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微生态是胃肠道微生物群与其生存的胃肠道微环境共同构成的生态系统。胃肠微生物群与宿主之间稳定的相互作用关系,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基础。当环境、饮食、病原体及心理等因素影响宿主时,胃肠道微生物群的结构、代谢与宿主间的相互作用可发生变化,导致原有的微生态平衡被打破,称为胃肠道微生态失衡[
常见的胃肠道微生态干预制剂及手段包括益生菌、益生元、合生元、后生素、抗生素、粪微生物移植及饮食干预等,其中益生菌制剂最为常用。益生菌是指当给予足够数量时,能够为宿主带来健康、有益且具有活性的微生物[
本共识意见针对处方益生菌制剂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其适应证为肠道菌群失调相关的腹泻、便秘及功能性消化不良等。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包括婴儿双歧杆菌(CGMCC 0460.1)、嗜酸乳杆菌(CGMCC 0460.2)、粪肠球菌(CGMCC 0460.3)及蜡样芽孢杆菌(CGMCC 0460.4)。婴儿双歧杆菌是专性厌氧菌,双歧杆菌是有益菌,客观存在直接参与消化道膜菌群的构成,与人体共生互利[
活菌制剂临床治疗效果具有菌株特异性和剂量依赖性,国内外已发布的益生菌临床指南中,推荐意见常精确到具体的菌株或组合[
1. 根据美国医学科学院(Institution of Medicine,IOM)最新指南定义,以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14年发表的最新版本指南制定手册为指导,同时按照指南质量评价工具(appraisal of guidelines research and evaluation,AGREE)更新的第二版(AGREE Ⅱ)标准,制订本专家共识。
2. 制定目标:临床医师在应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儿科疾病时,能进一步了解其适应证、疗效、联合和规范应用等,使更多患者从治疗中获益和资源使用取得优化。
3. 指南工作组:指南工作组由指南指导委员会、指南制订小组、外部评审小组、指南秘书小组及指南实施与转化组组成。指南制订小组成员包括方法学专家,消化内科与儿科专家。指南主题及问题的确定:采用系统的文献回顾、利益相关人问卷调查、会议研讨的方式。
4. 文献检索:截至2023年6月1日,以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为主要中文数据库进行检索,检索关键词为“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 or 思连康”;以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英文数据库进行检索,检索关键词为 ′bifidobacterium tetragenous viable bacteria′ OR ′bifidobacterium tetravaccine tablets′ OR ′CBLEB′ OR ′siliankang′。
文献检索类型优先确定为系统评价、荟萃分析与指南,若需制作系统评价/荟萃分析,则进行相应原始研究的检索。阅读题目和摘要排除不相关的文献,并按照纳入排除标准严格筛选相应文献。如果检索到3年内的高质量系统评价/荟萃分析,则直接使用;如果超出3年内的高质量系统评价/荟萃分析,则进行更新;如果质量低或没有相关的系统评价/荟萃分析,则在原始文献的基础上制作。
缺乏循证评价证据支持,或无法采用证据分级方法推荐的临床问题,又在前期临床问题遴选时属于重要临床问题的,则查找已公开发布的指南、共识、临床路径病例报告、病例系列等。
5. 证据与推荐意见分级:采用推荐强度的评估、制定与评价(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development,and evaluation,GRADE)系统,证据质量分级通过5个降级因素(偏倚风险、不一致性、不精确性、间接性、发表偏倚)分析后确定为高质量、中等质量、低质量或极低质量4个级别(
GRADE证据质量含义
| 证据级别 | 具体描述 |
|---|---|
| 高级证据 | 我们非常确信真实的效应值接近效应估计 |
| 中级证据 | 对效应估计值我们有中等程度的信心:真实值有可能接近估计值,但仍存在二者大不相同的可能性 |
| 低级证据 | 我们对效应估计值的确信程度有限:真实值可能与估计值大不相同 |
| 极低级证据 | 我们对效应估计值几乎没有信心:真实值很可能与估计值大不相同 |
GRADE推荐强度含义
| 推荐强度 | 描述 |
|---|---|
| 强 | 明确显示干预措施利大于弊或弊大于利 |
| 弱 | 利弊不确定或无论质量高低的证据均显示利弊相当 |
6. 共识形成过程:采用名义群体法(nominal group process)形成最终推荐意见,名义群体法的大致流程分为7步。(1)成立共识小组:以该研究领域经验丰富的专家为主,组织成立共识小组。(2)制定共识意见表:将需要形成专家共识的主题形成结构性调查问卷。(3)填写共识意见表:不进行任何讨论,每个成员独立填写,提出自己的推荐意见及支持自己意见的理由。(4)提交推荐意见表。(5)共识小组成员对争议问题进行现场讨论。(6)收集讨论意见。(7)统计形成最终共识意见,并结合讨论意见决定是否对个别题目进行再次投票达成共识。
7. 共识推荐意见投票原则:(1)任何一项投票率超过50%,可直接确定推荐方向及推荐级别。(2)若不能达到上述标准,但一个方向上两个选项合计超过70%则确定推荐方向,即给予推荐,推荐级别取弱级别。(3)若上述两项均无法满足,则进入下一阶段讨论共识过程。
8. 利益冲突的管理:在任何成员进入共识制订团队后立即填写利益声明表,并由共识指导委员会对其进行评价,以判断是否存在阻止或者限制其参加共识制订过程中的利益冲突。若是存在相关的利益冲突,由共识指导小组决定其是否参与或以何种程度参与共识制订。
疾病介绍:幽门螺杆菌(
1.临床问题:对
操作说明:铋剂四联方案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可用于肠道微生态不稳定患者(如功能性腹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和长期使用抗生素的患者)的
证据总结:1项纳入17个RCT研究,共1 990例
2.临床问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者中,相对于铋剂四联方案,联合使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的方案是否可减缓
证据总结:1项纳入151例受试者的RCT临床试验显示,使用铋剂四联方案根除治疗的同时,添加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较单独使用铋剂四联方案更有助于恢复胃内微生态至
存在问题:在
疾病介绍: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胃肠运动异常、内脏超敏反应、肠道菌群紊乱、病原微生物感染、遗传因素、社会心理和神经因素、环境因素等多方面调控异常有关。
临床问题: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是否可用于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证据总结:1项RCT研究[
存在问题:仍需多中心、安慰剂对照的RCT研究进一步证实,并需要新的临床证据来阐明联合治疗方案的最佳选择。
疾病介绍:肠道微生物变化可影响手术后包括胃切除术后患者的结局[
临床问题:胃癌胃切除术后患者是否需要补充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
证据总结:有2项胃癌术后应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进行安慰剂RCT的临床研究。1项研究纳入100例胃癌胃切除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观察组应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对照组给予安慰剂;结果显示观察组可以显著改善术后炎症(血白细胞)、免疫功能(血淋巴细胞)和营养指数(外周血白蛋白和总蛋白)[
存在问题:关于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可改善胃癌胃切除术后炎症状态和代谢紊乱,有助于患者术后康复,仍需随机对照研究、更多样本量和更长随访时间研究验证;对于干预时机、服用剂量、疗程、具体症状和改善指标等需要更多研究证据进一步明确。
疾病介绍: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最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之一,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痛,与排便相关或伴随排便习惯的改变。其中腹泻型IBS(IBS-D)在IBS中所占比例约60%。有研究显示,IBS患者肠道有益菌包括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显著减少,而大肠杆菌明显增加[
临床问题: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是否能用于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
证据总结:1项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IBS-D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多中心研究[
多项RCT研究表明,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分别与盐酸小檗碱、蒙脱石散、曲美布汀、匹维溴铵等联用,可提高IBS-D患者的临床疗效,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存在问题: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用于治疗IBS-D,及联合其他药物治疗IBS-D需要更多随机对照和更大样本量研究。对于服用剂量、疗程等也需要进一步研究,提供新证据。
疾病介绍:功能性便秘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治疗具有挑战性。另外,便秘亦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化疗期间预防恶心呕吐通常使用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3受体拮抗剂,但5-HT3受体拮抗剂的常见副作用是便秘[
临床问题:便秘患者是否推荐应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
证据总结:1项RCT研究[
对于糖尿病合并便秘的人群,1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多中心(7个中心)临床研究共纳入234例患者(试验组116例;对照组118例),分别给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和安慰剂,治疗8周,随访4周,维持基础治疗不变。补充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组的完全自发排便次数、布里斯托大便性状、肠功能指数等便秘症状改善程度较安慰剂组显著提高。8周两组排便改善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50.86%和3.39%(
对化疗期间出现便秘的患者,1项纳入100例肿瘤化疗并伴有便秘症状者的RCT研究[
存在问题: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功能性便秘的研究数据有待进一步补充,包括针对不同慢性便秘相关的功能性疾病、年龄、性别、剂量和疗程、合并用药、联合用药的方案选择等。
疾病介绍: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的肠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上以5-氨基水杨酸(5-ASA)、糖皮质激素、生物制剂以及免疫抑制剂治疗为主,可控制炎症,但难以有效根治,长期使用导致药物相关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害、机会性感染等风险明显增加,存在停药后易复发、治疗费用高等问题。近来研究显示肠道菌群紊乱与UC发病密切相关[
1.临床问题:使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是否能诱导和维持溃疡性结肠炎缓解?
证据总结:美沙拉嗪属于氨基水杨酸制剂,是一类有效的消炎镇痛药物,可缓解部分轻、中度UC患者症状,单用效果有限,存在不良反应,且停药后易复发。1项基于RCT研究的荟萃分析,系统评价了双歧杆菌活菌片联合氨基水杨酸治疗轻、中度活动期UC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共纳入14项研究,共计样本量1 123例。结果显示,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氨基水杨酸治疗轻、中度活动期UC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独使用氨基水杨酸,可改善患者Mayo评分(
另有3项RCT研究,结果显示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美沙拉嗪治疗轻、中度UC具有协同治疗作用,联合用药组治疗有效率均>90%[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美沙拉嗪治疗UC相关研究汇总
| 研究 |
样本量 (例,试验组/对照组) |
干预措施 | 疗程 | 临床总有效率(%)a | 统计学检验 | ||
|---|---|---|---|---|---|---|---|
| 试验组 | 对照组 | 试验组 | 对照组 | ||||
| 招杰2018[ |
60/60 | 美沙拉嗪1.0 g/次,每日4次口服,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3粒/次,每日3次口服 | 美沙拉嗪1.0 g/次,每日4次口服 | 3个月 | 93.33 | 76.67 | |
| 李铭2018[ |
32/32 | 美沙拉嗪1~2片/次,每日3次口服,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3粒/次,每日3次口服 | 美沙拉嗪1~2片/次,每日3次口服 | 4周 | 93.70 | 78.10 | |
| 王艳2019[ |
56/56 | 美沙拉嗪1.0 g/次,每日4次口服,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1.5 g/次,每日4次口服 | 美沙拉嗪1.0 g/次,每日4次口服 | 4周 | 94.60 | 78.60 | |
注:UC为溃疡性结肠炎;a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临床问题:使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中药及其他药物,是否有利于提高轻、中度活动期UC治疗总体有效率?
证据总结:3项RCT试验结果表明,在治疗UC患者时,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分别与谷氨酰胺及美沙拉嗪[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与多种药物联用治疗UC相关研究汇总
| 研究 |
样本量 (例,试验组/对照组) |
干预措施 | 疗程 | 临床总有效率(%)a | 统计学检验 | ||
|---|---|---|---|---|---|---|---|
| 对照组 | 试验组 | 对照组 | 试验组 | ||||
| 陈丽2015[ |
48/49 | 谷氨酰胺3粒/次,每日3次口服,联合美沙拉嗪1.0 g/次,每日4次口服 | 谷氨酰胺3粒/次,每日3次口服,美沙拉嗪1.0 g/次,每日4次口服,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 1.0 g,每日3次口服 | 4周 | 77.08 | 93.88 | |
| 李远洪2016[ |
50/50 | 康复新液10 ml/次,每日3次口服 | 康复新液10 ml/次,每日3次口服,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1.5 g,每日3次口服 | 3个月 | 84.00 | 94.00 | |
| 葛洋2019[ |
86/86 | 黄芪颗粒4 g/次,每日3次口服 | 黄芪颗粒4 g/次,每日3次口服,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0.5 g,每日3次口服 | 8周 | 76.74 | 93.02 | |
注:UC为溃疡性结肠炎;a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临床问题:使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是否有利于维持肠道菌群平衡,增强肠道黏膜屏障?
证据总结:微生态制剂具有改善肠道菌群失衡的作用,1项前瞻性、随机、开放、对照研究显示二倍剂量的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美沙拉嗪(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3 g/次,3次/d,口服,疗程4周;美沙拉嗪1.0 g/次,每天3次,口服,疗程4周)治疗UC患者的肠道菌群失调改善情况及临床总疗效明显优于常规剂量组(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1.5 g/次,3次/d,口服,疗程4周;美沙拉嗪1.0 g/次,每天3次,口服,疗程4周)(
存在问题: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中药及其他药物,是否有利于提高轻、中度活动期UC治疗有效率,需要更多的设计严格的随机对照研究,提供更明确的证据;对于改善肠道菌群失调和肠道黏膜屏障功能、下调炎症因子水平,需要更多研究阐明具体作用。
疾病介绍:《中国成人急性感染性腹泻诊疗专家共识》定义急性感染性腹泻指各种病原微生物感染肠道造成每天排便3次或3次以上,总量超过250 g,持续时间不超过2周的腹泻[
临床问题: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是否能够治疗成人急性感染性腹泻?
证据总结:1项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妊娠期急性腹泻的RCT试验共纳入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治疗组各50例,2组均给予常规的对症、支持治疗(含口服或静脉补液),对照组加用蒙脱石散6 g,3次/d,口服,治疗组加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1.5 g及蒙脱石散6 g,3次/d,口服,发现与单用蒙脱石散比较,试验组有效率为92.0%高于对照组的7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虽然这些RCT研究显示使用双歧四联活菌片联合其他药物可改善症状,但研究仍存在异质性,研究设计不完善,研究样本均较小,尚难得出其疗效的明确结论。
存在问题: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成人急性感染性腹泻循证医学证据少,需要更多随机对照和大样本量研究提供新证据;与蒙脱石散、氟康唑、诺氟沙星联合使用,疗效尚不清晰,需要更严格的随机对照研究阐明。
疾病介绍: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AAD)是由于抗生素使用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导致肠道微环境改变而引起的一类腹泻。许多临床研究证实,服用特定益生菌可降低AAD的风险[
临床问题: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是否能用于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证据总结:对于AAD患者,有RCT研究[
存在问题:仍需更多的研究来观察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应用的时机、最佳剂量、疗程、与抗生素使用种类等问题。
疾病介绍:CRC是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研究显示肠道菌群的改变与CRC发生发展相关,并可通过代谢、免疫等多种机制影响肿瘤治疗效果。1项系统综述[
临床问题:结直肠癌术后患者是否需要补充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
证据总结:纳入100例CRC术后患者的RCT研究[
存在问题:需要更多的RCT研究来评估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对其他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此外,还需要更大的高质量RCT研究来建立最佳治疗方案(例如手术前和/或手术后的干预的时机、服用的剂量、不同化疗/靶向/免疫治疗方案的影响等)。
疾病介绍:肠道准备和结肠镜检查是诊治结肠疾病的重要手段,部分患者在结肠镜检查后数天甚至数周内可出现腹痛、腹胀、腹泻、恶心或者便秘的不良事件,原因可能与肠道清洁干扰了肠道稳态有关。1项基于健康人群的肠道准备研究表明,聚乙二醇(PEG)清洁肠道后,微生物群的丰度和组成会暂时性地发生急剧变化[
临床问题:肠道准备和结肠镜检查后是否推荐应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
证据总结:1项基于32例住院患者的临床研究[
存在问题:临床推广仍需更多高质量的研究探索,需考虑到不同肠道准备药物的影响、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时机和疗程、患者个体差异等因素。
疾病介绍: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etabolic dysfunction-associated fatty liver disease,MAFLD)包括单纯性脂肪肝、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炎(metabolic dysfunction-associated steatohepatitis,MASH)及其相关肝硬化,约20%的MASH可进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
临床问题:对于MAFLD患者,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是否有助于改善肝酶学指标异常?
证据总结:4项RCT研究结果显示,对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在多烯磷脂酰胆碱等常规保肝治疗药物的基础上,联合使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可有效降低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和γ-谷氨酰转移酶(γ-glutamyl transpeptadase,GGT)水平,联合方案总有效率均>88%(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改善MAFLD患者肝酶学指标及血脂异常相关研究汇总
| 研究 | 样本量(例,试验组/对照组) | 干预措施 | 疗程 | 总有效率(%)a | 肝酶学指标(U/L)b | 血脂指标(mmol/L)c | ||||
|---|---|---|---|---|---|---|---|---|---|---|
| 试验组 | 对照组 | 试验组 | 对照组 | 试验组 | 对照组 | 试验组 | 对照组 | |||
| 周萍2021[ |
34/30 | 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228 mg,每日3次,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1.5 g,每日3次 | 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228 mg,每日3次 | 4周 | 91.18 | 70.00 |
42.9±14.2a/ 35.8±14.0a/ 43.5±15.7a |
51.5±18.1/ 44.0±14.3/ 52.1±18.1 |
5.05±0.90/ 2.07±0.72 |
5.20±0.97/ 2.19±0.75 |
| 郑华龙2018[ |
45/45 | 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228 mg,每日3次,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1.5 g,每日3次 | 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228 mg,每日3次 | 6周 | 88.89 | 71.11 |
48.64±6.37a/ 44.65±5.88a/ 47.92±5.65a |
60.03±6.95/ 54.33±6.71/ 60.08±6.37 |
4.57±0.31a/ 1.79±0.28a |
5.18±0.44/ 2.18±0.31 |
| 陈怡文2021[ |
42/42 | 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456 mg,每日3次,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1.5 g,每日3次 | 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456 mg,每日3次 | 8周 | 95.23 | 80.95 |
51.22±8.13a/ -/ 59.12±9.82a |
58.13±9.04/ -/ 68.16±10.12 |
5.02±0.74a/ 1.81±0.27a |
5.81±0.92/ 2.17±0.35 |
| 卢丹2016[ |
60/60 | 常规护肝药物,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3粒,每日3次 | 常规护肝药物 | 4周 | 88.30 | 70.00 |
50.6±12.4a/ 49.5±10.3a/ 48.4±10.2a |
69.8±15.2/ 64.2±11.4/ 60.5±10.9 |
4.4±0.5a/ 1.9±0.4a |
5.2±0.6/ 2.3±0.6 |
注:MAFLD为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 a与对照组比较,
存在问题:需要更多高质量的RCT研究评估护肝药物联合使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对MAFLD肝功能的改善作用,包括对肝脏组织学的评估,同时应探索建立最佳联合用药方案。
疾病介绍: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包括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硬化,肠道微生物群可能在这一进程中发挥作用。酒精摄入可破坏肠道微生物稳态,肠道黏膜屏障通透性增加,内毒素等物质通过门静脉进入肝脏,进一步损伤肝功能[
临床问题:对于ALD患者,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是否有助于改善肝酶学指标异常,重塑肠道菌群?
证据总结:3项共纳入267例患者的RCT研究结果显示,在还原性谷胱甘肽等常规保肝药物基础上联合使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可有效降低ALT、AST及GGT水平,减少肠道中大肠杆菌和肠球菌数量,增加双歧杆菌比例,无明显不良反应(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ALD相关研究汇总
| 研究 | 样本量(例,试验组/对照组) | 干预措施 | 疗程 | 肝酶学指标(U/L)b | 肠道菌群指标(logCFU/g)c | 内毒素(μg/L) | ||||
|---|---|---|---|---|---|---|---|---|---|---|
| 试验组 | 对照组 | 试验组 | 对照组 | 试验组 | 对照组 | 试验组 | 对照组 | |||
| 江必武2017[ |
50/40 | 蒙脱石散1 g,每日3次,谷氨酰胺1 g,每日3次,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1.5 g,每日3次 | 蒙脱石散1 g,每日3次 | 2周 |
51±18a/ 48±17a/ - |
66±16/ 64±21/ - |
-/- | -/- | 0.042±0.006a | 0.059±0.012 |
| 张建集2020[ |
49/49 | 蒙脱石散3 g,每日3次,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3片,每日3次 | 蒙脱石散3 g,每日3次 | 2周 |
32.17±7.26a/ 42.61±10.29a/ 63.28±11.49a |
39.62±8.43/ 69.38±12.41/ 72.34±12.41 |
6.26±0.84a/ 7.16±0.93a |
7.18±1.06/ 5.37±0.82 |
||
| 张建集2021[ |
40/39 | 还原型谷胱甘肽1.8 g,每日1次,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1.5 g,每日3次 | 还原型谷胱甘肽1.8 g,每日1次,联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0.5 g,每日3次 | 4周 |
49.07±7.12a/ 42.16±10.09a/ 58.18±11.09a |
69.26±8.34/ 69.83±12.51/ 72.43±12.44 |
6.06±0.74a/ 7.61±0.95a |
6.78±1.01/ 5.73±0.92 |
||
注:ALD为酒精性肝病;a与对照组比较,
存在问题:仍需多中心、大样本的RCT研究及更多更完整的基础机制研究的数据,提供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用药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及ALD肝功能的证据,并进一步确定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用于ALD治疗的最佳剂量及疗程。
疾病介绍:肝硬化是各种病因,如MAFLD、ALD、乙型或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胆汁淤积性疾病等引起的肝损伤持续进展的终末阶段,病程迁延,预后差[
1.临床问题:对肝硬化患者,联合使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是否有助于改善肝硬化患者的肝酶学指标异常及Child-Pugh评分?
证据总结:1项纳入40例肝硬化患者的RCT研究结果显示,在保肝、抑酸护胃、降低门脉压力的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可有效改善肝硬化患者的肠道菌群失调,能够使双歧杆菌丰度升高(
1项纳入72例肝硬化患者的RCT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低盐饮食、利尿、护肝和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口服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1.5 g,3次/d,口服),治疗4周。结果显示,两组患者ALT、AST和Child-Pugh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
存在问题:肝硬化患者的肝酶学指标异常及Child-Pugh评分的发生机制及影响因素复杂,需要更严格的分层、大样本的RCT研究。
2.临床问题:肝硬化时联合使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是否有助于治疗继发性腹泻?
证据总结:1项针对肝硬化患者的RCT(
存在问题:由于肝硬化继发腹泻原因和机制复杂,需要确定哪些原因所致肝硬化继发腹泻,使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更为有效;需要更多、更严格分层的临床研究数据。
3.临床问题:肝硬化时联合使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是否有利于改善细胞免疫功能,增强肠道免疫屏障?
证据总结:1项纳入90例肝硬化患者的RCT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两组患者均予以低盐饮食、保肝利尿和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治疗,观察组加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1.5 g,3次/d,口服),治疗6周。结果显示,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后肠道slgA水平较前均明显上升(
存在问题:需要更多的大样本临床研究及基础机制研究数据。
疾病介绍: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SBP)是终末期肝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合并SBP的肝硬化患者病死率达20%[
临床问题:对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联合使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是否有利于提高SBP治疗总有效率?
证据总结:1项纳入68例肝硬化合并SBP患者的RCT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组34例。两组患者均给予以低盐饮食、护肝利尿、补充白蛋白和抗感染等基础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口服(1.5 g,3次/d,口服),治疗6周。结果显示,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1.18% 比 61.76%,
存在问题:需要更多的、多中心、大样本的RCT研究数据,以确定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在肝硬化合并SBP的作用及意义。
疾病介绍: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是终末期肝病最严重的并发症,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HE的发病率可高达40%[
临床问题: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患者,联合使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是否有利于改善肝性脑病,减缓肝性脑病进展?
证据总结:1项纳入70例肝硬化合并HE患者的RCT研究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5例。对照组接受保肝降酶、抑制胃酸、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抗感染、输注血制品、补充支链氨基酸等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1.0 g,3次/d,口服),治疗2周,结果显示,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4.29% 比 77.14%,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肝硬化常规治疗肝性脑病相关研究汇总
| 研究 |
样本量 (例,试验组/对照组) |
干预措施 | 疗程 | 总有效率(%)a | 治疗后NCT/s | 治疗后DST评分 | 进展率(%) | |||||
|---|---|---|---|---|---|---|---|---|---|---|---|---|
| 试验组 | 对照组 | 试验组 | 对照组 | 试验组 | 对照组 | 试验组 | 对照组 | 试验组 | 对照组 | |||
| 王军梅2022[ |
35/35 | 肝硬化肝性脑病常规治疗,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1.0 g,每日3次口服 | 肝硬化肝性脑病常规治疗(保肝降酶、抑制胃酸、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抗感染、输注血制品、补充支链氨基酸) | 2周 | 94.29 | 77.14 | - | - | - | - | - | - |
| 向黎莉2018[ |
48/48 | 静脉滴注门冬氨酸鸟氨酸,1次/d,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1.5 g,每日3次口服 | 静脉滴注门冬氨酸鸟氨酸,1次/d | 10 d | 93.75 | 79.17 | 45.12±6.85 a | 59.02±7.04 | 56.01±5.91 a | 42.02±3.21 | - | - |
| 刘荣明2021[ |
45/45 | 基础治疗,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1.5 g,每日3次口服和乳果糖口服液20 ml/次,每日3次口服 | 基础治疗(低盐饮食、护肝降转氨酶、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联合乳果糖口服液20 ml/次,每日3次口服 | 8周 | - | - | 56.14±8.12 a | 72.81±9.14 | - | - | 8.89a | 24.44 |
注:a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存在问题:仍需更多高质量更严格分层的RCT研究数据,评估联合使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的作用及效果,此外,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用于治疗肝硬化合并不同级别HE患者的研究数据有待进一步补充。
疾病介绍: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慢性可进展为肝硬化,是目前我国临床最常见的肝硬化病因[
临床问题:对乙肝或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联合使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是否有助于控制机体炎症,改善肝酶学指标异常?
证据总结:目前相关RCT研究共计6项[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抗病毒药物治疗乙肝肝硬化相关研究汇总
| 研究 | 样本量(例,试验组/对照组) | 干预措施 | 疗程 | ALT/AST(U/L) | ||
|---|---|---|---|---|---|---|
| 试验组 | 对照组 | 试验组 | 对照组 | |||
| 高晓霞2022[ |
46/46 | 恩替卡韦0.5 mg,每日1次口服,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2粒/次,每日2次口服 | 恩替卡韦0.5 mg,每日1次口服 | 3个月 |
46.71±3.91a/ 45.91±3.64a |
70.64±4.12/ 77.12±5.03 |
| 厉慧琴2016[ |
34/34 | 抗病毒等基础治疗联合乳果糖口服液10 ml/次,每日2次/3次口服和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3粒/次,每日3次口服 | 乳果糖口服液10 ml,每日2次/3次口服 | 8周 |
62.0±15.2a/ 64.2±16.8a |
97.3±26.2/ 102.3±27.4 |
| 那妍2020[ |
40/40 | 恩替卡韦0.5 mg,每日1次口服,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3粒/次,每日3次口服 | 恩替卡韦0.5 mg,每日1次口服 | 6个月 |
36.24±4.76a/ 42.65±10.20a |
56.32±3.32/ 61.01±10.59 |
| 王艳玲2016[ |
23/27 | 阿德福韦酯10 mg/d口服,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3粒/次,每日3次口服 | 阿德福韦酯10 mg/d 口服 | 48周 | - | - |
注:a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抗病毒药物治疗HBV-ACLF相关研究汇总
| 研究 | 样本量(例,试验组/对照组) | 干预措施 | 疗程 | ALT/AST(U/L) | 血CD4+细胞(%) | CD4+/CD8+ | ||||
|---|---|---|---|---|---|---|---|---|---|---|
| 试验组 | 对照组 | 试验组 | 对照组 | 试验组 | 对照组 | 试验组 | 对照组 | |||
| 杨丽2020[ |
39/39 | 抗病毒等基础治疗,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 3粒/次,每日3次口服 | 抗病毒等基础治疗 | 4周 | 67.28±6.24a/- | 75.19±7.34/- | 36.87±4.29a | 31.52±3.74 | 1.49±0.37 a | 1.34±0.33 |
| 王春2021[ |
53/53 | 抗病毒等基础治疗,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 3粒/次,每日3次口服 | 抗病毒等基础治疗 | 1个月 | 36.32±10.34a/35.66±8.42a | 47.89±12.34/46.77±10.43 | 38.22±8.35a | 34.63±7.43 | 1.62±0.30a | 1.21±0.19 |
注:HBV-ACLF为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存在问题:仍需基础机制研究及多中心、安慰剂对照的RCT研究,以进一步确定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抗病毒药物治疗是否有助于降低血清HBV-DNA、改善肝脏免疫及肝功能;研究不同抗病毒药物与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用药的效果是否存在差异,探究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与抗病毒药物联合用药的最佳时机、剂量及疗程。
疾病介绍:胆囊切除术后腹泻(post-cholecystectomy diarrhea,PCD)是胆囊良性病变行单纯胆囊切除术后的常见症状,临床上通过调整饮食并配合蒙脱石散等药物进行治疗可改善部分患者的腹泻情况,但仍有部分患者疗效不佳,且患者腹泻复发率较高[
临床问题: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用药是否有助于缓解患者胆囊切除术后腹泻患者?
证据总结:1项纳入72例PCD患者的RCT研究,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6例,观察组联合使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8周,观察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对PCD患者肠道微生态及胃肠激素的影响。结果显示,联合用药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4.44% 比 75.00%,
存在问题:目前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用于胆囊切除术后腹泻治疗的循证医学证据少,需要更多高质量RCT研究提供新证据。
疾病介绍: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病程中的炎症反应、治疗中常用的禁食、胃肠减压、抗生素的使用等措施均可导致肠道菌群紊乱、细菌移位和肠道屏障功能受损。理论上来说,应用益生菌可以纠正肠道微生态失衡,维持肠道屏障功能,从而减少急性胰腺炎的内源性感染。
临床问题:应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是否有助于治疗急性胰腺炎?
证据总结:1项纳入66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RCT研究[
存在问题:需要更多研究证据,包括多中心、大规模、RCT研究及对急性胰腺炎的病因和分型进行分层分析。
疾病介绍:腹泻病(diarrhea)是一组由多病因、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形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是婴幼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急性腹泻病是指病程在2周以内的患儿,其常伴有肠道菌群紊乱,合理预防和纠正脱水、合理饮食和用药,预防并发症是主要治疗原则,合理应用益生菌制剂可纠正肠道菌群紊乱,减低腹泻严重程度,缩短腹泻疗程,减少住院时间,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临床问题: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是否能够用于治疗儿童急性腹泻?
证据总结:1项纳入13篇文献,共1 657例腹泻患儿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效果的系统评价显示,单独应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或联合蒙脱石散(试验组)治疗儿童急性腹泻总有效率(95.03%)显著高于常规治疗或单独蒙脱石散(对照组)治疗(77.74%)(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治疗儿童急性腹泻临床研究汇总
| 研究 | 样本量(例,试验组/对照组) | 年龄(岁) | 干预措施 | 疗程 | 总有效率(%)a | 止泻时间a | 统计学检验 | |||
|---|---|---|---|---|---|---|---|---|---|---|
| 试验组 | 对照组 | 试验组 | 对照组 | 试验组 | 对照组 | |||||
| 陈跃2019[ |
44/43 | 4~13 | 蒙脱石散3 g,每日3次口服,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3片(<5 岁儿童酌减) | 蒙脱石散3 g,每日3次口服 | 15 d | 97.73 | 81.40 | (3.2±1.1)d | (7.2±1.2)d | |
| 廖鹃2020[ |
48/48 | 1~8 | 蒙脱石散1.5 g,每日3次口服,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0.5 g,每日3次口服 | 蒙脱石散1.5 g,每日3次口服 | 3~5 d | 95. 83 | 81.25 | - | - | |
| 吴丽洁2021[ |
35/35 | 1~10 | 蒙脱石散后,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1~5 岁:2片/次;6~10岁:4片/次;每日3次口服 | 蒙脱石散1 g,每日3次口服 | 5~7 d | 97.14 | 82.86 | - | - | |
| 刘盼盼2021[ |
150/150 | 1.70±0.50/1.80±0.60 | 蒙脱石散,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6 个月患儿0.5 g/次,每日3次,6 个月~1 岁患儿 1.0 g/次,每日2次,>1岁患儿 1.0 g/次,每日3次口服 | 蒙脱石散<1 岁患儿1 g/次,>1 岁患儿2 g/次,每日3次口服 | 10 d | 95.33 | 85.33 | - | - | |
| 李颖2022[ |
34/34 | 0.9~9 | 蒙脱石混悬液口服同对照组,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1 岁患儿1 片/次;1~6 岁2 片/次,>6 岁患儿3 片/次,每日3次口服 | 蒙脱石混悬液口服:<1岁患儿10 ml/次,1~2 岁患儿 10~20 ml/次,>2 岁患儿20~30 ml/次 | 3 d | 94.12 | 73.53 | (0.88±0.47)d | (1.35±0.71)d | |
| 曲晓霞2022[ |
56/56 | 1~9 | 蒙脱石散,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0.5 g/次,每日3次口服 | 蒙脱石散1.5 g,每日3次口服 | 5 d | 96.42 | 82.14 | (2.50±0.50)d | (4.20±0.80)d | |
| 钟宽2022[ |
31/31 | 0.25~9 | 醒脾养儿颗粒<1 岁1 袋,1~3 岁2 袋,>3 岁 3~4 袋,每日2次口服;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6 个月半片,每日 3 次;6个月~1 岁1 片,每日 2 次,>1 岁1 片,每日 3 次口服 | 赖氨葡锌颗粒,1~6 个月1/4 袋,7~12 个月1/2袋,1~10岁1袋,每日2次口服 | 7 d | 100.00 | 80.65 | - | - | |
注:a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试验组)患儿治疗后血清IL-6和IL-17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以上临床研究均未见不良反应报道。
存在问题:仍需更多的研究来观察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应用的量效性、时效性、疗程以及更深入的作用机制等问题。
疾病介绍:迁延性腹泻是指腹泻病程在2周~2个月[
临床问题: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是否能够用于治疗儿童迁延性腹泻?
证据总结:2项RCT研究显示,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迁延性腹泻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儿童迁延性腹泻研究汇总
| 研究 | 样本量(例,试验组/对照组) | 年龄 | 干预措施 | 疗程 | 总有效率(%)a | 止泻时间a | 统计学检验 | |||
|---|---|---|---|---|---|---|---|---|---|---|
| 试验组 | 对照组 | 试验组 | 对照组 | 试验组 | 对照组 | |||||
| 向红兵2014[ |
68/66 | (6~43)个月 |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1 岁患儿每次 0.25 g,>1~3 岁0.5 g,>3 岁1.0 g,每日3次口服 | 消旋卡多曲,每次1.5 mg/kg,每日3次口服 | 5 d | 94.1 | 80.3 | - | - | |
| 张苏棉2018[ |
67/67 | (5~44)个月 | 蒙脱石散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1 岁以下患儿,每次1/2 片,1~3 岁患儿,每次 1 片,>3岁患儿,每次 2 片,每日3次口服 | 蒙脱石散:1 岁以下患儿,每次 1/3包,1~3岁患儿,每次 1/2 包,>3岁患儿,每次1包,每日3次口服 | 5 d | 95.5 | 76.1 | - | - | |
| 田凤梅2022[ |
40/40 | (4.50±1.55)/(5.00±1.50)岁 | 葡萄糖酸锌片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1岁以下患儿,50 mg/次,每日2次;1岁以上患儿,100 mg/次,每日2次口服 | 葡萄糖酸锌片,1~6岁儿童10~21 kg,35 mg/次,1次/d,22~29 kg,70 mg/次,1次/d;10~12岁儿童28~32 kg,105 mg/次,1次/d;12岁以上儿童70 mg/次,3次/d | 10 d | 97.50 | 80.00 | (2.3±1.8)d | (4.5±2.3)d | |
| 田艳荣 2015[ |
30/30 | (6~45)个月 |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1岁患儿0.25 g,1~3岁之间的患儿0.5 g,>3岁的患儿1 g,每日3次口服 | 消旋卡多曲颗粒1.5 mg/kg/次,每日3次口服 | 5 d | - | - | (3.2±0.6)d | (4.8±1.1)d | |
| 王淑珍2018[ |
43/43 | (1~7)岁 | 常规治疗加锌制剂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1岁以下患儿0.5 g/次,1岁以上患儿 1 g/次,每日2次口服 | 常规治疗与锌制剂3岁以下患儿70 mg/次,3 岁以上患儿105 mg/次,每日2次口服 | 10 d | - | - | (3.02±0.72)d | (6.11±0.64)d | |
注:a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存在问题:慢性腹泻病的病因复杂,需深入开展不同病因慢性腹泻病的研究,针对性地观察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应用中的量效性、时效性、疗程以及作用机制等问题。
疾病介绍:感染性疾病在儿童中高发,抗菌药物是儿童最常用的药物,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ntibiotic associated diarrhea,AAD)是使用抗菌药物最常见不良反应,发生率依据不同人群、不同药物和不同场合有所不同,总体为16%~80%。AAD发生机制主要为抗菌药物所致肠道菌群紊乱、降低肠道碳水化合物和胆汁酸代谢、增加机会性致病菌感染。益生菌防治AAD已得到国内外指南和共识的推荐[
临床问题:使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是否能够预防和治疗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操作说明: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与抗生素需间隔 2 h服用。
证据总结:(1)预防相关:有5项总纳入721例3岁以下儿童的RCT研究显示,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口服,可降低AAD发生率(4.0%~16.7% 比 15.4%~50.0%)[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预防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研究汇总
| 研究 | 样本量(例,试验组/对照组) | 年龄 | 干预措施 | 疗程 |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发生率(%)a | 统计学检验 | ||
|---|---|---|---|---|---|---|---|---|
| 试验组 | 对照组 | 试验组 | 对照组 | |||||
| 胡祥英2009[ |
60/72 | 3个月~3岁 | 对照组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6月1片,每日2次;~1岁2片,每日2次;~6岁2片,每日3次 | 抗生素治疗 | 3 d | 16.7 | 37.5 | |
| 李红子2012[ |
100/100 | 0个月~3岁 | 对照组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1月1/3片,每日3次;~6月1/2片,每日3次;~1岁1片,每日3次;~3岁2片,每日2次 | 抗生素治疗 | 7 d | 4 | 35 | |
| 卢光全2015[ |
75/60 | 3个月~3岁 | 对照组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6月1片,每日2次;~1岁2片,每日2次;~6岁2片,每日3次 | 抗生素治疗 | 7 d | 13.3 | 50.0 | |
| 巩文娜2015[ |
75/75 | 3个月~3岁 | 对照组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2~6个月0.5片,每日3次;~1岁1片,每日3次;~2岁2片,每日3次 | 抗生素治疗 | 7 d | 8.0 | 18.6 | |
| 郭骏2017[ |
52/52 | 3个月~34个月 | 对照组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3~6个月0.5片,每日3次;~12月1片,每日3次;~34月2片,每日3次 | 抗生素治疗 | 7 d | 5.77 | 15.38 | |
注:a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存在问题:绝大多数研究属于空白对照,缺乏双盲安慰剂对照,可能对证据质量有影响。
疾病介绍:肺炎是儿童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相当多的肺炎患儿伴发腹泻等胃肠道表现,其主要机制是病原体感染引发机体炎症反应,或病原体直接感染肠道,造成肠黏膜损伤;肠道菌群多样性减少,有益菌群减少,有害菌群增加,导致菌群失调;以及肺炎治疗过程中使用抗菌药物对肠道的影响等,这些因素均可导致肺炎患儿出现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临床问题:使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是否能够预防和治疗儿童肺炎伴发腹泻?
操作说明:同时使用抗菌药物时,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与抗生素需间隔 2 h服用。
证据总结:(1)预防相关:6项RCT研究显示,1个月~13岁肺炎患儿,伴发腹泻发生率为38.1%~51.8%,肺炎治疗过程中同时使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腹泻发生率为12.5%~31.3%,证实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能够明显降低肺炎伴发腹泻的发生率[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预防肺炎伴发腹泻研究汇总
| 研究 | 样本量(例,试验组/对照组) | 年龄 | 干预措施 | 疗程 | 肺炎伴发腹泻发生率(%)a | 统计学检验 | ||
|---|---|---|---|---|---|---|---|---|
| 试验组 | 对照组 | 试验组 | 对照组 | |||||
| 尹宁2008[ |
190/176 | 1个月~13岁 | 对照组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1岁1片,每日2次;~5岁1片,每日3次;>5岁2片,每日3次 | 抗生素等对症治疗 | 3 d | 16.32 | 38.07 | |
| 胡树家2011[ |
210/218 | 2个月~5岁 | 对照组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1岁1/2片;~5岁1片;>5岁2片,每日3次 | 抗生素等对症治疗 | 3 d | 18.57 | 39.45 | |
| 唐军2013[ |
92/90 | 2个月~3岁 | 对照组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3个月1片,每日2次;≥3个月1片,每日3次 | 抗感染等对症治疗 | 7 d | 29.34 | 45.55 | |
| 潘祥龙2015[ |
62/62 | 5个月~30个月 | 对照组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0.5~1片,每日3次 | 常规治疗 | 3 d | 24.2 | 40.3 | |
| 付宏2011[ |
67/56 | 2个月~24个月 | 对照组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6个月1片,每日2次;≥6个月2片,每日2次 | 抗感染等常规治疗 | 3 d | 31.3 | 51.8 | |
| 梁琰2020[ |
80/80 | 1个月~43个月 | 对照组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6月0.5片,每日2次;~1岁1片,每日2次;>1岁1.5片,每日2次 | 常规治疗 | 3 d | 12.5 | 40.0 | |
注:a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肺炎伴发腹泻研究汇总
| 研究 | 样本量(例,试验组/对照组) | 年龄 | 干预措施 | 疗程 | 72小时总有效率(%)a | 统计学检验 | ||
|---|---|---|---|---|---|---|---|---|
| 试验组 | 对照组 | 试验组 | 对照组 | |||||
| 朱红英2007[ |
80/76 | 1个月~3岁 | 对照组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6个月1片,每日2次;~1岁2片,每日2次;~3岁2片,每日3次 | 蒙脱石治疗 | >3 d | 91.25 | 69.73 | |
| 钱月梅2008[ |
65/40 | 1个月~3岁 | 对照组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6个月1片,每日2次;~1岁1片,每日3次;~3岁2片,每日2次 | 蒙脱石治疗 | >3 d | 95.38 | 67.50 | |
| 陈静2008[ |
120/100 | 1个月~3岁 | 对照组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1岁1片,每日3次;~3岁2片,每日3次 | 蒙脱石治疗 | >3 d | 86.7 | 64.0 | |
| 王慧2013[ |
98/32 | 1个月~3岁 | 对照组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1~6个月0.5片,每日3次;~1岁1片,每日3次;~3岁2片,每日2次 | 蒙脱石治疗 | >3 d | 94.9 | 68.7 | |
注:a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存在问题:一是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用于AAD和肺炎伴发腹泻研究中,研究设计均采用的是随机空白对照,没有采用安慰剂,观察结果可能受研究者或受试者主观影响;二是研究中使用的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剂量不统一。建议将来进一步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并且使用统一的干预剂量或进行不同剂量的比较研究,以提高研究的证据强度。
疾病介绍: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一组以反复发作的餐后饱胀、早饱、厌食或上腹痛、上腹烧灼感为主要表现的消化道症候群,可伴有反酸、恶心、呕吐、嗳气等不适,症状一般持续2个月,属于功能性腹痛[
临床问题: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是否能有效治疗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
证据总结:(1)单药治疗效果:在1项RCT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使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年龄在3至14岁之间儿童FD症状的患者70例,服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后,相对于多酶片对照组,上腹痛、嗳气及上腹不适、烧心感症状在半小时内的缓解率更高,分别为41.42%和11.42%、45.71%和17.14%、35.71%和1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其他药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研究汇总
| 研究 | 样本量(例,试验组/对照组) |
年龄 (岁) |
干预措施 | 疗程 | 治疗有效率(%)a | 统计学检验 | ||
|---|---|---|---|---|---|---|---|---|
| 试验组 | 对照组 | 试验组 | 对照组 | |||||
| 严裕育2018[ |
54/54 | 5~13 | 复方阿嗪米特肠溶片1片联合 1~1.5 g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每日3次口服 | 复方阿嗪米特肠溶片(每片含阿嗪米特75 mg,纤维素酶4000 10 mg,胰酶100 mg,活化二甲基硅油50 mg)1片,每日3次口服 | 4周 | 87.04 | 64.81 | |
| 李常军2021[ |
48/48 | 3~12 | 复方凝乳酶胶囊1~2粒,每日3次口服,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3~6岁4 g,每日3次口服,7~12岁6~8 g,每日2次口服 | 复方凝乳酶胶囊1~2粒,每日3次口服 | 2周 | 93.80 | 75.00 | |
| 马莉2020[ |
54/54 | 1~10 | 多潘立酮混悬液,3岁以内3~4 ml,4~6岁5~6 ml,7岁以上7~10 ml,每日3次口服,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1~6岁1 g,每日2次/3次口服,6岁以上1~1.5 g,每日3次口服 | 多潘立酮混悬液,3岁以内3~4 ml;4~6岁5~6 ml;7岁以上7~10 ml,每日3次口服 | 2周 | 94.44 | 79.63 | |
| 范晓娟2019[ |
43/43 | 2~11 | 多潘立酮混悬液,1~3岁,体重10~15 kg,3~4 ml;4~6岁,体重16~21 kg,5~6 ml;7~9岁,体重22~27 kg,7~8 ml;10~12岁,体重28~32 kg,9~10 ml,每日3次口服,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6个月内0.5 g,每日2次口服;6个月~1岁1 g,每日2次口服;1~6岁1 g,每日2次/3次口服;6~12岁1~1.5 g,每日3次 | 多潘立酮混悬液,1~3岁,体重10~15 kg,3~4 ml;4~6岁,体重16~21 kg,5~6 ml;7~9岁,体重22~27 kg,7~8 ml;10~12岁,体重28~32 kg,9~10 ml,每日3次口服 | 1个月 | 97.67 | 76.74 | |
注:a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存在问题:单药治疗研究中,高质量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不多;联合用药研究中,有2篇文献是联合应用多潘立酮混悬液,而此药目前临床已停用。建议加强针对FD发病机制的临床应用研究。
疾病介绍:便秘在儿科门诊颇为多见,其中 90% 以上为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既往常用的传统治疗多采用缓泻剂,有时添加益生菌制剂,可起到较好的疗效。FC的病理生理学被认为是多因素的,包括排便抑制行为、肛门直肠功能障碍、饮食变化、运动不足和心理问题等,肠道微生物群组成的改变被认为在便秘中发挥重要作用[
临床问题:使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能否有效治疗儿童功能性便秘?
证据总结:多项RCT临床研究表明,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分别与生白术[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其他药物治疗功能性便秘研究汇总
| 研究 | 样本量(例,试验组/对照组) | 年龄 | 干预措施 | 疗程 | 治疗总有效率(%)a | 统计学检验 | ||
|---|---|---|---|---|---|---|---|---|
| 试验组 | 对照组 | 试验组 | 对照组 | |||||
| 王勤2009[ |
42/42 | 6个月~9岁 | 生白术粉5~10 g,每日3次口服,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1岁,1/2片/次;1~3岁,1片/次;3~5岁,2片/次;5~9岁,3片/次,每日3次口服 | 生白术粉 5~10 g,每日3次口服 | 3周 | 92.80 | 57.10 | |
| 张趣2010[ |
33/34 | 1个月~8岁 | 复方丁香开胃贴1贴/d,每周治疗3 d,停药4 d,连续使用2周,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6个月内1片,每日2次口服;6个月~2岁1片,每日3次口服;大于2岁2片,每日3次口服 | 复方丁香开胃贴1贴/d,每周治疗3 d,停药4 d,连续使用2周 | 2周 | 90.90 | 52.90 | |
| 林健瑶2020[ |
36/36 | 1~3岁 | 乳果糖口服液7.5 ml,每日1次口服,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0.5 g,每日3次口服 | 乳果糖口服液7.5 ml,每日1次口服 | 1周 | 94.44 | 75.00 | |
| 权冰洁2021[ |
65/67 | 9个月~9岁 | 乳果糖口服液,1岁以内5 ml,每日1次口服;1~6岁5~10 ml,每日1次口服;7~9岁15 ml,每日1次口服,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0.5 g,每日3次口服 | 乳果糖口服液,1岁以内5 ml,每日1次口服;1~6岁5~10 ml,每日1次口服;7~9岁15 ml,每日1次口服 | 2周 | 92.30 | 53.70 | |
注:a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存在问题:FC的治疗疗程需要较长时间的维持,相关纳入文献的疗程为1~3周,相对较短;另一方面,试验组均为联合用药,而对照组均为单药应用。建议今后的研究适当延长治疗疗程,以更符合临床实际,并增加联合用药的对照组,增强结论的客观性。
疾病介绍: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是新生儿期特有的一种累及回肠和/或结肠的肠道炎症坏死性疾病,在早产儿中尤为多见,是严重威胁新生儿生命的最常见疾病之一[
临床问题:早产儿出生后补充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能否预防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证据总结:3项随机空白对照研究显示[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NEC研究汇总
| 研究 | 样本量(例,试验组/对照组) |
胎龄 (周) |
出生体重 (g) |
干预措施 | 疗程 | NEC发生率(%)a | 统计学检验 | ||
|---|---|---|---|---|---|---|---|---|---|
| 试验组 | 对照组 | 试验组 | 对照组 | ||||||
| 任波2010[ |
80/70 | 28~32 | 1 000~1 800 |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 0.25 g,每日2次 | 空白对照 | 7 d | 3.74 | 7.14 | |
| 朱峰2013[ |
43/43 | <34 | 1 000~1 499 |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 0.25 g,每日3次 | 空白对照 | 21 d | 6.98 | 23.26 | |
| 聂潘荣 2017[ |
57/57 | 28~32 | 1 012~1 801 |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 0.25 g,每日2次 | 空白对照 | 7 d | 3.51 | 15.79 | |
| 曾双志2014[ |
65/63 | 28~35 | 1 404~2 036 | 早期微量喂养结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喂养0.25 g,每日2次 | 早期微量喂养 | 14 d | 3.08 | 14.09 | |
注:NEC为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a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注意事项:早产儿应用益生菌制剂要充分与家长沟通,让其了解其潜在的益处和风险。不建议在危重症、免疫缺陷和中心静脉置管患儿中应用,对于极早早产儿和超低出生体重儿益生菌应用还需谨慎。
存在问题:纳入的文献多为随机空白对照研究,缺乏双盲安慰剂对照,需多中心高质量研究观察益生菌对NEC干预的时机、剂量和疗程。
疾病介绍:新生儿黄疸又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表现为皮肤、巩膜和黏膜黄染[
临床问题: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是否能够辅助治疗新生儿黄疸?
证据总结:2项纳入436例新生儿黄疸的RCT研究,应用茵栀黄(对照组)和同时使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试验组)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发现,试验组患儿黄疸消退时间[(3.5±1.6)比(5.2±1.9)d,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辅助治疗新生儿黄疸研究汇总
| 研究 | 样本量(例,试验组/对照组) | 年龄(d) | 干预措施 | 疗程 | 治疗后胆红素水平(μmol/L)a | 统计学检验 | ||
|---|---|---|---|---|---|---|---|---|
| 试验组 | 对照组 | 试验组 | 对照组 | |||||
| 盛春梅2015[ |
188/188 | 2~5 | 对照组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0.25 g,每日3次 | 茵栀黄口服液出生体重2.5~3 kg,4 ml/次;出生体重≥3 kg,5 ml/次,每日2次 | 7 d | 48±8 | 57±11 | |
| 杜会双2013[ |
30/30 | 4~28 | 对照组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0.25 g,每日3次 | 茵栀黄口服液5 ml/次,每日2次 | 7 d | 106.34±51.23 | 159.82±60.85 | |
| 侯皓2015[ |
188/188 | 2~5 | 对照组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0.25 g,每日3次 | 茵栀黄口服液出生体重2.5~3 kg,4 ml/次;出生体重≥3 kg,5 ml/次,每日2次;蓝光照射12~24 h、3~5 d;苯巴比妥片 5~8 mg/kg,每日3次;5%白蛋白 10~15 ml/kg,每日1次,静脉滴注 | 5 d | 64±8 | 75±11 | |
| 刘蕾2021[ |
55/55 | 1~20 | 对照组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0.25 g,每日3次 | 茵栀黄口服液出生体重<3 kg,4 ml/次;出生体重>3 kg,5 ml/次,每日2次;蓝光照射8 h,14 d | 14 d | TBil(17.64±2.64),DBil(19.68±2.49) | TBil(76.38±7.61),DBil(65.83±7.91) | |
| 常宇娟2018[ |
41/41 | 3~14 | 对照组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0.5 g,每日2次 | 蓝光照射8 h,5 d | 5 d | 18.27±3.31 | 31.33±5.76 | |
| 马群英2016[ |
59/59 | 8~15 | 对照组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0.5 g,每日2次 | 蓝光照射8 h,5 d | 5 d | 19.75±1.28 | 29.69±2.13 | |
注:a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存在问题:纳入的文献多为联合用药研究,建议加强干预新生儿黄疸特异性益生菌菌株及益生菌干预机制的临床研究。
疾病介绍:过敏性紫癜(Henoch-Schönlein purpura,HSP),又称为亨-舒综合征或者免疫球蛋白A血管炎(immunoglobulin A vasculitis,IgAV),是最常见的儿童血管炎。HSP好发于秋冬季和春季,其年发病率达3/10万~26.7/10万[
临床问题: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是否可应用于儿童过敏性紫癜的治疗?
证据总结:1项系统评价[
存在问题:本研究异质性较高,根据Cochrane Handbook 6.0风险偏倚评估工具评价结果表明所纳入的研究质量普遍较差,存在较大的研究方法学差异,对研究结果的接受应当慎重。
疾病介绍:婴儿湿疹(infantile eczema)也称“婴儿期特应性皮炎”是一种由遗传和环境多因素所致的皮肤疾病。往往与过敏特别是食物过敏有关,部分患儿可伴有消化系统症状。治疗分为局部皮肤治疗和全身治疗。皮肤保湿润肤,外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全身治疗,包括回避过敏原,饮食营养替代,免疫治疗等。
临床问题: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是否可应用于儿童湿疹的治疗?
证据总结:4篇RCT研究,研究了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保湿润肤,局部皮肤外用药物以及营养替代可改善湿疹评分,降低复发率[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外用药物、营养替代治疗婴儿湿疹研究汇总
| 研究 | 样本量(例,试验组/对照组) | 年龄 | 干预措施 | 疗程 | 总有效率(%) | 统计学检验 | ||
|---|---|---|---|---|---|---|---|---|
| 试验组 | 对照组 | 试验组 | 对照组 | |||||
| 宋春兰2012[ |
54/54 | 1个月~9个月 | 维生素B6软膏联合炉甘石洗剂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1~2片,每日3次 | 维生素B6软膏,联合炉甘石洗剂 | 15 d | 97.83a | 83.33 | |
| 王淑忠2013[ |
80/78 | 1个月~24个月 | 七味解毒活血膏,每日1次,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1~2片,每日2次或每日3次 | 七味解毒活血膏,每日1次 | 1~2周 | 99a | 88 | |
| 何军2015[ |
41/45 | 1~3岁 | 消炎癣湿药膏,每日3次,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1片,每日3次 | 消炎癣湿药膏,每日3次 | 2周 | 78a | 55.6 | |
| 亓学海2021[ |
50/40+50 | 1~6个月 | 氨基酸配方粉,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1片,每日2次,14 d后改为每日1次 | 糠酸莫米松,每日2次, | 4周 | 96.0a | 糠酸莫米松57.5 | |
| 氨基酸配方粉 | 氨基酸配方粉90.0 | |||||||
注:a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存在问题:尽管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肠道菌群紊乱与免疫相关消化系统疾病密切相关,而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在此类疾病应用的临床研究仍很少,需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来证实其疗效和安全性,并且需要研究使用剂量、疗程、单一用药与联合用药哪个更有效等问题。
疾病介绍:喂养不耐受(feeding intolerance,FI)是指对肠内喂养不能耐受而表现出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如胃潴留、呕吐、腹胀、便秘、消化道出血等。早产儿特别是极低出生体重儿由于胃肠发育尚未成熟,加之胃肠动力、消化吸收功能远不及足月儿,极易发生喂养不耐受[
临床问题:早产儿出生后在常规喂养同时使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是否可以预防和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
证据总结:(1)预防相关:2项随机空白对照研究显示,早产儿出生后常规喂养,其FI发生率为27.66%~36.67%,早产儿出生后在常规喂养同时使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发生率为10.64%~13.33%,证实早产儿在常规喂养同时使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可预防FI发生[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研究汇总
| 研究 | 年龄 | 样本量(例,试验组/对照组) | 干预措施 | 疗程 | 喂养不耐受发生率(%)a | 统计学检验 | ||
|---|---|---|---|---|---|---|---|---|
| 试验组 | 对照组 | 试验组 | 对照组 | |||||
| 孔燕珊2018[ |
胎龄31~37周 | 30/30 |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0.25 g,每日2次,联合常规喂养 | 常规喂养 | 14 d | 13.33 | 36.67 | |
| 许江山2019[ |
胎龄29~36周 | 47/47 |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0.5 g,每日2次,联合常规喂养 | 常规喂养 | 7 d | 10.64 | 27.66 | |
注:a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注意事项:早产儿应用益生菌要充分与家长沟通,让其了解其潜在好处和风险。不建议在危重症、免疫缺陷和中心静脉置管患儿中应用,对于极早早产儿和超低出生体重儿益生菌应用还需谨慎。
存在问题:引起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原因很多,建议多中心高质量研究观察益生菌干预时新生儿的自身条件、时机、剂量和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