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老年人器官功能衰退,慢性疾病增多,心肺功能不全、衰弱综合征和肌少症等问题日益突出。进行性失能是慢性疾病,特别是慢性心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最重要的后果之一,运动不耐受是老年患者失能的重要体现,临床运动耐量或功能状态评估对老年患者综合评估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1]。目前有多种方法评价临床运动耐量或功能状态,其中心肺运动试验(CPET)是使用运动器材(如自行车或跑步机)进行的复杂运动试验,可全面整体地从静态到动态检测心肺代谢功能,是评定心肺整体功能状态的金标准。但CPET需要特殊仪器、成本昂贵、操作复杂、需要专业人员执行,且不能代表现实生活中的功能能力,普遍推广尚有困难。与极量运动试验相比,亚极量运动试验要求较低的运动强度水平,不需要复杂的专业技术[2]。
6 min步行试验(6MWT)是最常见的亚极量运动试验之一,由Bakle在20世纪60年代开发用于体适能的评估,通过测量在规定时间内行走的距离来评估机体功能状态及储量[3]。1982年Butland等[4]首次使用6MWT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在极量运动试验中,功能能力通常用峰值摄氧量(VO2)表示,6MWT的结果6 min步行距离(6MWD)和峰值VO2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r=0.56~0.88)[5]。在身体功能严重受损的人群中,亚极量运动试验也可以反映极量运动试验的结果[2]。6MWT能较好地复制患者日常生活生理状态,评价患者的整体活动能力和功能状态,包括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外周循环、肌肉力量和骨关节活动等,是一种无创安全、简单易行、耐受性好、适应性广、可靠有效、更能精确反映日常生活活动的评估手段[2,6]。
随着时代发展,6MWT的重要性也逐渐被临床医生所认识,应用越来越广。2002年美国胸科学会(ATS)发表关于6MWT实用指南,对6MWT使用目的和范围、适应证和禁忌证、安全问题、所需设备、结果解释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释[6]。2009年波兰呼吸协会(PRS)也发布了6MWT的方法学和结果解释指南,进一步推动了6MWT的临床应用及发展[1]。2014年欧洲呼吸学会/美国胸科学会(ERS/ATS)发布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野外行走试验官方技术标准对6MWT的临床应用又做了进一步规范[7]。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及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于2014年发布的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运动康复中国专家共识也推荐6MWT用于中、重度心力衰竭患者,并指出6MWT可重复试验,更适合基层医院[8]。中国社区心肺康复治疗技术专家共识(2018)推荐6MWT用于社区医院心肺功能评估[9]。国内6MWT在老年人群中的应用日趋增多,为规范6MWT在国内老年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特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制定本共识。期待本共识能为面向老年群体的临床医生、社区医生、心肺康复师、健康管理师、操作护士及老年患者提供重要参考。
本共识英文文献检索以Pubmed、Web of Science、Scopus、Ovid、The 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及NICE、RNAO、NGC、SIGN、JBI、BMJ Best Practice等指南库为基础,中文文献检索以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中文科技收录文献为基础,文献纳入标准为:(1)老年患者,年龄>60岁;(2)与6MWT临床应用相关,如功能状态评估、可靠及安全性评价、治疗效果评价、预后评价及试验改进建议等;(3)文献研究类型为临床指南、系统综述、Meta分析、随机对照研究、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及横断面研究。
本共识参考推荐分级的评估,制订与评价(GRADE)证据质量分级和推荐强度系统[10],将证据分为高(A)、中(B)、低(C)或极低(D)4个等级。推荐强度采用GRADE网格法[11],即基于推荐意见评分表,将推荐强度分为强推荐(1)和弱推荐(2)。由共识执笔组成员向专家组成员陈述每条推荐意见,展示相关证据且阐明其质量等级,专家组对推荐强度进行投票。参与推荐意见形成的专家组成员均签署利益冲突声明,参考相关临床专家共识制定基本规范撰写形成全文[12]。
研究显示,超过70%的心力衰竭患者(通常是老年人或并发症严重)被转诊至较少有心肺功能检查设施的内科,只有不到5%的患者可能会进行CPET[13],因此6MWT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是反映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最佳指标。研究显示,6MWT比12 min和2 min的步行试验更适合作为社区步行能力测试,因其运动时间和运动强度适度、日常生活活动重现性好,且易于执行和管理,加上典型的社区步行距离在132~342 m,这对通常低于其理论最大运动能力的老年患者尤其重要[14]。对患有认知障碍和精神障碍的老年患者,6MWT是少有的有可能能够执行的运动试验之一[1,6,15,16]。
推荐意见1:尽管CPET是运动耐量评估的金标准,但在缺乏心肺检查专业设备及人员的医院(特别是基层医院)或科室,对功能能力中至重度受损,患有多种慢性疾病的老年人群,6MWT是一种合适的运动耐量评估替代方案(证据质量A,推荐强度1)。
研究表明,6MWT对于中至重度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其心肺反应与极量运动试验相似[17],对于晚期心力衰竭患者,6MWT能引起最大的运动反应,可以作为极量运动试验[18,19]。6MWT可代表大多数中老年人的高强度活动,试验期间峰值VO2相当于CPET期间峰值VO2的(78±13)%,最大心率相当于CPET中最大心率的(80±23)%[16]。因此2014年ERS/ATS技术标准建议6MWT的禁忌证和注意事项应与CPET一致[7],见表2。
绝对禁忌证 | 相对禁忌证 |
---|---|
7~10 d内急性心肌梗死 | 静息心率>110次/min |
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24 h | 收缩压>160 mmHg |
高危不稳定性心绞痛 | 舒张压>100 mmHg |
急性心内膜炎 | 左冠状动脉狭窄 |
急性心肌炎或心包炎 | 快速型心律失常或缓慢性心律失常 |
未控制的症状性或血流动力学紊乱的心律失常 | 中度狭窄性心脏瓣膜病 |
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 |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
有症状的严重主动脉狭窄或疑似动脉瘤夹层 | 肥厚型心肌病 |
未控制的症状性心力衰竭 | 重度肺动脉高压 |
未控制的支气管哮喘发作 | 水电解质异常 |
肺水肿 | 妨碍步行的骨关节疾病 |
休息时且在吸氧条件下SpO2<85% | |
急性呼吸衰竭 | |
晕厥 | |
急性传染病或其他可能对进行试验产生相关影响的疾病(如严重贫血、急性肝肾衰竭、 甲状腺功能低下或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 |
导致无法执行操作的精神疾病或认知障碍 |
注:1 mmHg=0.133 kPa,SpO2:血氧饱和度,6MWT:6 min步行试验
6MWT应该在室内(天气好可在室外)一条长直平坦且行人流量少的硬质走廊进行,走廊宽度至少2~3 m,步行路线为30 m长,每2~3 m处设置标记。折返处应放置标志(如颜色醒目的交通锥),出发线为出发点和每个60 m的终点,应该用颜色明亮的条带标于地面上,不建议在跑步机上进行6MWT。
强烈建议对试验操作人员进行基本甚至高级的生命支持培训。试验不一定需要医生进行,但在需要时医生应能及时赶到。建议每6个月对6MWT标准化操作流程进行1次强制性质量控制。
6MWT操作无复杂的设备要求,但以下设备是推荐的,包括计时器(或秒表)、圈数计数器、血压计、指脉氧仪、两个小锥体用以标志转身返回点、试验记录表、便携式心电监测装置、氧气源、急救药品、除颤仪、可沿着步行路线移动的椅子、试验知情同意书,亦可使用整合计时计数、心电监护、氧饱测定等功能的一体机。门诊或病房抢救物品备用:氧气袋、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布地奈德(吸入气雾剂)、沙丁胺醇(吸入气雾剂)、简易呼吸器、除颤仪、抢救车等。鼓励采用电子化6MWT设备进行测评。
试验前准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1)向患者解释6MWT的原理,为每位患者提供相同的试验信息,患者应仔细阅读并签署知情同意书;(2)患者应穿着舒适的衣服和合适的鞋子,不应该穿拖鞋、高跟鞋或赤脚进行试验;(3)试验前饮食要清淡,试验前不可过饱进食;(4)患者试验期间可携带其日常行走所需要的辅助工具(如拐杖、助行器等);(5)患者试验前2 h内避免剧烈活动,不需进行热身活动,试验后2 h内亦不可进行剧烈活动;(6)患者试验前在起点旁坐椅子休息至少15 min,同时核查有无潜在禁忌证,填写试验表格基本信息,并测量动脉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SpO2),应用柏格(Borg)量表[25]评价患者基线呼吸困难和疲劳情况;(7)向患者交代试验注意事项,告知中途休息及继续开始的方法,可示范绕过交通锥的方式;(8)调整计时计数器(计数器设置为零、计时器设置为6 min),准备物品就位。指导用语推荐如下:"这项试验的目的是测量您在6 min时间里在走廊上规定的区域来回行走的距离,请尽可能走得远一些;6 min时间比较长,您可以自由发挥,不过请记住是尽可能按平时步行习惯和速度行走,不要快走或跑步;您可能会比较累,甚至气喘吁吁或筋疲力尽,您可以根据需要减速,停止和休息;休息的时候可以靠在墙上,假如还可以继续就再请您尽最大努力走"。"您要沿着两个指示小锥体来回走动,在小锥体处转弯的时候尽量快速,尽可能沿着主干道走,现在请您看我的示范"。通过自己走一圈示范。"您准备好了吗?时间到我会叫您立即停下来,当您停下来后,请在停留位置等我"。
指导患者站到出发线上开始试验,试验过程中操作人员站在出发线附近,不要跟着患者步行;试验过程中用带有均匀音调的标准鼓励用语鼓励患者。每分钟向患者报时1次,剩余15 s时再次提醒患者,计时结束时叮嘱患者停留在原地。不要使用其他鼓励性的语言(或肢体语言),如果患者在6 min之前停下并拒绝再继续(或操作人员判断他们不应该再继续)时,记录步行距离、停止时间和过早停止的原因。标准鼓励用语推荐如下:第1分钟:"您走得很好,还剩5 min";第2分钟:"您的节奏非常好,还有4 min的路程";第3分钟:"您做得很好,完成了一半的试验";第4分钟:"您的节奏非常好,还剩2 min";第5分钟:"继续像这样走,只有1 min的路程了";剩余15 s时:"时间到我会叫您立即停下来,当您停下来后,请在停留位置等我";6 min时:"请停下来"。如果患者看上去精疲力竭,应该为患者提供椅子或轮椅。如果患者在试验期间停止则用语推荐:"请休息一下,如果需要,您可以靠在墙上,假如还可以继续就再请您尽最大努力行走"。同时监测SpO2、心率,询问患者为什么停下来。
再次用Borg量表评价患者呼吸困难和疲劳水平,并询问患者感受及不能行走更远的原因,记录SpO2和心率、总的步行距离(精确到m),测量动脉血压。对患者进行鼓励并提供饮用水,叮嘱患者继续留在试验区观察至少10~15 min,确认无明显不适后才允许离开。
试验应注意:(1)试验前详细询问病史,尽可能完善辅助检查以充分评估患者病情,如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心肌酶谱、肌钙蛋白、凝血功能、D-二聚体、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脏彩超、肺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数字X线摄影(DR)、脑部CT等;(2)患者常规治疗不中断,气管药物需要在试验前1 h内使用;(3)建议在整个试验期间进行连续的SpO2监测[1],但试验操作人员不得与患者一起观察SpO2,因为可能会对患者步行节奏产生干扰[2,6];(4)在大多数临床情况下不需要进行练习测试,如果要进行,两次试验之间应该至少间隔1 h,应报告较高的6MWD[6];(5)如果患者接受长期氧疗,建议患者携带自己的便携式氧气设备,当患者需要补充氧气并且需要重复试验时,建议在试验期间使用相同的来源和氧气流量,并记录在试验记录表中;(6)患者的重复试验应在1 d中的相同时间进行,以减少日内差异;(7)患者试验期间每次停止或休息,秒表不应该关闭,这个时间包含在6MWT的持续时间内。
6MWT的最终结果应包括以下信息[1]:(1)基本患者数据: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2)试验场地和设备:走廊长度、氧气来源和氧气流量(对于吸氧进行试验的患者);(3)6MWD:绝对值和预测值的百分比,预测值应提供参考值来源信息;(4)心率:休息时、运动高峰期(6 min时);(5)动脉血压:休息时、运动高峰期(6 min时);(6)SpO2:休息时、最低记录值、运动高峰期(6 min时)、去饱和(静息时SpO2与运动高峰时SpO2之间的差异);(7)Borg量表呼吸困难评估:休息时、运动高峰期(6 min时);(8)试验期间停止和休息的信息;(9)试验操作技术人员的整体评价。
如出现以下症状立即暂停试验,联系医生进行诊治并确定是否继续试验:(1)胸痛并怀疑是心绞痛;(2)难以忍受的呼吸困难;(3)下肢痉挛或极端腿部肌肉疲劳;(4)步态失衡;(5)面色苍白、出汗;(6)头晕或晕厥;(7)SpO2下降,持续低于85%;(8)收缩压下降≥20 mmHg(1 mmHg=0.133 kPa),伴心率加快;(9)收缩压≥180 mmHg或舒张压≥100 mmHg;(10)患者无法耐受试验继续进行。
6MWT对方法的变化非常敏感,其结果的影响因素很多,包括试验人员培训和经验、步行路线长度和布局、鼓励用语、学习效应、氧气补充、助行器使用、药物治疗等[6,17,26]。
推荐意见3:强烈建议试验操作人员按照标准化的试验流程执行,所有操作人员必须熟悉试验流程,因为试验流程和条件一致性对于确保6MWT结果的质量至关重要。同时建议和老年患者做好充分沟通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以防止潜在纠纷(证据质量A,推荐强度1)。
推荐意见4:6MWT对方法的变化非常敏感,包括使用鼓励语言、提供补充氧气、改变步行轨道布局和长度以及使用轮式助行器等,这些因素在重复试验中应保持不变(证据质量A,推荐强度2)。
一体机设备常具有功能集成,可降低6MWT的试验操作难度,减少人为误差,提高测量精准度。相较于传统6MWT试验,应用一体机进行6MWT可能具有如下特点:血氧检测稳定,心率数据准确;可自动同步获取步行中心电图、SpO2、距离等数据;自动语言提示,自动生成报告,自动保存数据;甚至自动生成运动处方和居家康复方案等。
6MWT结果主要以6MWD绝对值或者绝对值占预计值百分比表示。6MWD预计值的影响因素较多,目前尚无统一意见。不同研究结果差异较大,可能是由于不同人群的种族背景以及每项研究中使用的标准化操作程序的差异所致。针对高加索人和南美洲人的6MWD预测公式倾向于高估国内老年健康人群的6MWD,而针对东南亚和非洲人群的预测公式倾向于低估国内老年人的6MWD[27]。我们推荐一项中国健康老年人的6MWD预计值计算公式为参考,研究首次描述了60~85岁健康中国老年人的6MWD;该研究纳入266例健康老年受试者(128例男性和138例女性),年龄(72±8)岁,平均6MWD为(502±73)m,研究结果显示,年龄、身高和体质指数(BMI)是6MWD的独立预测因子,健康老年男性较女性有更大的6MWD值[(518±72)m比(487±70)m;P<0.001)]。参考值预测公式[27]如下:男性:6MWD(m)=233.205+[4.31×身高(cm)]-(4.01×年龄+6.14×BMI);女性:6MWD(m)=285.011+[1.041×身高(cm)]-(0.678×年龄+2.189×BMI)。
推荐意见5:不同民族或种族的6MWD预计值计算公式存在明显差异,如果要使用参考值,则应尽可能使用在本地总体中生成并验证的公式,建议采用中国健康老年人群的6MWD计算公式(证据质量B,推荐强度1)。
6MWD显著下降被定义为低于预测值的82%或低于正常下限[1]。在分析医疗干预的影响时应考虑用最小临床重要差异值(MCID)描述6MWD,最小显著改变,即患者报告的与功能改善/恶化相关的6MWD最小变化[1]。一项纳入19项6MWT研究的系统综述使用基于锚的方法估计的MCID在11~54 m[28]。一项ERS/ATS系统综述显示患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成人6MWD的MCID在25~33 m[17]。另一项系统综述分析了6篇关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冠心病、肺间质疾病等疾病的临床研究后认为14.0~30.5 m的6MWD变化可能具有临床重要性,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0.7[29]。而对于老年人群,一项纳入530例年龄70~81岁的心力衰竭患者的系统综述认为6MWD的MCID为20~30 m[30]。一项纳入73例中度衰弱老年人[年龄(70.0±7.2)岁]的研究显示,基于锚的方法估计6MWD的MCID值为17.8 m,而基于分布的方法估计MCID为12.9 m,在中度虚弱并害怕跌倒的亚洲老年人中,该结果将有助于临床医生为该老年群体设定干预目标[31]。
推荐意见6:MCID的确定可能因研究方法的不同、疾病类别和严重性以及患者人群的其他特征而存在一定差异。建议采用在本地总体(特定人群和疾病类别)中生成的MCID,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探索不同干预措施引起的6MWD变化并确定MCID范围(证据质量B,推荐强度1)。
影响6MWD的方法学因素包括学习效果、技术人员的经验和试验过程中的激励力度等,而患者因素包括:年龄、性别、身高、疾病等[1,6],见表3。
影响6MWD结果的相关因素
影响6MWD结果的相关因素
降低6MWD的因素 | 增加6MWD的因素 |
---|---|
身材较矮 | 身材较高(腿长) |
年龄较高 | 男性 |
体重较大 | 试验期间的鼓励 |
女性 | 以前曾进行过该试验(试验经验) |
走廊较短(频繁转身) | 试验前刚服药(治疗失能疾病的药物) |
抑郁或缺乏动力 | 运动性低氧血症患者的补氧 |
认知障碍 | |
呼吸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囊性纤维化、间质性肺疾病等) | |
心脑血管疾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卒中、TIA、外周血管病等) | |
肌肉骨骼疾病(关节炎、踝、膝、髋关节损伤、肌肉萎缩等) | |
应用药物(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 | |
衰弱 |
注:6MWD:6 min步行距离,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老年综合评估是现代老年医学的核心技术之一,其采用多学科方法评估老年人的躯体情况、功能状态、心理健康和社会环境状况,对维持和改善老年人健康功能状态、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价值[32]。大多数老年人日常生活活动都是在最大劳累程度之下进行的,老年综合评估多采用问卷量表、病史回顾等静态性评估的形式,而6MWT作为一种能较好地反映日常生活的动态评估方法,是老年综合评估的重要补充。
6MWD无诊断特异性,不提供有关特定系统功能或运动限制机制的信息,当6MWD减少时,需要进一步检查功能损伤的原因[6]。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版)推荐6MWD用于心力衰竭患者运动耐力评估及程度分级,6MWD<150 m为重度、150~450 m为中度、>450 m为轻度[33]。中国社区心肺康复治疗技术专家共识推荐6MWD用于心肺功能等级评价,6MWD<300 m为1级、300~374.9 m为2级、375~449.9 m为3级、>450 m为4级[9]。2015欧洲心脏病学会/欧洲呼吸学会(ESC/ERS)肺动脉高压诊断与治疗指南将6MWD作为肺动脉高压严重程度的评价指标之一,推荐以6MWD的绝对值作为危险分层的依据,并推荐6MWD>440 m为治疗目标[34]。一项纳入110例非心脏大手术前参与者(年龄50~85岁)的研究建议6MWD>563 m的患者通常不需要行CPET,6MWD<427 m的人员应进行进一步评估,而在"临床不确定性"(427~563 m)的情况下,应将临床风险因素的数量或手术大小等一同纳入决策过程[35]。总之,6MWT是一种有用的临床工具,可对无法进行CPET的患者进行筛查和风险分层。
推荐意见7:针对老年人群的6MWT心肺功能或运动耐力评价,我们建议6MWD<150 m为重度异常,150~300 m为中度异常,301~450 m为轻度异常,>450 m为正常(证据质量C,推荐强度2)。
6MWT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及多种疾病的全因死亡有预测价值。对于呼吸系统疾病,一项纳入253例肺癌患者(平均年龄63岁)的队列研究显示,在肺叶切除术前6MWD<500 m的老年患者术后并发症的风险增加,住院时间延长;术前6MWD<500 m的患者比6MWD≥500 m的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风险高(60.6%比36.9%,OR=2.631)、住院时间长(7 d比6 d)、心房颤动发生率高(21.2%比11.7%,OR=2.019)且输血要求高(18.1%比9.0%,OR=2.222)[36]。ERS/ATS技术标准指出在6MWT期间监测到的最低SpO2是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重要标志[7],试验期间经历去饱和与所有不良结局的风险增加规律一致:高死亡率、病情加重频率、肺功能下降和去脂体重减少[37]。有研究表明,对于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预期值50%的患者,6MWT期间发生氧去饱和(SpO2下降幅度≥4%或SpO2<90%)患者的死亡率高于未去饱和的患者(67%比38%,P<0.001),并且可预测死亡率(RR=2.63,95%CI:1.53~4.51,P<0.001)[38];这和另一项研究显示的在6MWT期间经历氧去饱和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3年死亡风险明显增加(HR=2.4,95%CI:1.2~5.1)结果相似,6MWT期间发生氧去饱和的患者发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恶化的风险可增加50%(发病率比为1.6,95%CI:1.1~2.2),用力肺活量和FEV1年下降率翻倍(分别为3.2%和1.7%比1.7%和0.9%)[37]。
对于心血管疾病,6MWT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率的独立预测指标,在中重度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患者中尤为明显[39,40]。一项纳入1 667例患者(中位年龄72岁)的研究显示,6MWD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长期随访后(5年)全因死亡率的预测指标(HR=0.97,95%CI:0.96~0.97,P<0.001)[41]。一项纳入214例轻至中度心力衰竭患者(平均年龄64岁)的队列研究显示,经过平均34个月的随访,6MWD<300 m的患者生存率为62%,而6MWD>300 m的患者为82%,6MWD<300 m是未经选择的轻至中度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源性死亡简单有效的预后指标[42]。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的老年患者,心脏康复之前6MWD≥300 m对患者随访期间[(42.9±14.1)月]的死亡风险有独立的保护作用(HR=0.34,95%CI:0.10~0.79,P=0.033)[43]。此外,一项纳入了567例(中位年龄65岁)需要进行非心脏外科手术患者的多中心研究发现术前6MWD结果可预测术后1个月的生活质量、术后1年的无残疾生存率,以及术后发生心血管事件或者死亡的风险[44]。
推荐意见8:6MWT对多种老年人慢性疾病(如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的病情变化、生活质量、住院风险及死亡风险等都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6MWT可以成为老年人群生存及预后的重要预测工具(证据质量B,推荐强度2)。
衰弱是一种常见且重要的老年综合征,指机体生理储备功能下降导致易损性增加,对抗应激和保持内环境稳定的能力减退的非特异性状态,衰弱老年人常存在步行速度减慢,步行距离缩短等现象。一项纳入60例射血分数≤40%的老年心力衰竭患者[43例男性、年龄(77±9)岁,17例女性、年龄(78±12)岁]的横断面研究显示,6MWD和衰弱表型(FP)显著相关,提示6MWT为衰弱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有助于识别衰弱和向衰弱过渡的老年人[45]。经过多年队列随访后研究显示6MWD和FP评分是患者死亡率的独立预测因子,6MWD减少30 m意味着死亡的可能性增加19%,增加一种FP评分的类别意味着死亡的可能性增加到1.5倍以上。6MWT是衡量功能能力的指标,而衰弱是衡量易受不良后果影响的程度,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可以发现患者出现身体功能衰退和不良事件的风险,那些衰弱并伴有低耐力(6MWD≤300 m)的人死亡率最高。6MWD≤300 m是衰弱的有效衡量标准,可以扩大临床医生对老年人衰弱的识别范围,让更多老年衰弱或潜在衰弱患者从多学科老年医学诊疗或运动处方中受益[46]。
推荐意见9:老年人衰弱综合征可带来跌倒、失能和死亡等不良临床结局,6MWT作为心肺和运动功能能力评估的方法,可以成为老年人衰弱早期筛查、诊断评估和早期防治的重要工具(证据质量B,推荐强度1)。
心肺康复作为心血管和呼吸道疾病有效的干预手段,在全球范围内兴起并蓬勃发展,尤其是在基层医院中有广泛应用[9]。在无CPET条件的情况下,6MWT可以成为评估老年患者运动耐力和功能能力经济有效的替代方法。一项纳入83例心力衰竭患者[年龄(58±11)岁]的研究显示,6MWT结束时心率与无氧阈心率强相关(r=0.81,P<0.001),从而可以基于6MWT试验结果确定一个安全的运动处方[47]。有研究发现以6MWT平均速度的80%在跑步机或平地上进行10 min的持续步行运动,可获得较高但可耐受的运动强度,这可能对大多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产生训练益处,当然对于在6MWT期间经历SpO2下降的重度患者,可以以6MWT平均速度的80%逐步降低10%进行步行运动,直到能够耐受训练为止[48]。
近年有学者认为理想的步行持续时间是15~20 min,如果患者非常衰弱,则可以将步行时间分为5~5~5 min或6~6~8 min进行间隔训练,并提出了一种根据实际6MWD制定步行运动处方的具体方法:(1)跑步机步行训练处方:第1周可以以实际6MWT速度的80%进行步行训练,第2周以实际速度的90%进行步行训练,第3周以实际速度的100%进行步行训练;然后对6MWD进行重新评估以制定下一个3周新训练计划,新步行训练计划应基于新的6MWT速度的80%~100%制定,每3周评估1次;使用跑步机进行步行训练的优势是可以有效控制步行速度和持续时间,但需注意其倾斜度应为0°,因为如果跑步机存在倾斜将增加患者同速度下的运动强度;每次步行训练时间应不少于15 min,不包括以较慢速度进行的热身和放松步行。(2)地面步行训练处方:以20 min为一个训练周期,步行目标距离为在20 min内可以步行的最大距离(20MWD)=实际6MWD×3.33,第1周可以20MWD的80%进行步行训练,第2周以90%进行步行训练,第3周以100%进行步行训练;3周步行训练之后对6MWD进行重新评估,计算出新的20MWD,并在接下来的3周中按照新的20MWD的80%、90%和100%开展训练;建议每周至少进行5 d步行运动训练,并穿插进行适量的肌肉力量强化锻炼,以从训练中获得最大收益。
推荐意见10:在无CPET条件或患者无法执行更复杂运动试验的情况下,6MWT可以成为评估老年患者运动耐力和功能能力的简单经济、易于管理的替代方法,并可以基于6MWD制定老年患者的个性化步行运动处方(证据质量C,推荐强度2)。
6MWT是一种评估运动耐量的有效方法,能较好地复制老年患者日常生理状态,评价其整体活动能力和功能储备,在国外老年患者中应用越来越多,临床价值越来越凸显。但由于老年患者尤其是高龄患者存在多病共存、衰弱综合征、肌少症、认知功能障碍、营养不良等多种问题,不能对单个系统或器官进行评价,无法明确运动耐力受限的具体原因和机制。同时因运动时间的限制,部分轻症患者可能在6 min内还未达到其运动极限,不能很好地评估这部分轻症患者的运动耐量,此外,我国临床医务人员对试验的安全可靠性、操作步骤规范、临床应用价值等认识还不足,导致6MWT在国内老年患者中的应用仍非常有限。期待本共识能够使我国老年医疗工作者对6MWT的适用范围、具体操作流程、临床应用价值有新的认识,对6MWT在我国老年人群中的应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也期待广大科研工作者对6MWT在我国老年患者中的功能状态评估、群体参考值、可靠及安全性、疗效评价、预后评估、方法质量改进等方面进行更广泛及深入的研究,积累更多国人循证医学依据。
执笔:刘承云(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综合医疗科)、肖昌亮(贵州省人民医院干部医疗科)、郭唐猛(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综合医疗科)、张蒙(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综合医疗科)
专家组成员(按姓氏汉语拼音排序):丁荣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丁毅(贵州省人民医院干部医疗科)、洪华山(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科)、胡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老年病科)、蹇在金(中南大学湘雅二院老年病科)、雷平(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老年医学科)、李为民(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林展翼(广东省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刘承云(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综合医疗科)、刘丰(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老年病科)、沈琳(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老年医学科)、齐国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老年医学科)、陶军(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涂玲(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综合医疗科)、王青(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综合科)、王朝晖(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综合医疗科)、瓮长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康复医学科)、严静(浙江医院老年医学科)、于普林(北京医院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张存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综合医疗科)、张蔷(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老年医学科)、周晓芳(四川省人民医院老年医学中心)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