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A检查技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医学技师专业委员会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医学影像技术学专业委员会
Chinese Society of Imaging Technology of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Medical Technologist Professional Committee of Chinese Medical Doctor Association Professional Committee of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of Chinese Medic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余建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放射科,武汉 430022,Email:cjr.yujianming@vip.163.com 李真林,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放射科,成都 610041,Email:lzlcd01@126.com 牛延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放射科,北京 100730,Email:ytniu163@163.com Yu Jianming,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Union Hospital, Tongji Medical College,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22, China, Email: cjr.yujianming@vip.163.com Li Zhenlin, Deparment of Radiology, West China Hospital,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41, China, Email: lzlcd01@126.com Niu Yantao,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Beijing Tongren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730, China, Email: ytniu163@163.com

DSA是20世纪80年代继CT之后出现的一项医学影像学新技术,是电子计算机与常规X线心血管造影相结合的一种新的检查方法1,是集诊断及治疗于一体的临床诊疗技术。介入医学是继内科和外科之后第3大临床治疗学科2。DSA是介入医学最重要的临床诊疗技术,在全身各部位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如冠状动脉病变、先天性心脏病、动脉瘤、血管夹层、肿瘤、急性出血性疾病等的诊疗3, 4, 5, 6, 7, 8, 9

DSA检查技术参数是DSA图像形成的基础,正确的选用DSA的各种技术参数和合理的匹配DSA成像技术参数,是产生优质DSA图像的必备条件,而清晰明了的DSA图像是介入手术前疾病准确诊断、介入手术方案制定以及顺利实施介入治疗的前提条件。但是,目前DSA检查技术在我国尚无较为完善的体位设计、参数选择、对比剂应用、图像质量控制、辐射防护等规范。为此,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医学技师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医学影像技术学专业委员会牵头组织国内相关医学影像技术学专家,特别是DSA工作的介入技师专家,经过多次商讨,广泛征求全国专家的意见,在整合各地域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本专家共识。

一、DSA检查技术流程及辐射防护要求 (一)DSA检查前准备

1.患者准备:(1)患者术前4 h禁食,计划穿刺部位和备选穿刺部位备皮,建立静脉通道,便于术中给药和急救。(2)记录患者过敏史、手术史、传染病史,完善血常规、肾功能、凝血功能等血液生化检查。(3)进入手术室前先核对患者身份,向患者简述造影目的和手术过程,消除其顾虑及缓解紧张情绪,同时告知其术中、术后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和并发症,争取患者和家属理解配合,并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进入手术室后按照“手术安全核查单”,技师、医师和护士做好患者信息的核对工作。(4)根据不同的介入手术方式和治疗部位,对患者进行相应的体位摆放,必要时给予患者固定。对于不能配合手术的患者,可以实施镇静或全身麻醉。(5)检查并整理患者周边的各种维持生命的管线,便于介入手术的实施。(6)根据手术需要,训练患者吞咽制动以及屏气配合。

2.器械准备:(1)手术器械准备:包括消毒手术包、输液器、造影用穿刺针、血管鞘、扩张器、导管、导丝、注射器若干个等。(2)设备运行环境准备:确认空调及除湿机是否正常工作,DSA设备开机前检查环境温湿度,设备间18~20 ˚C,手术间20~22 ˚C、操作间20~24 ˚C;抽湿机湿度设置为45%~65%。(3)造影设备准备:查看高压注射器及DSA设备启动屏幕有无报错信息,操作和检查DSA设备导管床、C臂、L臂、平板的运动,确保设备机械运动正常。测试透视、造影曝光以及与高压注射器的联动,确保X射线与图像系统正常,确保无影灯功能正常,在DSA设备界面输入患者信息,并根据手术方式选择对应的部位程序。(4)抢救器械准备:检查并确保除颤仪、吸痰机、气管插管装置、呼吸机等抢救器械完好。

3.药物准备:(1)对比剂常规使用含碘浓度为270~370 mg/ml非离子型次高渗或等渗对比剂,建议使用前加温到37˚C,以降低对比剂黏滞度和对血管刺激。(2)常备药物:肝素、利多卡因和生理盐水等。(3)急救药物:检查室应备好急救药品(需定期更换),如盐酸肾上腺素注射液、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注射液、盐酸多巴胺注射液、重酒石酸间羟胺注射液、盐酸异丙嗪注射液、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和硫酸阿托品注射液等。急救药品需由专人负责管理并有专用急救车或专柜存放。

(二)DSA手术操作

动脉造影在常规穿刺部位消毒铺巾后,采用Seldinger技术10,在局部麻醉(必要时全身麻醉)下行股动脉穿刺(或选用桡动脉、肱动脉、腋动脉),并置放动脉鞘,以导丝为向导将导管送入靶血管。导管顶端到达目标血管后,应先在透视情况下注入少量对比剂,经证实后方可进行造影。选择与之相匹配的导管、导丝等器械,满足检查的需要。

手术操作中一般先对一级血管进行选择性血管造影,必要时再行二级、三级分支血管的超选择性造影。操作时动作要轻柔,避免导管导丝前端对血管内膜的损伤。充分利用设备的各项实时功能,如路径图功能、图像冻结功能、相关血管图像参考等,用以指导目标血管路径,缩短手术操作时间。在进行栓塞治疗时,必须明确血管的走行,确保栓塞部位准确。在置放支架或球囊扩张时,必须确认导引导丝在真腔内,标记点两端都在预定范围内。造影结束后,穿刺部位需压迫止血至少15 min,待观察穿刺点无渗血后加压包扎,并平卧24 h后方可下床走动。如行股动脉穿刺,还可采用血管闭合设备封堵穿刺点的方法,仅需平卧2~4 h,可使制动时间缩短。如行桡动脉穿刺,一般使用桡动脉止血器,逐步减压,一般4~6 h即可,这种方法可以解决24 h制动而引起的患者不适。

静脉造影一般也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插管,穿刺部位为股静脉或外周远端静脉、颈静脉、锁骨下静脉等。操作方式与动脉相似,术后压迫止血所需时间较动脉造影略缩短。

(三)DSA常用应用技术

1.常规处理:选择不同部位的DSA程序,设备自动地优化造影图像的窗宽、窗位及锐利度,必要时可根据诊断需要进行适当调节。

2.补偿滤过:心肺血管、双下肢血管、头皮血管、侧位鼻部及咽部血管造影时,由于成像区域组织间的密度相差很大,导致X线吸收差异,在低密度组织区域会出现无图像显示的盲区,从而影响图像质量,此时可以使用不同形状的滤线装置等补偿滤过,以此补偿低密度组织的区域,使X线在被照射区衰减相对均匀,防止饱和伪影的产生。

3.动态路径图技术:把透视减影或造影减影的二维血管图或三维血管图叠加在实时透视图像,用以实时指引导管、导丝在血管内的行进路径。

4.支架精显技术:冠状动脉支架结构细小,且随冠状动脉不停跳动,尤其是在透视下显影不清楚。支架精显技术就是通过支架或球囊“标记点”的跟踪匹配,叠加多幅支架影像进行增强显示,从而使支架的细微结构清晰显示,为冠状动脉腔内支架的置放和评估提供重要依据。

5.透视动态保存技术:DSA透视时总是在缓存中存储一定数量最近一次的透视动态图像,当需要保存最近的操作过程,只需要停下透视,按下对应的透视动态保存按键,即可保存上段透视时间的动态操作过程。但需注意,当没有按下保存按钮,再次透视时,会清空上次缓存中保存的透视动态图像。

6.旋转造影技术:通过DSA的C臂旋转造影,实现更多角度的血管成像。需要DSA减影时,分别采集C臂运动路径相同的有对比剂注射的造影和无对比剂蒙片采集图像,两者相减得到旋转的减影血管影像。

7.三维DSA及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技术:它们是在旋转DSA造影的基础上,通过大于180℃臂旋转采集图像和计算机处理得到三维影像。三维DSA主要获取的是增强血管三维影像,使血管造影从二维拓展到三维影像,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血管结构重叠的问题,可任意角度观察血管及病变的三维关系。CBCT是平板探测器DSA与CT结合的产物,采集时包含了更多的组织密度容积信息,利用采集获取的容积数据得到类似CT的高软组织分辨率的断层图像,可以显示脏器和肿瘤等软组织断层影像,还可以进行与CT类似的更为丰富的影像三维后处理。

8.DSA影像测量及定量分析技术:DSA影像的测量基于三维影像在二维投影上的像素大小,经过校准后的数据更加准确。除常规的长度、面积测量,还可以对血管狭窄度、左心室射血分数等进行定量分析,为介入诊断评估和治疗器械选择提供依据。

9.图像融合:是指利用DSA工作站把被检者的不同影像(如CT、MRI、PET、SPECT、超声)或同一影像应用不同技术方法获得图像组合到一个图像数据集,进行综合利用。例如不同模式图像间结构的叠加显示、伪彩色显示等,最大限度地挖掘有用信息。图像融合技术目前在神经介入诊疗中应用广泛11,融合图像来源既可以是DSA系统获取的两组图像,也可以通过外部光盘介质、PACS、光纤等途径获取同一患者的CT、MRI等图像进行融合,根据临床需求,调节窗宽、窗位和层厚,显示骨质、血管、脑组织的图像。从任意角度旋转观察血管病变及正常脑组织的空间关系,使术者获得更多信息,有助于手术的顺利完成。

10.透明技术:在三维DSA图像上重建具有透明血管影像的技术,主要显示管腔内部改变、动脉瘤瘤颈及其周围血管的关系,为介入医师评估手术的可行性、入路部位、方法及预后提供较大的帮助。

11.步进技术:采用快速脉冲曝光采集图像,实时减影成像,在脉冲曝光中,X线球管和平板探测器保持静止,导管床携人体匀速地向前移动,或者是导管床与人体静止,X线球管和平板探测器匀速地向前移动。步进方式分为分段步进和连续步进两种方式。(1)分段步进:时序的设定以对比剂在血管内的流率决定,曝光时的区域应是对比剂在血管内充盈最佳时段,缺点是步进及曝光时序难以与对比剂的充盈高峰相吻合。(2)连续步进:指在注入对比剂的同时,X线管以脉冲曝光方式跟踪对比剂在血管内充盈高峰同步进行,利用窄X线束连续采集,既获得了全程血管图像数据,又可降低受检者的辐射剂量。

12.自动最佳角度定位技术:从两个投影角度大于45°的血管影像中,计算出两条平行走向的血管在360°球体范围内的最佳展示投影角度有助于清晰显示该段血管有无病变,若有狭窄病变,可帮助医师制定实施球囊扩张术或内支架植入术。

(四)DSA检查相关应急预案

若术中出现可能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的情况,立即告知手术医师,考虑是否停止手术,是否按应急预案处理。

1.DSA设备故障与停电应急预案:当术中突发设备故障,应暂停手术。首先评估患者基本生命体征,预计DSA维修、切换备用电源和恢复供电需要的时间,确定手术暂时结束还是继续进行。若手术仍然需要继续进行,而DSA设备确实无法短时间内修复时,需要转到最近距离有条件的介入手术室进行手术。

2.危重症介入手术抢救应急预案:胸痛心肌梗死、卒中脑梗死、各部位的急性出血患者需要介入手术抢救时,上台前须测试透视、造影及图像采集功能良好。搬动患者时,应锁定导管床及患者转运床,按下射线暂停键。对于躁动的患者,可采取约束带固定,以免影响手术进行,并且可防止其坠床。口鼻出血或呕吐的患者,将其头转到侧位,并准备好吸引器,防止吸入性窒息。

3.术中心脏及呼吸骤停应急预案:迅速移开C臂腾出空间,使导管床回位到基准位置,在保证导管床的承受力范围内实施胸外按压心肺复苏。如心肺复苏的同时需要继续手术,C臂需要按照导管床的位置移动至造影部位,探测器升至最高位置。做心肺复苏时需要穿戴齐全个人防护用品,人员交替实施,尽量以10 min左右为周期。必要时,实施气管插管和呼吸机辅助,谨慎操作DSA的C臂、导管床等运动部件,便于抢救操作,避免设备碰撞。

4.心房颤动应急预案:迅速回正DSA设备C臂,升高平板探测器,裸露患者胸部,除颤仪选择好能量,充电完毕后,电极板涂上导电糊,同时提醒其他人员离开患者身体,电极板分别紧密按压到右上、左下胸部位置后实施电除颤。需要多次或连续除颤时,应注意C臂与除颤仪及线缆的位置,避免碰撞。

5.对比剂不良反应应急预案:参照碘对比剂相关不良反应指南与专家共识12, 13,予以对症处理,此处不再赘述。

(五)辐射防护要求

加强手术者和患者的辐射防护。DSA实践中辐射防护体系的建立应遵循辐射防护的三项基本原则,即实践的正当性、辐射防护的最优化和应用个人剂量限值14, 15

1.设备周边屏蔽防护:放置好床下铅帘和床侧铅围挡,移动悬吊铅屏套入无菌套后术中紧靠患者铺巾,以遮挡射线。

2.个人防护:患者非手术照射部位,在不影响手术流程的情况下,使用辐射防护用具进行适当的遮挡。医师佩戴内、外辐射剂量计,合理穿戴铅衣、铅围巾、铅内裤、铅眼镜和铅手套等个人辐射防护用品。DSA术后应保存上传辐射剂量至医院信息化系统中,以便查阅及分析,必要时在患者病历手术记录中记录辐射剂量信息。

3.减少辐射的技术手段:在保证满足诊断需要的前提下,适当降低透视和摄影的采像帧率,避免错误曝光及减少无效曝光时间,缩小光栅遮挡非必要视野,平板尽可能贴近患者。隔室控制造影、无射线对位、三维路图等技术手段可以减少医患所接受的辐射剂量。要特别关注儿童的辐射防护与安全。

二、人体各部位DSA检查技术 (一)头颈部血管DSA检查技术

头颈部DSA一般适用于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动脉狭窄、颌面部肿瘤、鼻出血等疾病的诊疗16, 17, 18,也可以作为替代外科手术或者配合外科手术前的辅助介入诊疗19

1.造影体位:颈内动脉造影常规采取头颅正侧位,必要时加左右斜位,或者采用旋转造影、三维DSA成像技术。头颅正位时,透视下观察要使双岩骨对称位于眼眶内下2/3。侧位为水平侧位,使两外耳孔重合,前颅底骨重叠。颈外动脉造影取正侧位,必要时加左右斜位。椎动脉造影的常规体位是标准侧位和汤氏位。若颈内外动脉分支不明显,可采用15˚~30˚斜位显示颈内外动脉的根部。若要了解主动脉弓、颈动脉及椎动脉的起始点分布情况,可采用主动脉弓造影,即左前斜位45˚~60˚,使主动脉弓、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及左锁骨下动脉显示清晰。

2.DSA成像技术参数的选择:根据常规、三维或者四维DSA成像模式的不同有所不同。(1)常规DSA成像:选择头部DSA成像参数,X线采像帧率常规使用6帧/s。为减少辐射剂量,采用手术人员隔室造影,并选择DSA编程采集模式,动脉期4~5 s,采像帧率为6帧/s;毛细血管期4~5 s,采像帧率为3~4帧/s;静脉期曝光至脑回流静脉显影为止,采像帧率为2~3帧/s;对于动静脉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等高血流病变,可将采像帧率调高至7.5帧/s或者更高,以清楚显示颅内畸形血管流入及流出通路。

透视程序及透视路径图一般默认采像帧率为15帧/s,也可以选择更低的采像帧率以减少辐射剂量。插管操作最低采像帧率为4帧/s,治疗最低采像帧率为6帧/s。

(2)三维DSA成像:选择头部三维DSA成像参数,旋转采集时患者头部应处于三轴的等中心位置,且C臂旋转范围内无线缆等异物遮挡,避免碰撞。C臂旋转角度一般为200˚~240˚,单次旋转曝光时间因不同的设备略有差别,一般4.0~5.0 s,获取的原始三维DSA图像自动传输至后处理工作站进行重建,可以进行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也可以使用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和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等显示病变。

(3)四维DSA成像:选择头部四维DSA成像参数,成像流程与三维DSA基本一致,需要注意的是对比剂注射与X线曝光同步启动。该技术解决了现有二维、三维DSA成像的限制20,实现了在检查过程中对影像的任意时间点、任意视图和任意视角的观察对比。因此,四维DSA在脑动脉瘤、血管畸形、动静脉瘘的成像及诊疗中具有一定的优势21

3.对比剂注射参数:见表1。常规DSA成像时,高压注射器注射模式均设置为对比剂延时注射,典型值为对比剂延时注射0.3~0.5 s,或者根据造影导管头端位置确定合适时间,上升时间约0.3 s。

10.3760/cma.j.cn112149-20240410-00201.T001

头颈部血管造影对比剂注射参数

检查方法 流率(ml/s) 总量(ml) 压力限值(PSI)
常规DSA成像
主动脉弓 15~25 25~30 600~1 000
颈总动脉 4~6 8~12 150~300
颈内动脉 4~5 7~10 150~250
颈外动脉 3~4 5~6 150~200
超选择性颈外动脉分支 2~3 3~5 100~200
椎动脉 3~4 6~8 150~250
锁骨下动脉 4~6 8~12 200~300
脊髓动脉 1~2 3~6 100~150
间接颅脑静脉及静脉窦 4~5 10~12 150~300
直接颅脑静脉窦 3~4 6~8 150~200
三维DSA成像
颈总动脉 3~4 18~24 150~200
颈内动脉 2~3 12~18 150~200
颈外动脉 2~3 12~18 150~200
椎动脉 1~2 6~12 150~200
四维DSA成像
颈内动脉/椎动脉 3~4 18~24 150~250

三维DSA成像时,采用X线曝光延时0.5~1.5 s模式注射,X线曝光准确延时时间应参考DSA造影时对比剂开始注射到进入靶血管的时间差,对比剂流率可以选用常规造影流率的2/3,注射时间为三维DSA旋转采集时间加上提前注射的时间,总量为流率和注射时间的乘积。

四维DSA造影时,对比剂用量为流率与扫描时间乘积,对比剂注射与X线曝光同步开始。

4.图像质量控制:(1)头颅或者颈部位于视野中心区域,图像显示视野大小控制适中,减影图像背景干净,能清晰显示血管走行,对病变显示清晰,可清楚识别,无伪影。(2)三维DSA采用MPR、VR、MIP等多种图像重建方式显示颅内血管清晰、无伪影,且与造影可以相互印证。(3)二维DSA图像应包含动脉期、静脉期及静脉窦期全流程全时相检查。

5.注意事项:(1)密切关注患者术中的各项生命体征监测指标,发现异常需要及时处理,对于术中不能配合的患者需要使用外固定支架等头部固定装置。(2)严格按照造影规范流程,控制辐射剂量,降低平板高度,升高导管床,调整图像视野至合适大小,使用低剂量X线透视和造影模式等。(3)脑血管正侧位及旋转造影时,C臂均需要大角度运动,要严格确保C臂运动范围内患者肢体、仪器及线材、输液架及管路等避免产生碰撞。(4)根据情况使用动态路径图技术,有助于辅助引导导管、导丝在血管内的行进路径,减少辐射剂量,提高手术效率。

(二)胸部血管DSA检查技术

胸部血管DSA一般用于胸主动脉病变、锁骨下动脉狭窄、肺动脉栓塞、上腔静脉综合征、支气管动脉咯血、肺隔离症等22, 23, 24, 25

1.造影体位:(1)主动脉胸段全程造影常规采用左前斜位45˚~60˚,必要时加摄降主动脉正位。(2)肺动脉造影常规取正位成像,必要时加摄斜位或侧位。(3)支气管动脉造影常规取正位成像,必要时加摄斜位或侧位。(4)肋间动脉和胸廓动脉造影常规取正位成像,必要时加摄斜位或侧位。(5)上腔静脉造影常规取正位成像,必要时加摄斜位或侧位。

2.DSA成像技术参数:选择胸部DSA成像参数,X线采像帧率常规使用4~6帧/s。大血管系统、出血病变以及高流量血管病变可将采像帧率调高至7.5帧/s或者更高帧率。胸主动脉及上腔静脉造影至对比剂完全流出为止,实质脏器动脉造影至组织染色减淡或静脉显影为止,肺动脉造影至肺静脉回流心脏显影为止。透视程序及透视路径图根据患者呼吸运动状况选择6~15帧/s。

3.对比剂注射参数:见表2。高压注射器注射模式均设置为对比剂延时注射,典型值为对比剂延时注射0.3~0.5 s,或者根据造影导管头端位置确定合适时间,上升时间约0.3 s。

10.3760/cma.j.cn112149-20240410-00201.T002

胸部血管造影对比剂注射参数

检查部位 流率(ml/s) 总量(ml) 压力限值(PSI)
胸主动脉全程 15~25 25~30 600~1 000
肺动脉干 10~12 15~25 400~600
单侧肺动脉 6~8 10~20 200~400
支气管动脉 1~2(或手动推注) 4~6 250~300
胸廓内动脉 2~3 4~6 150~200
肋间动脉 1~2(或手动推注) 3~4 150~200
锁骨下动脉/腋动脉 4~6 8~12 300~400
上腔静脉 10~12 15~20 400~600
下腔静脉 12~15 20~30 400~600

4.图像质量控制:(1)成像中心以目标血管走行范围中心为主,尽量包含血管走行范围,无体外异物干扰。(2)减影图像背景干净,无运动伪影干扰,血管及组织染色显示清晰,能充分显示及暴露病变。

5.注意事项:(1)造影过程需患者屏气配合,若无法配合屏气或者屏气不佳者,则可以调整采像帧率至7.5帧/s或者更高,以尽量使DSA图像显示清晰血管及病变,必要时可选用非减影的高速15~30帧/s的电影模式采像造影。(2)由于双侧肺内充满气体,胸部DSA成像往往在双侧肺部区域图像显示为“过度曝光”的无组织盲区,部分区域血管显示不佳。因此,需调用床旁操作模块上的楔形滤线器功能来进行补偿滤过,以均衡肺部区域与纵隔区域的密度差别,从而使整个胸部DSA图像血管显示清楚。

(三)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技术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经股动脉、桡动脉或肱动脉穿刺插管,导管分别选择性插入左、右冠状动脉入口处,注射对比剂进行血管造影,获得左、右冠状动脉及其分支血管影像26,可以显示冠状动脉的形态结构和分布范围,以及狭窄、闭塞病变的位置、性质与程度,从而为各种冠状动脉的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提供手术方案依据和术后评估方法。

1.造影体位:按照左冠状动脉造影和右冠状动脉造影,常用体位有所不同,具体如下。

(1)左冠状动脉造影常用体位:①头位,探测器向头侧倾斜30°~45°,主要显示前降支(近、中、远段)、间隔支、对角支。②左前斜+头位(左肩位),探测器置于左前斜20°~45°并向头侧倾斜20°~30°,主要显示前降支与回旋支夹角、分支走向及其中、远段。③左前斜+足位(蜘蛛位),探测器置于左前斜45°~60°并向足侧倾斜15°~30°,主要显示左主干、中间支、前降支和回旋支分叉部及其各支近段。④足位,探测器向足侧倾斜30°~45°,显示左主干、前降支近段、回旋支(近、中、远段)、钝缘支。⑤右前斜+足位(肝位),探测器置于右前斜30°~50°并向足侧倾斜15°~30°,能较好地显示左主干、前降支、回旋支及其关系。⑥右前斜+头位(右肩位),探测器置于右前斜30°~50°并向头侧倾斜15°~30°,显示左前降支中、远段及左主干。

(2)右冠状动脉造影常用体位:①左前斜30°~50°,右冠状动脉于此位常呈“C”字形切线显示。②右前斜30°~45°,此位置下X线几乎与心脏的右房室沟垂直,也即与右冠状动脉中段主干垂直,右冠状动脉常呈“L”形显示,分布于房、室两侧的分支易于区分,但后降支和左室后支重叠,有时不易分辨。③头位15°~25°,常作为左、右前斜位的补充摄影体位,用于展开后降支和左室后支。

2.DSA成像技术参数:选择冠状动脉造影的电影模式成像参数,探测器视野采用16~22 cm,X线采像帧率常规使用10~15帧/s,心率过快、冠状动脉肺动脉瘘等高流量血管病变,可将采像帧率调高至30帧/s,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至毛细血管或桥侧支血管显影减淡为止,透视帧率一般选择15帧/s,根据心率等因素,可下调至10帧/s,或上调至30帧/s。

3.对比剂注射参数:见表3,高压注射器注射模式设置为对比剂延时注射或手动推注。

10.3760/cma.j.cn112149-20240410-00201.T003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对比剂注射参数

检查部位 流率(ml/s) 总量(ml) 压力限值(PSI)
心脏、大血管 18~20 35~40 600~1 000
左冠状动脉 2~5 8~10 200~300
右冠状动脉 2~5 6~8 200~300

4.图像质量控制:(1)冠状动脉血管树充盈完整、血管轮廓清晰。(2)诊断区域包含完整、无影响临床诊断的重叠短缩,图像对比清晰、层次丰富。(3)照射野控制得当,冠状动脉造影整体质量满足临床诊断要求。

5.注意事项:(1)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需要密切关注动态血压和心电图的变化,插管时动态血压突然下降,提示导管在冠状动脉口嵌顿,必须立即拔出导管恢复血流。常规推注对比剂会造成冠状动脉短暂性缺血,一般不会产生严重后果,当心电图参数显示心室颤动,应立即停止造影,积极电击除颤恢复窦性心律。(2)冠状动脉走行迂曲,当常规角度造影无法充分暴露病变时,可以在造影的同时动态旋转C臂或采用冠状动脉旋转造影程序,以在更多的角度观察血管及病变。(3)因材料与工艺原因,某些支架显影不够清晰,串接支架时需要使用支架精显技术,以使先置放的支架清晰显示,后串接的支架通过标记点能够与其精准相连。(4)心脏和冠状动脉的造影和治疗对影像质量的影响主要为呼吸运动及心跳引起的运动伪影。反复训练患者呼吸运动,使其手术中能配合。目前多数采用高帧数的透视和图像采集,一般采用7.5或15帧/s,对心率快或不合作者采用30帧/s甚至更高的采集速率,有利于提高图像质量。(5)心脏和肺的组织密度差异较大,图像亮度相差较大,影响感兴趣区图像的观察。在实际工作中使用滤过装置,在肺野处增加一些均匀物质(铝片)使肺野与心脏显示在同一密度区,避免饱和伪影产生,提高图像质量。

(四)心脏造影检查技术

心脏造影通过导管向心脏或大血管注入对比剂,可以观察到心脏内部结构,心脏泵血及心腔分流情况,瓣膜开合与反流情况,肺动脉、肺静脉、主动脉等大血管的位置、走行、结构情况。目前针对大多数复杂的结构性心脏病及大血管疾病,临床主要参考CTA、彩超等检查结果。应用选择性心腔或大血管造影进行检查能直接显示造影部位的病变情况,从而在X线的指引下导入器械开展介入治疗,这对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起着重要性作用。

1.造影体位:(1)正位,标准后前位,探测器置于零度位置,此位置能观察到房间隔缺损、三尖瓣下移畸形、三尖瓣闭锁等。(2)侧位,探测器置于左前斜90°,此位置能观察到肺动脉瓣及瓣上、肺动脉主干等。适用于肺动脉瓣狭窄、动脉导管未闭等疾病介入治疗前的右心室、主动脉弓造影。(3)长轴斜位,探测器置于左前斜60°,同时向头侧倾斜20°~30°,此位置下主肺动脉窗将充分展开,室间隔前半部及二尖瓣环常呈切线位,左心室流出道拉长显示,肺动脉主干及左下肺动脉延续部展开等。适用于室间隔缺损、法洛四联症等疾病选择性左、右心室造影。(4)四腔位,又称肝锁位,探测器置于左前斜45°,同时向头侧倾斜20°~30°。此时,整个房间隔和室间隔的后半部呈切线位,4个房室腔互相分开,房室瓣也分开且呈正面观。适用于房室通道型室间隔缺损(心内膜垫缺损)、二尖瓣骑跨及单心室等的选择性左心室造影。三尖瓣骑跨或三尖瓣闭锁时的选择性右心房造影。三尖瓣关闭不全、单心室或右心室双出口的选择性右心室造影等。(5)半坐位,又名肺动脉轴位,患者仰卧,探测器向正头侧倾斜40°~45°,让肺动脉分叉部基本与X线垂直,以显示肺动脉瓣、主干、分叉及左右肺动脉分支,此时主、肺动脉也分开,适用于肺动脉狭窄或异位肺动脉等的选择性右心室和肺动脉造影,或假性动脉干及主、肺动脉间隔缺损时的主动脉造影等。(6)延长右前斜位,探测器置于右前斜30°,同时向头侧倾斜20°~30°,使X线与右心室流出道及肺动脉几乎垂直,展开主、肺动脉的前后关系,充分显示右心室流出道、肺动脉瓣、肺动脉主干及其右侧分支,适用于选择性右心房、右心室和肺动脉造影,如法洛四联症等患者。(7)其他体位,右前斜30°,此位置用于观察二尖瓣反流情况及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等。对于先天性心脏病,需灵活选择复合倾斜角度进行体位摄影,有条件可行二维或三维旋转造影,以便清晰地显示心脏及血管病变。

2.DSA成像技术参数:心腔及结构性心脏病造影常规选择电影模式成像,X线采像帧率常规使用15~30帧/s。主动脉及肺动脉等大血管常规选择胸部DSA模式,X线采像帧率常规使用6帧/s。透视帧率一般选择15帧/s,根据心率等因素可下调至10帧/s或上调至30帧/s。

3.对比剂注射参数选择:见表4。主动脉及肺动脉等大血管参照胸部造影参数部分,高压注射器注射模式均设置为对比剂延迟注射。典型值为对比剂延时注射0.3~0.5 s,或者根据造影导管头端位置确定合适时间,上升时间约0.3 s。

10.3760/cma.j.cn112149-20240410-00201.T004

心脏造影对比剂注射参数

检查部位 流率(ml/s) 总量(ml) 压力限值(PSI)
左心室 20~25 25~35 800~1 000
左、右心房 10~12 20~25 600~800
右心室 12~15 20~25 700~900

4.图像质量控制:(1)心脏位于图像视野中心,无体外异物干扰,图像显示清晰无伪影。(2)心脏腔室对比剂充盈良好,除心脏搏动外,无其他运动伪影干扰。

5.注意事项:(1)术前评估采用心血管彩超、经食管超声、CTA、MRA等影像学方法,术中造影主要用于术中引导、方案制定和手术评估。(2)心腔造影单次对比剂注射量大,应避免人为失误或无效造影,造成对比剂使用量增加。(3)右心导管检查、房间隔缺损修补等介入手术,术中不需要注射对比剂,主要使用X线进行导管、导丝、治疗器械的引导。因此,掌握心脏特定位置下的解剖结构非常重要。

(五)心脏电生理DSA检查技术

心脏电生理DSA检查术与心脏造影检查技术类似,在数字X线设备下显示心脏及血管结构。

1.造影体位:(1)右前斜位30°,透射角度与房室环平行,清楚地区分心房及心室的相对位置,容易判断导管贴近瓣环,最大显示心房、心室长径。因此,能够最大限度地显示导管在心房、心室内的操作。缺点是无法区分间隔部及游离壁,以及无法精确定位导管在瓣环的位置。(2)左前斜位45°,透射角度垂直于房室瓣环,与室间隔平行,瓣环全面展开,有利于沿瓣环精确标测1周的操作,区分间隔部及游离壁,精确定位瓣环。缺点是不利于观察导管在心房及心室内长轴方向的操作。

2.DSA成像技术参数:首选心脏电生理成像参数,部分机型带有防干扰模式效果更好,透视帧率一般选择3~7.5帧/s。

3.图像质量控制:心脏位于视野中心,无体外异物干扰,调整光栅和楔形板,充分展示心脏解剖结构,减少不必要的散射线。

(六)腹部血管DSA检查技术

腹部血管DSA主要应用于腹部脏器的良恶性肿瘤、脾功能亢进等的介入诊疗,以及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脏器血管瘤、胃底食管静脉曲张、布加综合征、出血相关血管的栓塞、血栓相关下腔静脉滤器的置入与取出、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等血管相关病变的介入诊疗27, 28, 29

1.造影体位:(1)腹主动脉、髂总动脉、腹腔动脉、肝总动脉、脾动脉等造影均采用标准正位,对于动脉瘤或血管主干相互重叠者,可选用左或右前斜位,或适当加头、足斜位,以使病变充分显示。(2)选择性肾动脉造影在正位的基础上,加摄同侧倾斜位,角度约为10°~15°,以使肾动脉完全显示。(3)肾上腺动脉造影取正位,必要时加摄同侧倾斜位,角度约为15°~20°,以利于显示该侧肾上腺动脉。(4)胰腺供养动脉造影、脾动脉造影及胆系供养动脉造影一般选择正位,对于血管性病变,如动脉瘤、动静脉瘘、动静脉畸形,需要显示病变全貌,则加摄不同角度斜位。(5)上腔静脉造影常规选择正位,根据病变显示情况加摄左、右斜位和侧位。(6)门静脉、胃底食管静脉丛常规选择正位造影,需要区分门静脉前后分支时加做左或右前斜位。(7)下腔静脉造影常规选择正位,根据诊断目的加摄侧位和左右前斜位。

2.DSA成像技术参数:选择腹部造影参数,实质脏器造影的DSA编程采集模式建议为动脉期4~5 s,采像帧率6帧/s;毛细血管期4~5 s,采像帧率3~4帧/s;对于动静脉瘘、动静脉畸形病变可适当将采像帧率调高至7.5帧/s或者更高,以显示清楚病变血管流入及流出通路;静脉期采像帧率2~3帧/s,成像时间为曝光开始至门静脉系统显影为止即可停止曝光;透视程序及透视路径图根据患者呼吸运动及胃肠蠕动状况选择6~15帧/s。

3.对比剂注射参数选择:见表5。使用微导管造影时需要加大压力限值设置,以肝右动脉为例,对比剂用量为9 ml,流率3 ml/s,压力限值600 PSI。直接门静脉造影,即经皮肝穿刺将造影导管放置于门静脉主干,对比剂用量为10~15 ml,流率5~7 ml/s,压力限值200~300 PSI。间接门静脉造影,可以置管到腹腔动脉或肠系膜上动脉行间接门静脉造影,注射参数参照对应动脉造影,总量适当加大到20~25 ml,注意造影至门静脉显影减淡。

10.3760/cma.j.cn112149-20240410-00201.T005

腹部血管造影对比剂注射参数

检查部位 流率(ml/s) 总量(ml) 压力限值(PSI)
腹主动脉远端 15~20 20~30 600~900
腹腔动脉 5~7 15~20 300~500
肝总/肝固有动脉 4~6 12~18 250~350
脾动脉 4~6 12~18 250~350
肠系膜上动脉 4~6 15~20 250~350
肠系膜下动脉 2~4 8~12 200~300
肾动脉 4~6 8~12 200~300
髂内动脉 3~5 6~10 250~350
髂内外动脉 12~16 6~8 350~450
髂内外动脉分支 2~3 6~9 200~300
下腔静脉 12~15 20~30 400~600
髂总静脉 6~8 12~16 200~300
直接门脉造影 5~7 10~15 200~300

高压注射器注射模式均设置为对比剂延迟注射,典型值为对比剂延时注射0.3~0.5 s,或者根据造影导管头端位置确定合适时间,上升时间约0.3 s。

4.图像质量控制:(1)成像中心以目标血管走行范围中心为主,尽量包含血管走行范围,无体外异物干扰。(2)血管及组织染色显示清晰,能充分显示和暴露病变。(3)呼吸及消化道蠕动伪影控制在不影响诊断的范围内。

5注意事项:(1)腹部DSA造影需要患者屏气配合,对于配合不佳或者不能配合屏气的患者,可适当增加X线曝光频率至7.5帧/s或更高。必要时可选用非减影的高速15~30帧/s的电影模式造影。(2)严格按照造影规范操作,在保证诊断质量的前提下控制辐射剂量,采用降低探测器高度、升高导管床、调整图像光圈至合适大小、使用低剂量X线透视和造影模式等技术手段。(3)术前CT、MRI、超声等影像检查对病变具有指导意义,应结合术前影像学检查辨明血管开口、走行及肿瘤染色,对于术中选择性血管插管至目标血管具有一定的价值,从而缩短手术时间和减少辐射剂量。

(七)四肢血管DSA检查技术

四肢血管DSA主要应用于四肢动脉狭窄或闭塞的介入诊疗,如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等,下肢深静脉血管的介入机械取栓、导管溶栓,或者四肢肿瘤性疾病的血管腔内介入诊疗如药物栓塞、灌注等30, 31, 32, 33

1.造影体位:上肢血管造影时患者手臂紧靠身体两侧,手掌向前,一般采用正位(后前位)造影,必要时加摄斜位。但需注意,将病变侧尽量放置于成像中心,并且平板长轴尽量与上肢平行。下肢血管造影时患者双下肢并拢,脚尖向前,一般采取正位造影,必要时加摄斜位。足部正位造影时C臂采用头位造影,使射线垂直于脚掌,足部侧位造影时,一般需要患者弯曲并外旋膝部,使足部转至侧位。四肢动脉造影与静脉造影体位基本一致。

2.DSA成像技术参数:选择四肢DSA造影参数,采像帧率为3~6帧/s。近端如髂总动脉、股动脉采用较高帧率采像,远端如膝下动脉、足部动脉采用较低帧率采像,闭塞性病变采像帧率可低至1~2帧/s。对于动静脉瘘、动静脉畸形病变,可将采像帧率调高至6帧/s或者更高,以显示清楚病变血管流入及流出通路。探测器视野常规选择最大视野,采用束光器遮挡两侧无组织区域,双侧下肢造影选择中间滤线器,均衡中间无组织区域,使DSA图像清晰。

3.对比剂注射参数:见表6

10.3760/cma.j.cn112149-20240410-00201.T006

四肢血管造影对比剂注射参数

检查部位 流率(ml/s) 总量(ml) 压力限值(PSI)
锁骨下动脉 5~6 12~15 300~400
腋/肱动脉 3~4 10~12 300~400
髂总动脉 8~10 16~20 350~450
髂外动脉 6~8 12~16 350~450
股动脉 5~6 10~12 300~400
股浅/腘动脉 3~4 6~9 250~350
膝下动脉 2~3 4~6 150~250

(1)肢体动脉造影:对比剂采用低渗或者等渗的非离子型对比剂,为降低对比剂黏滞度和减少血管刺激造成的疼痛,对比剂可稀释至约含碘200 mg/ml。上肢动脉若观测掌弓动脉,应延迟X线曝光时间,使造影至远端血管显示清晰。下肢动脉若观测足背动脉,应延迟X线曝光时间,使造影剂充盈至远端血管显示清晰。

(2)静脉造影:①顺行静脉造影时,采用非离子型对比剂稀释至约含碘200 mg/ml,对比剂用量30~50 ml,注射流率约2 ml/s,注射压力100 PSI。注射药物曝光时,当对比剂流入髂静脉时,嘱患者做Valsalva功能试验,观察下肢静脉瓣的功能情况。②逆行静脉造影时,采用非离子型对比剂稀释至含碘约200 mg/ml,根据导管不同,造影参数不同。插管到股静脉造影,对比剂用量10~15 ml,注射流率3~5 ml/s,压力限值200~300 PSI。

高压注射器注射模式均设置为对比剂延时注射,典型值为对比剂延时注射0.3~0.5 s,或者根据造影导管头端位置确定合适时间,上升时间约0.3 s。

4.图像质量控制:(1)目标血管位于图像中心区域,图像显示视野大小控制适中,血管走行清晰、图像无伪影干扰。(2)下肢血管造影可采用步进技术成像,需使用拼接软件拼接血管全长,保证血管连贯、无中断。

5.注意事项:(1)透析患者的动静脉内瘘时,同一穿刺入路存在动脉端和静脉端两个方向,造影时需明确造影方向。(2)下肢动脉造影行程较长,通常插管在股浅动脉对大腿、膝部、小腿、足部分别造影,此时随着造影部位的延伸,对比剂到达时间对应延长。为避免远端动脉无对比剂进入,应该根据下肢动脉狭窄情况,采取不同时间提前注射对比剂,以保证在有限的X线曝光时间内(通常最长曝光时间是20 s)显示远端的动脉。(3)闭塞性病变需要保持对比剂注射流率不变的情况下,适当增加对比剂注射总量,以有利于侧支血管的显影和远端微量血流的灌注评估。(4)骨肿瘤、骨肉瘤等实质性病变造影时,为更清楚评估供血动脉情况,可采用多角度造影或三维DSA模式采集后观察图像。

综上所述,DSA成像技术参数的合理选择和规范使用是介入诊疗安全、高效、成功的基本保障,理解和掌握并灵活正确地运用技术参数,有助于介入诊疗的高效和安全进行。掌握各项参数的临床应用,配合DSA介入医师的临床诊疗,随时应对术中各种状况,是保证手术全程安全和顺利完成的前提条件。本共识对于DSA成像在介入治疗中的检查前准备、手术基本操作、相关应急预案、常用应用技术、人体各个部位的DSA成像技术参数选用、图像质量控制、注意事项及必要的辐射防护等内容进行阐述,旨在规范DSA检查技术中各种成像技术参数的正确临床应用,为介入诊疗手术提供优质的图像,以保证介入手术顺利完成。

执笔者:马金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放射科)、朱栋梁(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介入医学中心)、迟彬(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放射科)、隋林(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影像中心)

共识专家组成员(按姓氏拼音排序):陈文(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放射科)、迟彬(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放射科)、段凯夫(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放射线室)、高丽敏(河北省中医院导管室)、洪泳(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放射科)、黄育铭(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导管室)、简能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放射科)、荆晶(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心血管内科)、雷子乔(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放射科)、李冬明(湖南省人民医院介入手术室)、李国昭(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介入与血管外科)、李真林(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放射科)、刘坤(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心内科)、罗来树(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介入科)、马新武(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医学影像科)、马金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放射科)、孟庆民(泰安市中心医院介入放射科)、牛延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放射科)、沙俊诚(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介入放射科)、施惠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介入治疗科)、宋鹏伟(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导管室)、孙中伟(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介入导管室)、隋林(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影像中心)、王红光(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放射科)、王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介入诊疗科)、汪军(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影像科)、杨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放射科)、于淮(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脏导管室)、余惟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放射科)、余顺强(湖北省孝感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郁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心血管中心导管室)、张玉林(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脏导管室)、朱栋梁(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介入医学中心)、朱舜明(陕西省人民医院西咸院区心内科)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余建明, 李真林. 医学影像技术学[M]. 4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8. 郑传胜, 吕维富, 李智岗. 介入治疗学(案例版)[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21. Wiebers DO, Whisnant JP, Huston J3rd, et al. 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 natural history, clinical outcome, and risks of surgical and endovascular treatment[J]. Lancet, 2003, 362(9378):103-110. DOI: 10.1016/s0140-6736(03)13860-3. Patel R, Sweeting MJ, Powell JT, et al. Endovascular versus open repair of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in 15-years′ follow-up of the UK 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 trial 1 (EVAR trial 1):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 Lancet, 2016, 388(10058):2366-2374. DOI: 10.1016/S0140-6736(16)31135-7. 郭斌, 吴增城, 张宪光, . 肝动脉栓塞化疗治疗肝癌的应用进展[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16, 22(2):137-141. DOI: 10.3760/cma.j.issn.1007-8118.2016.02.020. Gairing SJ, Müller L, Kloeckner R, et al. Review article: post-TIPSS hepatic encephalopathy-current knowledge and future perspectives[J]. Aliment Pharmacol Ther, 2022, 55(10):1265-1276. DOI: 10.1111/apt.16825. Loffroy R, Favelier S, Pottecher P, et al. Transcatheter arterial embolization for acute nonvariceal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Indications, techniques and outcomes[J]. Diagn Interv Imaging, 2015, 96(7-8):731-744. DOI: 10.1016/j.diii.2015.05.002. Raphael CE, Heit JA, Reeder GS, et al. Coronary embolus: an underappreciated cause of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J]. JACC Cardiovasc Interv, 2018, 11(2):172-180. DOI: 10.1016/j.jcin.2017.08.057. 潘成梁,钟禹成,毛晓波,.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左心耳封堵术+卵圆孔未闭封堵术”一站式治疗冠心病合并卒中高风险的心房颤动1例[J].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22, 30(1):61-63. DOI: 10.3969/j.issn.1004-8812.2022.01.012. Seldinger SI. Catheter replacement of the needle in percutaneous arteriography. A new technique[J]. Acta Radiol Suppl (Stockholm), 2008, 434:47-52. DOI: 10.1080/02841850802133386. Dobrocky T, Matzinger M, Piechowiak EI, et al. Benefit of advanced 3D DSA and MRI/CT fusion in neurovascular pathology[J]. Clin Neuroradiol, 2023, 33(3):669-676. DOI: 10.1007/s00062-022-01260-0. 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 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 碘对比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防治的专家共识[J].中华肾脏病杂志, 2022, 38(3):265-288. DOI: 10.3760/cma.j.cn441217-20210909-0004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介入心脏病学组,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大血管病学组,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经动脉心血管介入诊治中含碘对比剂相关不良反应防治的中国专家共识(2021)[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1, 49(10):972-985. DOI: 10.3760/cma.j.cn112148-20210315-00224. König AM, Etzel R, Thomas RP, et al. Personal radiation protection and corresponding dosimetry in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an overview and future developments[J]. Rofo, 2019, 191(6):512-521. DOI: 10.1055/a-0800-0113. Edward W. Radiation protection and safety of radiation sources: international basic safety standards-intreim edition, general safety requirements part 2 No. GSR Part 3[J]. Health Physics, 2013, 104(2):232-233. DOI: 10.1097/HP.0b013e3182751a99.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中国脑血管病影像应用指南2019[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20, 53(4):250-268. DOI: 10.3760/cma.j.cn113694-20191007-00615. Chen CJ, Ding D, Derdeyn CP, et al. Brain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 a review of natural history, pathobiology, and interventions[J]. Neurology, 2020, 95(20):917-927. DOI: 10.1212/WNL.0000000000010968. 孙伟, 李肖. 头颈部肿瘤难治性出血的急诊介入栓塞治疗[J].中华肿瘤杂志, 2021, 43(2):224-227. DOI: 10.3760/cma.j.cn112152-20200925-00852. Iyer A, D′souza M, Steinberg GK. Embolization before 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 for the treatment of brain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J]. J Neurosurg Sci, 2018, 62(4):514-518. DOI: 10.23736/S0390-5616.18.04425-9.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 中国颅内动脉瘤计划研究组. 中国颅内未破裂动脉瘤诊疗指南2021[J].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21, 18(9):634-664. DOI: 10.3969/j.issn.1672-5921.2021.09.008. Falk KL, Schafer S, Speidel MA, et al. 4D-DSA: development and current neurovascular applications[J]. AJNR Am J Neuroradiol, 2021, 42(2):214-220. DOI: 10.3174/ajnr.A6860. 常胜, 李双双, 陆清声, .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TEVAR术后不良事件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2, 50(8):825-829. DOI: 10.3760/cma.j.cn112148-20220419-00287. Iared W, Mourão JE, Puchnick A, et al. Angioplasty versus stenting for subclavian artery stenosis[J].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22, 2(2):CD008461. DOI: 10.1002/14651858.CD008461.pub4.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肺动脉高压筛查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7, 35(11):979-987. DOI: 10.3760/j.issn:0253-3758.2007.11.002. 陈杭薇, 李京雨, 辛庆红, . 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微创治疗110例咯血患者的疗效分析[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2, 35(9):703-704. DOI: 10.3760/cma.j.issn.1001-0939.2012.09.020. Farooq V, van Klaveren D, Steyerberg EW, et al. Anatomical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to guide decision making between coronary artery bypass surgery and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for individual patients: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SYNTAX score II[J]. Lancet, 2013, 381(9867):639-650. DOI: 10.1016/S0140-6736(13)60108-7.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介入学组.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专家共识[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17, 51(5):324-333. DOI: 10.3760/cma.j.issn.1005-1201.2017.05.002. Tsochatzis EA, Germani G, Burroughs AK. 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transarterial chemotherapy, and intra-arterial chemotherapy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treatment[J]. Semin Oncol, 2010, 37(2):89-93. DOI: 10.1053/j.seminoncol.2010.03.007.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介入学组. 布加综合征介入诊疗规范的专家共识[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10, 44(4):345-349. DOI: 10.3760/cma.j.issn.1005-1201.2010.04.003. Horie K, Tanaka A, Taguri M, et al. Impact of scoring balloons on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outcomes in femoropopliteal lesions[J]. J Endovasc Ther, 2020, 27(3):481-491. DOI: 10.1177/1526602820914618. 张世权, 肖德明, 鄢凤仙, . 肢体恶性骨与软组织肿瘤介入性新辅助化疗的应用[J].中国骨肿瘤骨病, 2007, 6(5):262-264. DOI: 10.3969/j.issn.2095-252X.2007.05.002. Li C, You H, Zhang H, et al. Application of relay puncture technique in treating patients with complicated lower extremity arterial diseases[J]. Peer J, 2019, 7:e6345. DOI: 10.7717/peerj.6345. 马文杰, 田野, 白超, .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腔内治疗的进展[J].国际外科学杂志, 2023, 50(11):777-782. DOI: 10.3760/cma.j.cn115396-20230824-0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