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胺酮是经典的静脉麻醉药物,兼具麻醉和镇痛作用,在麻醉与重症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在疼痛综合管理和难治性抑郁治疗方面的应用也逐渐增加。氯胺酮为左旋[R-(-)-氯胺酮]和右旋[S-(+)-氯胺酮]两种异构体组成的消旋体,艾司氯胺酮是氯胺酮中的右旋异构体,与氯胺酮的药理学机制相似,但艾司氯胺酮的效价更高。艾司氯胺酮于2019年在中国上市,临床应用时间短,循证依据有限,亟须统一的专家意见指导临床应用。本专家组基于药品说明书、已发表的文献、指南与专家共识、麻醉学科权威教材,经反复讨论修改,形成了指导意见,为艾司氯胺酮的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艾司氯胺酮具有多个作用靶点[
艾司氯胺酮对NMDA受体、阿片类受体、M型胆碱能受体的亲和力分别为左旋氯胺酮的3~4倍、2~4倍和2倍[
艾司氯胺酮兼具水溶性和脂溶性,可在全身广泛分布并快速通过血脑屏障,静脉注射后1~2 min即可达到最大血药浓度,单次静脉注射0.5 mg/kg艾司氯胺酮,1 min后血药浓度为1.5 mg/L,10 min后血药浓度为0.3 mg/L[
艾司氯胺酮与氯胺酮的药效动力学特点相似,但两药获得相同麻醉及镇痛效果时,艾司氯胺酮所需剂量约为氯胺酮的一半。临床应用在保证患者安全的情况下,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剂量。
艾司氯胺酮最重要的作用是通过抑制NMDA受体介导的谷氨酸进入GABA能神经系统,引起皮质和边缘系统兴奋性改变,最终导致意识丧失[
艾司氯胺酮具有中枢兴奋作用,可增加脑代谢和脑血流,颅内压随着脑血流的增加以及交感神经系统反应增强而升高,瞳孔扩大,眼内压也升高;但其不影响脑血管对CO2的反应性,因此降低PaCO2可减弱艾司氯胺酮引起的颅内压升高[
艾司氯胺酮可减少蛛网膜下腔出血时大脑扩散去极化的发生[
艾司氯胺酮可引起儿茶酚胺释放,抑制去甲肾上腺素重摄取,激活交感神经系统而产生间接的心血管刺激作用,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
艾司氯胺酮对中枢性呼吸动力的影响轻微,可保留气道反射,但剂量过大或注射速度过快时,也可能引起一过性呼吸暂停[
艾司氯胺酮具有快速抗抑郁作用,但其机制尚无定论。艾司氯胺酮可能通过拮抗NMDA受体,抑制锥体神经元导致谷氨酸水平升高[
此外,艾司氯胺酮还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可能通过直接抑制TNF-α,间接抑制IL-1、IL-6、IL-8的释放,降低促炎细胞因子水平,并促进抗炎细胞因子IL-4、IL-10的释放,发挥抗炎作用[
目前,艾司氯胺酮可单独用于短小手术、诊断性操作、创伤急救等场景,也可联合全身麻醉或区域麻醉为患者提供手术所需的镇静、镇痛和麻醉。另外,艾司氯胺酮作为慢性疼痛、难治性抑郁、哮喘等的治疗用药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关注。
艾司氯胺酮因其独特的药理学特点,如镇痛作用强、呼吸抑制弱、兴奋心血管及舒张支气管等,可用于以下临床麻醉场景。
单独使用艾司氯胺酮可以完成部分短小手术麻醉,建议用法为静脉注射诱导剂量0.5~1.0 mg/kg*,给药时间持续30~60 s;通常单次用药即可满足短小手术的需要,如果手术时间延长,可追加一半的诱导剂量或以0.5~3.0 mg·kg-1·h-1*的输注速度维持[
实施区域麻醉时,静脉应用艾司氯胺酮可减少区域麻醉药物用量,降低追加辅助镇痛药的比例及其引起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并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对于椎管内麻醉的患者,复合静脉注射艾司氯胺酮0.15 mg/kg可以减少椎管内局部麻醉药的用量,同时延长镇痛时间,减轻内脏牵拉痛[
艾司氯胺酮复合用于全身麻醉时,可以减少其他镇静或镇痛药物的用量,从而减轻血流动力学波动、降低呼吸抑制发生率,提高麻醉安全性[
艾司氯胺酮不含有防腐剂,可以单独或与其他局部麻醉药复合用于椎管内麻醉,有文献显示在小儿骶管内注射艾司氯胺酮1 mg/kg可产生与0.25%布比卡因相同的镇痛效果[
在诊疗性操作时,艾司氯胺酮与丙泊酚、瑞马唑仑等镇静药物复合使用,有助于稳定血流动力学,降低呼吸抑制程度及其发生率,提高中深度镇静和麻醉的安全性。在胃肠镜检查时,可单次静脉注射艾司氯胺酮0.2~0.5 mg/kg,根据所需要的镇静水平调整镇静药物的给药速度,降低咳嗽和体动的发生率,而不影响苏醒[
基于临床药理学特征,艾司氯胺酮是院外急救领域常用的麻醉药物,尤其是在通气设备以及监测仪器等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艾司氯胺酮有多种给药途径,可经静脉、骨内、鼻内和肌内注射给药,其剂量取决于给药途径和所需的镇静镇痛水平,并可进行剂量滴定给药。使用时应考虑艾司氯胺酮升高颅内压和眼压的风险,谨慎用于创伤性颅脑损伤或开放性眼球损伤的患者。
用于急症麻醉时,艾司氯胺酮可经静脉、骨内通路注射1.0~1.5 mg/kg或肌内注射2.5~4.0 mg/kg进行麻醉诱导,随后微泵静脉输注1.0~3.0 mg·kg-1·h-1或每隔15~20 min追加0.5 mg/kg,同时复合咪达唑仑或丙泊酚维持麻醉直至手术结束[
艾司氯胺酮可用于治疗急诊创伤患者的中度至重度疼痛,尤其适用于伴有失血性休克或呼吸窘迫的患者。根据不同的给药途径,艾司氯胺酮的推荐剂量为经静脉、骨内通路注射0.125~0.500 mg/kg,肌内注射0.5~1.0 mg/kg,经鼻给药0.5~2.0 mg/kg,或经直肠给药1.0~2.0 mg/kg[
艾司氯胺酮可以作为低阿片类药物术后镇痛的组成部分,主要用于中度至重度疼痛,可降低术后疼痛评分及术后持续疼痛的风险。术前单次静脉注射艾司氯胺酮0.075~0.500 mg/kg,术中以0.075~0.600 mg·kg-1·h-1的速度持续输注,在手术结束前停止用药,能够发挥长达6周的术后镇痛作用[
艾司氯胺酮用于患者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 PCA)时可减少阿片类药物的消耗量,并降低阿片类药物引起的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与艾司氯胺酮复合用于PCA时,阿片类药物可选择吗啡、芬太尼、氢吗啡酮或曲马多等。使用无背景输注的镇痛模式时,艾司氯胺酮的PCA剂量为0.5~2.5 mg*,并设置锁定时间[
艾司氯胺酮可作为ICU患者镇静和镇痛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议艾司氯胺酮的用法为初始微泵静脉输注速度0.25 mg·kg-1·h-1*,根据镇静镇痛的需要,每隔15 min增加或减少0.125 mg·kg-1·h-1*,最大剂量不超过2 mg·kg-1·h-1*;这可以减少ICU患者对阿片类药物的需求[
艾司氯胺酮应用于儿童患者已有较长时间,可安全有效地作为术前用药,以及各种诊疗性操作和手术麻醉与镇痛的辅助用药。
手术和麻醉是儿童患者最恐惧的医疗事件,尤其是1~5岁的儿童,建议术前静脉给予艾司氯胺酮0.15~0.25 mg/kg*,以显著降低丙泊酚诱导时的注射痛[
在儿童患者未建立人工气道的情况下进行诊疗性操作时,如中心静脉置管,可静脉注射艾司氯胺酮以获得合适的镇静水平,剂量为0.5~1.0 mg/kg,必要时可每隔10~15 min重复给药0.20~0.25 mg/kg或持续给药1.0~2.0 mg·kg-1·h-1;部分患儿在1.0 mg/kg的剂量下即可达到麻醉状态[
多项临床研究显示艾司氯胺酮用于老年患者麻醉在循环呼吸稳定性、术后镇痛和改善术后认知功能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艾司氯胺酮镇痛作用强,起效迅速,对新生儿的影响小,在产科患者的麻醉管理中优势明显。在剖宫产手术全身麻醉诱导时,静脉注射艾司氯胺酮0.5 mg/kg可提供充分的镇痛,复合其他全身麻醉药物使用,能更好地保障母体和胎儿的安全[
在剖宫产患者的术后镇痛中,有限的临床证据表明阿片类药物复合艾司氯胺酮能有效缓解术后48 h疼痛,而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并显著降低剖宫产术后14 d内产后抑郁的发生率[
已有大量研究显示艾司氯胺酮可用于治疗抑郁症、难治性慢性疼痛、难治性哮喘持续状态以及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艾司氯胺酮28、56 mg和84 mg的鼻喷雾剂已获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联合口服抗抑郁药用于治疗难治性中重度抑郁障碍患者[
有证据表明,氯胺酮可用于治疗慢性疼痛,如神经病理性疼痛和复杂性区域性疼痛综合征(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 CRPS)等,疗效可长达12周[
(1)颅内压有严重升高风险的患者,如颅内动脉瘤。
(2)高血压控制不佳或未经治疗的患者(静息状态下SBP超过180 mmHg,DBP超过100 mmHg)。
(3)甲状腺功能亢进未经治疗或治疗不足的患者。
(4)先兆子痫或子痫患者。
(5)处于需要子宫平滑肌松弛的临床场景。
(6)合并缺血性心脏疾病的患者。
(7)存在恶性高热家族史或恶性高热发生高危(如斜视、脊柱侧弯等)的患者。
(8)综合评估后应禁用艾司氯胺酮的患者。
(1)过去6个月内发生不稳定型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的患者。
(2)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
(3)合并颅内压升高和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或疾病(除非在适当通气时)的患者。
(4)合并严重精神障碍病史的患者(除抑郁症外)。
(5)合并眼内压较高(如青光眼)和穿透性眼外伤,以及不应使眼内压升高的眼部手术患者。
(6)综合评估后需慎用艾司氯胺酮的患者。
艾司氯胺酮可能引起血压升高和心率增快,需要加强监测患者血压和心率,这些反应多为一过性,一般在停药后自行消失,无需特殊处理。丙泊酚等药物复合艾司氯胺酮使用时,可预防或减轻艾司氯胺酮引起的血压升高和心率增快,同时,艾司氯胺酮也可抵消部分丙泊酚、阿片类药物的循环抑制作用,有利于循环稳定[
艾司氯胺酮可能引起肺循环血管阻力升高、呼吸道分泌物增加,静脉快速大剂量注射时不能排除呼吸抑制的可能。当出现呼吸抑制时,应给予辅助呼吸或控制通气,直至自主呼吸恢复足够的通气量。提前静脉使用抗胆碱药物,如阿托品或戊乙奎醚,可以有效预防呼吸道分泌物增加;出现呼吸道分泌物显著增加时,应及时吸引清除。
艾司氯胺酮导致的精神性不良反应可表现为多梦、噩梦、头痛、幻觉、烦躁不安等,多为一过性,症状一般持续数小时,此后逐渐减弱直至完全消失。一般给予心理疏导即可,必要时可给予适量咪达唑仑、丙泊酚或右美托咪定镇静,以平稳度过苏醒期。
艾司氯胺酮可能引起复视、视力模糊和眼内压增高,一般为一过性反应,短期可自行恢复,严密观察即可,必要时给予心理疏导。
艾司氯胺酮可导致恶心、呕吐、唾液分泌增加,一般为轻度、可耐受,必要时可使用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如昂丹司琼)。
艾司氯胺酮作为新一代NMDA受体拮抗剂,在手术麻醉、围手术期疼痛管理、ICU镇静镇痛、特殊人群用药等方面具有更广阔、安全的应用前景,可给临床相关患者的麻醉管理提供更多的手段。但是,相比于氯胺酮,艾司氯胺酮的研究尚不够充分,所以本指导意见的部分论述参考了氯胺酮的研究结果、指南和专家共识。艾司氯胺酮的循证依据有限,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证据的支持,特别是在麻醉深度监测、对情绪和认知功能的影响、不良反应等方面。应用本指导意见时,还应该结合患者的整体状况、麻醉环境和条件、潜在副作用给患者带来的风险等级等诸多因素,加以全面考虑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