGT。无糖尿病症状者,如标准OGTT 2 h血糖≥11.1 mmol/L,需另日重复检查明确诊断,推荐简化的OGTT试验[34]

由于OGTT结果容易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饮食、运动、疾病、代谢状态等,需要规范的检测方法:(1)在OGTT检查前3天内保证碳水化合物摄入≥150 g/d;(2)试验当天空腹时间至少12 h、没有过强负荷的运动;(3)要求3~5 min内喝完糖水,在(120±3)min内准时抽第2次血;(4)2次采血期间应安静休息,禁止剧烈活动、饮食、喝水、吸烟以及饮酒;(5)如果重复进行OGTT检测,需要保证2次检测条件尽可能相同,如保证3 d内的饮食、运动量、空腹时间、抽血时间相差最小,尤其是尽量保证2次抽血时间相差在3 min以内。

建议合理利用简易OGTT,将其作为心内科早期发现糖代谢异常的主要筛查手段。

(三)血糖筛查流程
点击查看大图
图1
心内科患者血糖代谢异常的筛查流程

OGTT: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HbA1c:糖化血红蛋白,FPG:空腹血糖,RBG:随机血糖,IFG:空腹血糖受损,IGT:糖耐量减低

图1
心内科患者血糖代谢异常的筛查流程

所有无糖尿病病史的患者,首先根据高危因素进行初筛,对于具有一项以上危险因素的患者进一步进行FPG、随机血糖或HbA1c筛查,对于FPG≥5.6 mmol/L、RBG≥7.8 mmol/L或HbA1c≥5.7%的人群进行OGTT检测进一步确诊。但是由于FPG<5.6 mmol/L(或随机血糖<7.8 mmol/L)或HbA1c<5.7%也不能完全除外2型糖尿病或IGT,特别高危患者(确诊冠心病或合并较多危险因素)也建议行OGTT试验明确血糖代谢的情况。

未诊断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除非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期,建议直接行OGTT试验。如受条件所限也可先行空腹血糖、随机血糖或HbA1c检查。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在住院期间如HbA1c≥5.7%,建议在出院前进行OGTT试验。

如所有测试结果均为正常,至少应于3年内复查;若患者为冠心病患者,则应每年复查。

四、心血管内科患者筛查后血糖管理

所有患者一旦发现血糖代谢异常,均应建议其积极改善生活方式,以降低伴有糖代谢异常的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其主要内容包括合理的饮食结构与热量摄入、增加体力运动、控制体重、戒烟等。同时还应重视多重危险因素的综合干预,特别是积极控制血压、血脂、戒烟与合理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对于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根据我国现行糖尿病防治指南,建议将HbA1c<7.0%做为糖尿病患者的降糖治疗目标值。如患者在糖尿病的早期阶段,无严重并发症,且血糖容易控制,应尽可能把血糖降低到正常,即HbA1c<6.0%。采取个体化的综合治疗(生活方式改善联合药物),强调控制多种危险因素和治疗达标。如需要药物治疗建议应根据患者特点及血糖谱特点选择适合用药。对于肥胖、空腹血糖升高的患者可选用二甲双胍;餐后高血糖者,可选用a-糖苷酶抑制剂。自我血糖监测(SMBG)是调整血糖达标的重要措施,也是减少低血糖风险的重要手段,适用于所有糖尿病患者,具体筛查频率参见新版糖尿病防治指南。每次随访都应复查空腹/餐后血糖,HbA1c至少1季度复查1次。血糖控制目标值具体参见表1

点击查看表格
表1

血糖控制目标值

表1

血糖控制目标值

检测指标 目标值
血糖(mmol/L)  
  空腹 3.9~7.2
  非空腹 ≤10.0
糖化血红蛋白(%) <7.0

糖代谢异常的不同阶段需要采取不同的血糖管理策略,因此个体化管理措施应成为糖尿病患者降糖治疗的核心策略,早期筛查、早期干预糖代谢异常是改善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预后的重要前提。生活方式干预仍是糖代谢异常早期干预的基石,必要时可审慎考虑降糖药物治疗。

五、结语

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在冠心病或高危患者中广泛存在,并且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现有的大规模研究提示,早期积极干预血糖可减少心血管病事件的发生,而在已经具有多年病程的糖尿病患者进行强化的血糖干预获益减少。很多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患者没有症状,故应加强高危人群的筛查,根据患者的不同危险水平与医疗条件,合理选择有效的筛查手段。

专家共识组名单

专家共识组名单(按姓氏汉语拼音排序):陈韵岱(解放军总医院);崔炜(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丁文惠(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董吁钢(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郭艺芳(河北省人民医院);胡大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霍勇(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纪立农(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李勇(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吕安康(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马长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戚文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潘长玉(解放军总医院);孙艺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建安(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吴书林(广东省人民医院心研所);严晓伟(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余金明(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临床流行病学中心);许顶立(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赵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参考文献
[1]
YangW, LuJ, WengJ, et al. 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 N Engl J Med, 201036210901101.
[2]
HuFB, StampferMJ, HaffnerSM, et al. Elevated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prior to clinical diagnosis of type 2 diabetes. Diabetes Care20022511291134.
[3]
RayKK, SeshasaiSR, WijesuriyaS, et al. Effect of intensive control of glucose on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and death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 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 Lancet200937317651772.
[4]
胡大一郭艺芳孙艺红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血糖管理的中国专家共识(修订版讨论稿)心脑血管病防治杂志20101049.
[5]
RydénL, StandlE, BartnikM, et al. Guidelines on diabetes, pre–diabete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executive summary. The Task Force on Diabete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ESC) and of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Diabetes (EASD). Eur Heart J20072888136.
[6]
BartnikM, RydénL, FerrariRet al. The prevalence of abnormal glucose regulation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cross Europe. The Euro Heart Survey on diabetes and the heart. Eur Heart J20042518801890.
[7]
NAVIGATOR Study Group, HolmanRR, HaffnerSMet al. Effect of nateglinide on the incidence of diabetes and cardiovascular events. N Engl J Med201036214631476.
[8]
NorhammarA, TenerzA, NilssonG, et al. Glucose metabolism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no previous diagnosis of diabetes mellitus: a prospective study. Lancet200235921402144.
[9]
HuDY, PanCY, YuJM, 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nd abnormal glucose regulation in China: the China Heart Survey. Eur Heart J, 20062725732579.
[10]
LindholmLH, IbsenH, Borch–JohnsenK, et al. Risk of new–onset diabetes in the Losartan Intervention For Endpoint reduction in hypertension study. J Hypertens, 20022018791886.
[11]
KjeldsenSE, JuliusS, BrunnerH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15,314 hypertensive patients at high coronary risk. The VALUE trial. The Valsartan Antihypertensive Long–term Use Evaluation. Blood Press2001108391.
[12]
易延静冉迅黄晓波成都地区中老年高血压人群糖代谢异常流行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中华内科杂志201049301304.
[13]
王鸿懿孙宁玲喜杨高血压患者糖代谢异常状况调查及筛查结果分析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39603606.
[14]
任京媛余振球赵冬空腹血糖正常的住院高血压患者的糖耐量调查分析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937134137.
[15]
UrabeT, WatadaH, OkumaYet al. Prevalence of abnormal glucose metabolism and insulin resistance among subtypes of ischemic stroke in Japanese patients. Stroke, 20094012891295.
[16]
Action to Control Cardiovascular Risk in Diabetes Study Group. Effects of intensive glucose lowering in type 2 diabetes. N Engl J Med200835825452559.
[17]
ADVANCE Collaborative Group, PatelA, MacMahonSet al. Intensive blood glucose control and vascular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N Engl J Med200835825602572.
[18]
DuckworthW, AbrairaC, MoritzT, et al. Glucose control and vascular complications in veterans with type 2 diabetes. N Engl J Med, 2009360129139.
[19]
HolmanRR, PaulSK, BethelMA, et al. 10–year follow–up of intensive glucose control in type 2 diabetes. N Engl J Med200835915771589.
[20]
NathanDM, ClearyPA, BacklundJYet al. Intensive diabetes treatment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patients with type 1 diabetes. N Engl J Med200535326432653.
[21]
LiG, ZhangP, WangJ. The long–term effect of lifestyle interventions to prevent diabetes in the China Da Qing Diabetes Prevention Study: a 20–year follow–up study. Lancet, 200837117831789.
[22]
TuomilehtoJ, LindströmJ, ErikssonJGet al. Prevention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by changes in lifestyle among subjects with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N Engl J Med200134413431350.
[23]
Diabetes Prevention Program Research Group. Reduction in the Incidence of Type 2 Diabetes with Lifestyle Intervention or Metformin. N Engl J Med, 2002346393403.
[24]
ChiassonJL, JosseRG, GomisR, et al. Acarbose for prevention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he STOP–NIDDM randomised trial. Lancet200235920722077.
[25]
ChiassonJL, JosseRG, GomisRet al. Acarbose treatment and the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hypertension in patients with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the STOP–NIDDM trial. JAMA, 2003290486494.
[26]
LindströmJ, TuomilehtoJ. The diabetes risk score: a practical tool to predict type 2 diabetes risk. Diabetes Care, 200326725731.
[27]
GaoWG, DongYH, PangZCet al. A simple Chinese risk score for undiagnosed diabetes. Diabet201027274281.
[28]
黎衍云李锐张胜年无症状糖尿病不同筛查方法效果评价中国公共卫生200622687689.
[29]
刘敏潘长玉金萌萌糖尿病危险积分筛查新发糖尿病的评价中国糖尿病杂志200917201204.
[30]
Report of the Expert Committee on the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 Diabetes Care, 19972011831197.
[31]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2011. Diabetes Care201134 Suppl 1S1161.
[32]
HuY, LiuW, ChenY, et al. Combined use of fasting plasma glucose and glycated hemoglobin A1c in the screening of diabetes and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Acta Diabetol, 201047231236.
[33]
苏海燕潘长玉刘敏空腹血糖水平与经皮冠脉介入治疗五年预后的关系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836710713.
[34]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学术委员会. 2010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1.
[35]
SomannavarS, GanesanA, DeepaMet al. Random capillary blood glucose cut points for diabetes and pre–diabetes derived from community–based opportunistic screening in India. Diabetes Care, 200932641643.
[36]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2010. Diabetes Care, 201033 Suppl 1S11S61.
[37]
周翔海纪立农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用于筛查糖尿病的研究中华糖尿病杂志200513203205.
[38]
ChoiSH, KimTH, LimS, et al. Hemoglobin A1c as a diagnostic tool for diabetes screening and new–onset diabetes prediction: a 6–year community–based prospective study. Diabetes Care201134944949.
X
选择其他平台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