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检查技术专家共识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16,50(10) : 724-739. DOI: 10.3760/cma.j.issn.1005-1201.2016.10.002

MRI检查广泛应用于临床,是疾病诊断、制定治疗方案和疗效评估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的MRI设备已经基本普及到了县级医院。MRI检查技术难度大,成像参数和序列繁多,根据疾病的特点选择成像序列和技术参数,使图像满足影像诊断及临床需要,是MRI设备操作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的能力。为了规范MRI检查技术,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国内相关专家参考相关文献并结合临床实际起草了本版MRI检查技术专家共识。

MRI检查前准备
一、适应证与禁忌证
1.适应证:

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解剖部位和器官疾病的检查,应根据临床需要以及MRI在各解剖部位的应用特点选择。

2.禁忌证:

(1)体内装有心脏起搏器,除外起搏器为新型MRI兼容性产品的情况;(2)体内植入电子耳蜗、磁性金属药物灌注泵、神经刺激器等电子装置;(3)妊娠3个月内;(4)眼眶内有磁性金属异物。

有下列情况者,需在做好风险评估、成像效果预估的前提下,权衡利弊后慎重考虑是否行MRI检查。(1)体内有弱磁性置入物(如心脏金属瓣膜、血管金属支架、血管夹、螺旋圈、滤器、封堵物等)时,一般建议在相关术后6~ 8周再进行检查,且最好采用1.5 T以下场强设备[1];(2)体内有金属弹片、金属人工关节、假肢、假体、固定钢板等时,视金属置入物距扫描区域(磁场中心)的距离,在确保人身安全的前提下慎重选择,且建议采用1.5 T以下场强设备;(3)体内有骨关节固定钢钉、骨螺丝、固定假牙、避孕环等时,考虑产生的金属伪影是否影响检查目标;(4)可短时去除生命监护设备(磁性金属类、电子类)的危重患者;(5)癫痫发作、神经刺激症、幽闭恐怖症患者;(6)高热患者;(7)妊娠3个月及以上;(8)体内有金属或电子装置植入物者,建议参照产品说明书上的MRI安全提示。

二、MRI对比剂使用注意事项

1.核对受检者基本信息及增强检查申请单要求,确认增强检查为必需检查。

2.评估对比剂使用禁忌证及风险,受检者签署对比剂使用风险及注意事项知情同意书。

3.按药品使用说明书正确使用对比剂。

4.增强检查结束后,受检者需留观15~30 min,无不良反应方可离开。病情许可时,受检者应多饮水以利对比剂排泄。

5.孕妇一般不宜使用对比剂,除非已决定终止妊娠或权衡病情依据需要而定。

6.尽量避免大量、重复使用钆对比剂,尤其对于肾功能不全患者,以减少发生迟发反应及肾源性系统纤维化的可能[2]

7.虽然钆对比剂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3],但仍需慎重做好预防及处理措施。

三、检查前准备

1.核对申请单,确认受检者信息、检查部位、目的和方案。

2.确认有无MRI检查禁忌证。

3.对于有相对禁忌证及危重患者,做好急救准备。

4.告知受检者检查流程、注意事项及呼吸配合等。

5.受检者检查前更衣,确认无铁磁性金属物品(如推车、病床、轮椅、手机、手表、钥匙、首饰、硬币等)被带入扫描室。

6.婴幼儿、躁动等不合作患者检查前给予药物镇静。

7.做好增强检查前准备工作。

8.做好MRI检查意外救治准备工作。

9.根据具体检查项目做好相应检查前准备。

各部位MRI检查技术

根据MRI成像原理,MRI各序列成像参数具有一定特征,根据MRI机型及各参数间的关系适当调整,变动范围应在同类序列的图像对比特征内[4,5,6,7,8]。一般情况下,T2WI序列:TR>2 000 ms,TE 80~ 130 ms;SE或FSE T1WI序列:TR 300~ 800 ms, TE<30 ms;质子密度加权序列:TR>20 000 ms,TE<30 ms;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ui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 T2WI(颅脑适用):TR 8 000~ 10 000 ms,TE 80~ 130 ms,TI 2 000~3 000 ms;FLAIR T1WI(颅脑适用):TI 600~ 900 ms,TR为TI的2.5~ 3.0倍,TE<30 ms。增强二维扫描序列一般要求与平扫二维序列的层面位置、层厚和层间隔均一致[1,8,9]

一、颅脑
(一)颅脑常规MRI技术要点及要求
1.线圈:

头线圈或头颈联合线圈。

2.体位:

仰卧位,头先进。定位中心对准眉间及线圈中心。

3.方位及序列:

以轴面为主,矢状面或冠状面为辅。平扫序列包括:(1)轴面T2WI、T1WI、FLAIR-T2WI序列,T1WI有异常高信号时,加扫脂肪抑制(fat suppression,fs)-T1WI序列。扫描基线平行于前-后联合连线(AC-PC线)。扫描范围覆盖枕骨大孔至颅顶。(2)矢状面和冠状面T2WI、T1WI序列,矢状面扫描基线平行于大脑矢状裂,冠状面垂直于大脑矢状裂并平行于脑干。(3)功能MR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DWI、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MR波谱分析(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等根据病变选择性使用[10,11,12]。急性脑卒中患者必须扫描DWI序列[13,14]。增强扫描序列:采用轴面、冠状面和矢状面T1WI序列,当病变紧邻颅底或颅盖骨时,增强后应加扫脂肪抑制T1WI。

4.技术参数:

层厚5~ 6 mm,层间隔≤层厚× 20%,FOV(200~ 240)mm ×(200~ 240)mm,矩阵≥256×192。TR、TE、TI等与序列特征相对应。增强钆对比剂一般采用手推静脉注射,常规剂量为0.1 mmol/kg或遵药品使用说明书。

5.图像要求:

(1)全脑两侧结构尽量对称显示;(2)无明显运动伪影;(3)覆盖全脑。

(二)鞍区MRI技术要点及要求
1.线圈:

头线圈或头颈联合线圈。

2.体位:

仰卧位,头先进。定位中心对准眉间及线圈中心。

3.方位及序列:

以矢状面及冠状面为主,轴面为辅。平扫序列包括:(1)矢状面T1WI序列,扫描基线平行于大脑矢状裂。(2)冠状面T2WI、T1WI,不加脂肪抑制。在矢状面上定位,扫描平面垂直于鞍底,范围包含鞍区和(或)病灶区域。增强扫描序列:(1)非垂体微腺瘤的鞍区病变:可行常规增强扫描,选用冠状面、矢状面fs-T1WI序列,辅以轴面扫描。(2)垂体微腺瘤:行动态增强扫描[15],常选冠状面,不加脂肪抑制,时间分辨率10~ 30 s/期或更短(根据设备性能条件设置,应保证图像分辨率满足诊断需要),时相>6期,总扫描时间>2 min。动态增强扫描后行矢状面及冠状面常规增强扫描,加或不加脂肪抑制均可。

4.技术参数:

基本原则为薄层、小FOV、高分辨率扫描。层厚2.0~ 3.0 mm,层间隔≤层厚×10%,FOV(180~ 200)mm×(180~ 200)mm,矩阵≥256× 224。对比剂使用:静脉注射钆对比剂,非垂体微腺瘤病变采用常规流率注射常规剂量(0.10 mmol/kg)或遵药品使用说明书;垂体微腺瘤以2~ 3 ml/s流率注射半剂量(0.05 mmol/kg)。

5.图像要求:

(1)清晰显示蝶鞍、垂体、垂体柄、视交叉、下丘脑、海绵窦、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主干等结构,矢状面及冠状面最大化显示垂体柄长度;(2)无明显运动伪影,磁敏感伪影不影响鞍区影像诊断。

(三)颞叶与海马MRI技术要点及要求
1.线圈:

头线圈或头颈联合线圈。

2.体位:

仰卧位,头先进。定位中心对准眉间及线圈中心。

3.方位及序列:

平扫序列包括:(1)轴面三维T2WI或FLAIR T2WI,扫描基线平行于AC-PC线;斜轴面T2WI、T1WI、FLAIR T2WI,扫描基线平行于海马前后长轴线。(2)矢状面T2WI:双侧分开定位,平行海马走行。(3)斜冠状面二维、三维T1WI或FLAIR T2WI,T1WI推荐使用具有反转恢复预脉冲的序列以增加灰白质对比,扫描基线垂直于海马前后长轴线。增强扫描序列:轴面、斜轴面、矢状面和斜冠状面T1WI。

4.技术参数:

基本原则为薄层、高分辨率扫描。二维序列层厚3~ 5 mm,层间隔≤层厚×10%,三维序列层厚≤2 mm,FOV(200~ 240)mm ×(200~ 240)mm,矩阵≥256×224。按照常规剂量和流率静脉注射钆对比剂。

5.图像要求:

(1)颞上回、颞中回、颞下回及海马等结构清晰显示,海马边缘清晰锐利,可以满足体积测量要求,两侧结构尽量对称显示;(2)无明显运动伪影,脑脊液搏动伪影不影响颞叶及海马的观察。

(四)脑桥小脑角MRI技术要点及要求
1.线圈:

头线圈或头颈联合线圈。

2.体位:

仰卧位,头先进。定位中心对准眉间及线圈中心。

3.方位及序列:

平扫序列包括:(1)轴面二维薄层T2WI、T1WI、FLAIR T2WI或三维T2WI水成像、三维T1WI序列,显示颅神经的三维亮水序列还可采用三维平衡式稳态自由进动序列。扫描基线平行于AC-PC线,扫描范围覆盖脑桥上界至延髓枕大孔水平。(2)冠状面T1WI、T2WI序列,扫描基线平行于脑干。(3)矢状面T2WI、T1WI序列,扫描基线平行于大脑矢状裂。增强扫描序列:轴面、冠状面及矢状面T1WI序列,必要时加扫三维时间飞跃(time of flight,TOF)序列或三维梯度回波(gradient echo,GRE)T1WI高分辨序列扫描。

4.技术参数:

以薄层、高分辨率扫描为基本原则。二维序列层厚2.0~ 3.0 mm,层间隔≤层厚× 10%,三维序列层厚0.3~ 1.0 mm,无间隔扫描,FOV(200~ 240)mm×(200~ 240)mm,采用层面内插技术提高空间分辨率。按照常规剂量和流率静脉注射钆对比剂。

5.图像要求:

(1)脑干、延髓、部分脑神经(如三叉神经、面听神经颅内段)、细小血管等结构清晰显示;(2)无明显运动伪影,磁敏感伪影及血管搏动伪影不影响影像诊断;(3)需要观察颅内脑神经与血管关系的患者,需提供三维T1WI、三维T2WI水成像、三维TOF序列的后处理[多平面重组(multi-plane reformation, MPR)、曲面重组]图像,多角度显示神经与血管的关系;(4)后处理图像应清晰显示靶神经与血管的比邻关系[16,17,18]

(五)颅内动脉三维-TOF-MRA的技术要点及要求
1.线圈:

头线圈或头颈联合线圈。

2.体位:

仰卧位,头先进。定位中心对准眉间及线圈中心。

3.方位及序列:

轴面三维TOF快速梯度回波序列。扫描范围以Willis环为中心,上至胼胝体顶,下至枕大孔,或包含靶血管区域。扫描基线与多数颅内动脉走行成角。

4.技术参数:

TR、TE均选最短,反转角9°~25°,矩阵≥320×256,FOV(200~ 240)mm×(200~240)mm,层厚0.8~ 1.5 mm,无间距扫描,三维块3~ 4个重叠20%~30%衔接扫描。预饱和带设置在扫描区域上方(颅顶)。选用流动补偿、磁化传递、脂肪抑制和层面内插技术。

5.图像要求:

(1)显示颅内大脑前、中、后动脉血管及Willis环血管;(2)三维动脉最大强度投影MIP血管图清晰。

(六)颅内静脉二维-TOF-MRA的技术要点及要求
1.线圈:

头线圈或头颈联合线圈。

2.体位:

仰卧位,头先进。定位中心对准眉间及线圈中心。

3.方位及序列:

二维TOF快速梯度回波序列。可选择斜矢状面扫描,扫描基线在轴面像上与颅脑正中矢状面呈10°~20°夹角,使大部分静脉血管走行与成像层面成角,从而产生流入增强效应,扫描范围包含两侧乙状窦外缘。也可选择冠状面扫描。

4.技术参数:

TR、TE均选最短,反转角50°~70°,矩阵≥320×224,FOV(200~ 240)mm×(200~240)mm,层厚1.0~ 2.0 mm,无间距扫描。预饱和带设置在扫描区域下方(颌颈部)。选用流动补偿、磁化传递、脂肪抑制技术。

5.图像要求:

(1)显示矢状窦及其引流静脉、乙状窦、横窦、直窦等静脉血管;(2)三维静脉MIP血管图清晰。

(七)颅内血管三维相位对比法(phase contrasted,PC)MRA
1.线圈:

头线圈或头颈联合线圈。

2.体位:

仰卧位,头先进。定位中心对准眉间及线圈中心。

3.方位及序列:

轴面、矢状面、冠状面三维PC快速梯度回波序列,范围包含全脑或ROI。

4.技术参数:

TR、TE均选最短,反转角选最小,矩阵≥320×192, FOV(200~ 240)mm×(200~ 240)mm,层厚1.2 mm,无间距扫描。流速编码值5~ 70 cm/s(比目标血管最大流速高出20%)。应用流动补偿、脂肪抑制技术,并行采集技术及层面内插技术作为可选辅助技术项。

5.图像要求:

(1)清晰显示矢状窦及其引流静脉、乙状窦、横窦等静脉血管及颅内动脉血管(取决于流速编码值)像;(2)三维MIP血管图清晰。

二、头面部
(一)眼部MRI技术要点及要求
1.线圈:

头线圈、头颈联合线圈和小型环形线圈。

2.体位:

仰卧位,头先进。线圈中心及定位中心对准鼻根部。

3.方位及序列:

平扫序列包括:(1)以轴面为主,扫描T2WI、fs-T2WI、三维T2WI水成像、T1WI、三维T1WI序列。扫描基线平行于视神经长轴并经过视神经,范围包含眼眶上、下壁。(2)斜矢状面fs-T2WI,扫描基线平行于受检侧视神经长轴,范围包含受检侧眼眶内外侧壁。(3)冠状面T2WI、T1WI,扫描基线垂直于颅脑矢状面,范围包含眼睑前缘至蝶鞍后床突。增强扫描序列:轴面、斜矢状面及冠状面fs-T1WI,也可采用二维或三维快速梯度回波fs-T1WI序列行动态增强扫描,以便获得更丰富的血液动力学信息。

4.技术参数:

以薄层、高分辨率扫描为原则。二维序列层厚3.0 mm,层间隔<0.5 mm,FOV(180~ 200)mm ×(180~ 200)mm;三维序列层厚0.3~ 1.0 mm,空间分辨率像素值≤1.0 mm×1.0 mm。按照常规剂量和流率静脉注射钆对比剂。

5.图像要求:

(1)清晰显示两侧眼眶、视神经、眼球、眼外肌、眶周结构等;(2)无明显运动伪影,磁敏感伪影及血管搏动伪影不影响眼眶观察和诊断。

(二)耳部MRI技术要点及要求
1.线圈:

头线圈、头颈联合线圈、3 in(1 in=2.54 cm)环形线圈。

2.体位:

仰卧位,头先进。线圈中心及定位中心对准眉间。

3.方位及序列:

平扫序列包括:(1)以轴面为主,扫描T2WI、T1WI、三维T2WI水成像、三维平衡式稳态自由进动水成像序列。扫描基线平行于AC-PC连线。(2)斜矢状面T2WI序列:扫描基线垂直于受检侧面听神经干长轴,范围包含受检侧颞岩骨外侧缘至面听神经干延髓端。增强扫描序列:轴面、矢状面及冠状面fs-T1WI、三维fs-T1WI。

4.技术参数:

二维序列层厚2.0~ 3.0 mm,层间隔≤层厚×10%,三维序列层厚0.3~ 1.0 mm,FOV (200~ 240)mm×(200~ 240)mm,空间分辨率像素值<1.0 mm×1.0 mm。按照常规剂量和流率静脉注射钆对比剂。

5.图像要求:

(1)两侧对称显示乳突、面听神经、耳蜗、听小骨等结构;(2)无明显运动伪影,磁敏感伪影、血管搏动伪影不影响观察内听道;(3)三维T2WI水成像序列需提供半规管等内耳结构的MIP和MPR后处理图像。

(三)鼻及鼻窦MRI技术要点及要求
1.线圈:

头线圈、头颈联合线圈。

2.体位:

仰卧位,头先进。线圈中心及定位中心对准鼻尖与鼻根连线中点。

3.方位及序列:

平扫序列:至少在同一方位上扫描T2WI、fs-T2WI和T1WI,并加扫其他1个或2个方位的T2WI、T1WI。扫描基线:轴面:平行于硬腭,范围上至前颅底窝上缘,下至软腭下缘;矢状面:平行于颌面部正中矢状线,范围包含两侧上颌窦外侧壁;冠状面或斜冠状面:平行于颌面部冠状线或平行于鼻尖与鼻根连线的冠状线,范围包含鼻尖软组织前缘至鼻咽后壁。增强扫描序列:轴面、矢状面、冠状面(或斜冠状面)fs-T1WI均需扫描。

4.技术参数:

二维序列层厚4.0~ 5.0 mm,层间隔≤0.5 mm, FOV(200~ 240)mm×(200~ 240)mm,矩阵≥256×224。按照常规剂量和流率静脉注射钆对比剂。

5.图像要求:

(1)显示鼻腔和副鼻窦骨性及软组织结构,两侧对称显示;(2)无明显运动伪影,磁敏感伪影、血管搏动伪影不影响鼻及鼻窦的观察。

(四)鼻咽部、口咽部MRI技术要点及要求
1.线圈:

头线圈、头颈联合线圈。

2.体位:

仰卧位,头先进。线圈中心及定位中心对准硬腭水平。

3.方位及序列:

轴面、矢状面、冠状面均需扫描。平扫序列:以轴面为主,扫描T2WI、fs-T2WI和T1WI序列,并加扫矢状面和(或)冠状面T2WI、T1WI。扫描基线:轴面:平行于硬腭,鼻咽部扫描范围从前颅底窝至喉腔上界,口咽部从硬腭至舌骨;矢状面:平行于颌面部正中矢状线,范围包含两侧乳突外缘;冠状面:平行于鼻咽部后壁,范围从鼻尖后到第二颈椎体后缘。观察鼻咽部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扫描范围覆盖锁骨上窝和胸锁乳突肌后方。增强扫描序列:轴面、矢状面、冠状面fs-T1WI均需扫描。

4.技术参数:

二维序列层厚4.0~ 5.0 mm,层间隔≤层厚× 20%,FOV(200~ 240)mm ×(200~240)mm,矩阵≥256×224。按照常规剂量和流率静脉注射钆对比剂。

5.图像要求:

(1)显示鼻咽部、口咽腔、喉腔上部、上颌窦、筛窦、额窦、蝶窦、颈部两侧淋巴结等结构,两侧结构对称显示;(2)无明显运动伪影,磁敏感伪影、血管搏动伪影不影响影像的观察。

(五)颌面部MRI技术要点及要求
1.线圈:

头线圈、头颈联合线圈。

2.体位:

仰卧位,头先进。线圈中心及定位中心对准硬腭水平。

3.方位及序列:

平扫序列:至少在同一个方位(以轴面为主)扫描T2WI、fs-T2WI和T1WI,并加扫其他1个或2个方位的T2WI、T1WI。扫描基线:轴面:平行于硬腭,扫描范围上至前额,下至下颌软组织下缘;矢状面:平行于颌面部正中矢状线,范围包含颌面部两侧外缘;冠状面:垂直于颌面部正中矢状线,范围从鼻尖到下颌骨后缘。增强扫描序列:轴面、矢状面、冠状面fs-T1WI均需扫描。

4.技术参数:

层厚5.0~ 6.0 mm,层间隔≤层厚× 10%,FOV(200~ 240)mm ×(200~ 240)mm,矩阵≥256×224。按照常规剂量和流率静脉注射钆对比剂。

5.图像要求:

(1)显示颌面部软组织及骨性结构,两侧对称显示;(2)无明显运动伪影,磁敏感伪影及血管搏动伪影不影响颌面部结构观察。

三、颈部
(一)喉部、甲状腺、甲状旁腺MRI技术要点及要求
1.线圈:

颈线圈、头颈联合线圈、脊柱相控阵线圈。

2.体位:

仰卧位,头先进。定位中心及线圈中心对准喉结。

3.方位及序列:

平扫序列:以轴面为主,扫描T2WI、fs-T2WI[短时间反转恢复(short time inversion recovery,STIR)序列或水脂分离]和T1WI序列,辅以矢状面T2WI和T1WI及冠状面fs-T2WI(STIR或水脂分离)。扫描基线:轴面:垂直于喉腔长轴,范围上含会厌上缘,下至第六颈椎体下缘水平;矢状面:平行于喉咽腔正中矢状线,范围包含喉部两侧软组织外缘;冠状面:平行于喉咽腔长轴,范围覆盖喉结至乳突后。增强扫描序列:轴面、矢状面及冠状面fs-T1WI均需扫描。

4.技术参数:

基本原则为适当提高空间分辨率。层厚≤3.0 mm,层间隔≤层厚×10%,FOV(200~ 230)mm ×(200~ 230)mm,矩阵≥256 × 224。按照常规剂量和流率静脉注射钆对比剂。

5.图像要求:

(1)显示喉部、甲状腺、甲状旁腺细微解剖结构,两侧对称显示;(2)颈部淋巴结的观察应加大扫描范围,显示颈部淋巴结;(3)无明显吞咽运动及血管搏动伪影,伪影不影响靶区结构的影像诊断。

(二)颈部软组织MRI技术要点及要求
1.线圈:

颈线圈、头颈联合线圈、脊柱线圈。

2.体位:

仰卧位,头先进。定位中心及线圈中心对准喉结。

3.方位及序列:

平扫序列:以轴面为主,扫描T2WI、fs-T2WI(STIR)、fs-T1WI序列,辅以矢状面T2WI和T1WI以及冠状面fs-T2WI(STIR或水脂分离)。扫描基线:轴面:垂直于颈部长轴,范围上至硬颚,下至胸骨切迹或覆盖病变ROI;矢状面:与颈部正中矢状线平行,范围包含颈部两侧软组织或病变ROI;冠状面:平行于颈部上下长轴,方位覆盖喉结至乳突后。增强扫描:轴面、矢状面及冠状面fs-T1WI均需扫描。

4.技术参数:

层厚5.0~ 6.0 mm,层间隔≤层厚× 20%,FOV(200~ 260)mm ×(200~ 260)mm,矩阵≥256×224。按照常规剂量和流率静脉注射钆对比剂。

5.图像要求:

(1)显示颈部软组织解剖结构,两侧对称显示;(2)无明显吞咽运动及血管搏动伪影。

(三)颈部血管MRA的技术要点及要求
1.线圈:

颈线圈、头颈联合线圈、脊柱线圈。

2.体位:

仰卧位,头先进。定位中心及线圈中心对准两侧下颌角连线水平。

3.方位及序列:

(1)三维PC-MRA:冠状面扫描,包括全部颈部血管,上至基底动脉,下至主动脉弓。设定相应快流速编码(50~ 120 cm/s)约为目标血管最大流速的120%,获取颈部动脉像,设定慢流速(15~ 30 cm/s)获取颈部静脉及动脉像。(2)三维TOF-MRA:轴面扫描,垂直颈部血管,范围上至基底动脉,下至主动脉弓,获取颈部动脉像。(3)二维TOF-MRA:轴面扫描,垂直颈部血管,获取颈部静脉像。(4)三维对比增强MRA:冠状面扫描,包括全部颈部血管,上至基底动脉,下至主动脉弓。

4.技术参数:

(1)二维TOF-MRA:在扫描范围下游放置空间饱和带,TR、TE均为最短。(2)三维对比增强MRA:单期扫描时间≤20 s,静脉注射钆对比剂,流率2 ml/s,剂量0.1~ 0.2 mmol/kg,然后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扫描注射对比剂前蒙片,注射对比剂后扫描至少2个时相(动脉像及静脉像)。

5.图像要求:

(1)提供MIP重组三维血管像;(2) PC法序列分别显示相应颈部动脉像或静脉像;(3)三维TOF-MRA序列应显示颈部动脉像;(4)二维TOF-MRA序列显示颈部静脉像;(5)三维对比增强MRA分别显示动脉像和静脉像,动脉像尽量减少静脉像的污染;(6)非对比剂法大部分血管段能显示;(7)血管边缘清晰锐利,无运动模糊,无明显背景软组织影,无其他伪影影响诊断。

四、胸部
(一)肺、纵隔MRI技术要点及要求
1.线圈:

体部、心脏相控阵线圈。

2.体位:

仰卧位,头先进或足先进。定位中心对准线圈中心及第5肋间水平连线。

3.方位及序列:

平扫序列:冠状面单次激发T2WI、轴面快速自旋回波fs-T2WI呼吸门控(呼吸导航)、单次激发T2WI、梯度回波T1WI屏气采集序列容积扫描,必要时加矢状面扫描。增强扫描序列:轴面、冠状面、矢状面梯度回波fs-T1WI屏气采集序列三期扫描,在设备性能支持的情况下,轴面可采用三维T1WI梯度回波序列行动态多期扫描。

4.技术参数:

层厚5.0~ 8.0 mm,层间隔≤层厚× 20%,FOV(360~ 400)mm ×(360~ 400)mm,矩阵≥320×256。如采用三维梯度回波T1WI容积扫描,层厚2.0~ 4.0 mm,呼吸触发采集。静脉注射钆对比剂,流率2~ 3 ml/s,剂量0.1 mmol/kg,然后注射等量生理盐水。

5.图像要求:

(1)显示完整肺及纵隔结构;(2)呼吸运动伪影、血管搏动伪影及并行采集伪影不影响影像诊断;(3)三维T1WI容积扫描提供MPR像,必要时提供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分析结果。

(二)心脏MRI技术要点及要求
1.线圈:

心脏、体部相控阵线圈。

2.体位:

仰卧位,头先进或足先进。定位中心对准线圈中心及两侧锁骨中线第五肋间水平连线。

3.方位:

(1)心脏二腔心面(左室长轴面):层面经过左室心尖至二尖瓣口并平行于室间隔;(2)心脏四腔心面:层面经过左室心尖及二尖瓣口和三尖瓣口中心;(3)心脏短轴面(左室短轴面):垂直于四腔心面的左心室长轴;(4)左室流出道面(心脏三腔心面):层面经过主动脉瓣口、二尖瓣口及左心室;(5)右室流出道面:层面经过右室及肺动脉段(左、右肺动脉分叉);(6)其他:胸部轴面、胸部冠状面、主动脉弓面、主动脉瓣面、肺动脉瓣面。

4.序列:

平扫序列:黑血序列和亮血序列为必选序列,电影亮血序列为可选序列。黑血序列主要采用双反转T2WI黑血序列及三反转fs-T2WI黑血序列,可在某一方位加扫双反转T1WI黑血序列。亮血序列主要采用平衡稳态自由进动梯度回波序列,选用单时相成像显示心脏形态,多时相电影成像显示心脏的运动功能[19]。增强扫描序列:心肌灌注成像采用反转恢复(inversion recovery,IR)-回波平面成像脉冲序列T1WI进行多时相扫描;心肌延迟强化成像选择相位敏感反转恢复序列或IR-梯度回波脉冲序列T1WI进行扫描[20]

5.技术参数:

层厚5.0~ 8.0 mm,无间距扫描或层间隔≤层厚×20%,FOV(300~ 400)mm×(300~ 400)mm, TR、TE等与序列特征对应。采用心电门控、外周门控及呼吸门控技术。心功能分析采集短轴面电影图像,扫描范围覆盖完整左心室,从心尖到心底(即二尖瓣口),层厚8.0 mm,无间距扫描,每个RR间期采集20~ 30个时相。首过灌注增强对比剂剂量为0.10~ 0.15 mmol/kg,注射流率为3 ml/s,每期的扫描时间控制在一个RR间期。心肌延迟强化扫描需补充对比剂0.05 mmol/kg,扫描延迟时间10~ 15 min。

6.图像要求:

(1)平扫:无严重呼吸运动伪影、心脏血管搏动伪影及磁敏感伪影,清晰显示心肌、心腔、瓣膜、心包、血管壁、血管腔等结构;(2)功能电影成像:可显示心脏的全心功能和心肌局部功能;(3)心肌灌注成像:短轴面成像方位角度标准,无呼吸运动和心脏搏动伪影;(4)心肌延迟强化成像:以短轴面、四腔心面和三腔心面为主,成像方位角度标准,正常心肌信号显示准确(低信号),无明显呼吸运动及心脏血管搏动伪影。

(三)胸部大血管对比增强MRA技术要点及要求
1.线圈:

体部、心脏相控阵线圈。

2.体位:

仰卧位,头先进或足先进。定位中心对准第五肋间水平连线。

3.方位及序列:

扫描冠状面,采用快速或超快速三维梯度回波序列等。

4.技术参数:

TR、TE均为最短,反转角20°~45°,激励次数0.5或1.0次,层厚1~ 3 mm,无间距扫描,FOV(400~ 480)mm×(400~ 480)mm,矩阵≥192×288,三维块厚及层数以覆盖心脏大血管为准,即包含心脏前缘及降主动脉后缘,脂肪抑制,扫描时间14~ 25 s/时相,至少扫描2个时相(动脉期和静脉期)。对比剂剂量0.2 mmol/kg,注射流率为3 ml/s(或前半剂量注射流率为3 ml/s,后半剂量流率为1 ml/s),再以等量生理盐水冲管[21]

5.图像要求:

(1)显示心脏大血管动脉像及静脉像;(2)靶血管对比剂处于峰值浓度,图像清晰;(3)无明显运动伪影;(4)提供MIP重组多角度旋转三维血管图。

(四)乳腺MRI技术要点及要求
1.线圈:

乳腺专用环形线圈、多通道阵列线圈。

2.体位:

俯卧位,头先进。定位中心对准线圈中心及两侧乳头连线。

3.方位及序列:

轴面为主,辅以矢状面扫描。平扫序列:轴面fs-T2WI (STIR)、三维梯度回波序列T1WI或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1WI、DWI,必要时加扫矢状面fs-T2WI。增强扫描序列:轴面三维fs-T1WI梯度回波序列多期动态扫描,每期60~ 90 s,注药后总扫描时间≥6 min。

4.技术参数:

二维序列层厚4.0~ 6.0 mm,层间隔为层厚×(10%~20%);三维序列层厚≤2.0 mm,无层间隔或重叠扫描,FOV(300~ 400)mm×(360~400)mm(双侧),尽量包括双侧腋下区,矩阵≥256× 320。钆对比剂剂量为0.1 mmol/kg,注射流率为2~3 ml/s,再以相同流率注射20~ 30 ml生理盐水。

5.图像要求:

(1)乳腺结构清晰显示,脂肪抑制均匀、完全;(2)无明显运动伪影、磁敏感伪影;(3)三维T1WI梯度回波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序列扫描要求提供增强减影图像、T1灌注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分析结果以及MPR、MIP重组多期增强血管图像。

五、腹部
(一)肝、胆、脾MRI技术要点及要求
1.线圈:

体部、心脏相控阵线圈。

2.体位:

仰卧位,头先进。定位中心对准线圈中心及剑突下2~ 3 cm。

3.方位及序列:

平扫序列:轴面呼吸触发快速自旋回波fs-T2WI序列(呼吸不均匀者可选用屏气fs-T2WI序列)、快速梯度回波水-脂同反相位(双回波)T1WI屏气采集序列,在设备性能允许的情况下加扫DWI序列,扫描范围覆盖肝、胆、脾;冠状面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T2WI屏气采集序列。增强扫描序列:轴面快速梯度回波三维T1WI动态容积屏气采集序列[22],低场设备可选用二维序列行三期以上动态扫描,并补充冠状面图像。

4.技术参数:

二维序列层厚6.0~ 8.0 mm,层间隔<1.5 mm,FOV(300~ 400)mm×(300~ 400)mm,矩阵≥256×224。三维序列层厚2.0~ 4.0 mm,无间距扫描,FOV(300~ 400)mm ×(300~ 400)mm,矩阵≥ 256×160。采用呼吸触发(婴幼儿呼吸频率过快、幅度过小时可不选用)。增强扫描以2~ 3 ml/s的流率注射常规剂量钆对比剂,再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尽量优化扫描参数将扫描周期缩减至<10 s/期[1]

5.图像要求:

(1)完整显示靶器官及病变区域;(2)呼吸运动伪影、血管搏动伪影及并行采集伪影不影响影像诊断;(3)轴面呼吸触发快速自旋回波fs-T2WI序列为必选项,在设备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轴面T1WI序列优先选择梯度回波-水-脂双相位T1WI序列或非对称回波水脂分离T1WI序列,尽可能使用DWI序列;(4)至少显示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平衡期影像;(5)提供MPR、MIP及曲面重组胆管像。

(二)胰腺MRI技术要点及要求
1.线圈:

体部、心脏相控阵线圈。

2.体位:

仰卧位,头先进。定位中心对准线圈中心及剑突下2~ 3 cm。

3.方位及序列:

平扫序列:轴面呼吸触发快速自旋回波fs-T2WI序列(呼吸不均匀者可选用屏气fs-T2WI序列)、快速梯度回波fs-T1WI(必要时可加扫同反相位T1WI序列),在设备性能允许的情况下加DWI序列;冠状面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T2WI屏气采集序列。增强扫描序列:采用轴面快速梯度回波三维T1WI屏气采集序列行三期或多期扫描,低场设备可行二维扫描,并补充冠状面扫描。

4.技术参数:

尽量选择薄层、高空间分辨率扫描。二维序列层厚3.0~ 5.0 mm,层间隔≤层厚× 20%,FOV(300~ 400)mm ×(300~ 400)mm,矩阵≥288×160。三维序列层厚2.0~ 3.0 mm,无间距扫描,FOV(300~ 400)mm ×(300~ 400)mm,矩阵≥ 256×160。静脉注射常规剂量钆对比剂,流率2~ 3 ml/s。尽量优化扫描参数将扫描周期缩减至< 10 s/期。

5.图像要求:

(1)清晰显示胰腺、十二指肠壶腹部及病变区域结构;(2)呼吸运动伪影、血管搏动伪影及并行采集伪影不影响诊断;(3)轴面快速自旋回波fs-T2WI及梯度回波fs-T1WI为必选项,尽量选择DWI序列;(4)提供动脉期(或动脉早、晚期)、静脉期及延迟期像;(5)提供三维T1WI增强扫描MPR像;(6)拟诊为胰腺恶性肿瘤的患者,至少有1个序列覆盖全肝,以观察有无肝脏转移。

(三)胰胆管水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技术要点及要求
1.线圈:

体部、心脏相控阵线圈。

2.体位:

仰卧位,定位中心对准线圈中心及剑突下2~ 3 cm。

3.方位及序列:

(1)单次激发厚层块二维重T2 MRCP序列:至少获取3个角度的冠状面像,即以胆总管为轴,以正冠状面为中间层,向前、后旋转一定角度分别各获取1层斜冠状面像。层块范围覆盖主要肝内外胆管和胰管,屏气采集。(2)呼吸触发快速自旋回波三维重T2 MRCP序列:斜冠状面扫描,覆盖主要肝内外胆管、胆总管、胆囊和胰管。

4.技术参数:

MRCP不宜单独进行,应结合肝、胆、胰、脾的平扫和(或)三维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单次激发二维MRCP序列:层块厚度30~ 70 mm,FOV(300~ 350)mm×(300~ 350)mm,矩阵≥384× 224,TR≥6 000 ms,TE≥500 ms;呼吸触发三维MRCP序列:层厚1.0~ 2.0 mm,无间距扫描,FOV(300~ 350)mm×(300~ 350)mm,矩阵≥384×224,TR 2 000~ 6 000 ms(选1~ 2个呼吸间期),TE≥ 500 ms。婴幼儿呼吸频率过快及幅度过小时可不使用呼吸触发。

5.图像要求:

(1)清晰显示肝内外胆管、胰管及病变区域;(2)呼吸运动伪影、血管搏动伪影及并行采集伪影不影响诊断;(3)单次激发二维MRCP序列多角度扫描、多次激发三维MRCP序列提供MIP重组多角度旋转的三维胰胆管成像。

(四)肾脏MRI技术要点及要求
1.线圈:

体部、心脏相控阵线圈。

2.体位:

仰卧位,头先进。定位中心对准线圈中心及剑突与脐连线中点。

3.方位及序列:

平扫序列:轴面呼吸触发快速自旋回波fs-T2WI序列(呼吸不均匀者可选用屏气fs-T2WI序列)、快速梯度回波水-脂同反相位(双回波)T1WI屏气采集序列,在设备性能允许的情况下加DWI序列;冠状面呼吸触发快速自旋回波fs-T2WI序列。增强扫描序列:采用轴面快速梯度回波三维T1WI屏气采集序列行三期或多期扫描,低场设备可行二维扫描,并补充冠状面扫描。

4.技术参数:

尽量选择薄层、高空间分辨率扫描。轴面二维序列层厚4.0~ 5.0 mm,层间隔≤层厚×20%;冠状面二维序列层厚≤4.0 mm,层间隔≤层厚×20%。FOV(300~ 400)mm×(300~ 400)mm,矩阵≥288×224。三维序列层厚2.0~ 4.0 mm,无间隔扫描,FOV(300~ 400)mm×(300~ 400)mm,矩阵≥256×160。增强扫描以2~ 3 ml/s的流率注射常规剂量钆对比剂,再注射等量生理盐水。

5.图像要求:

(1)显示肾脏及其周围组织结构,肾皮质、髓质、肾盂、肾盏结构清晰显示;(2)无明显呼吸运动伪影、血管搏动伪影及并行采集伪影;(3)轴面呼吸触发快速自旋回波fs-T2WI序列为必选项,在设备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轴面T1WI序列优先选择水脂双相位T1WI或非对称回波水脂分离T1WI序列;(4)增强扫描分别显示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影像;(5)根据需要提供三维T1WI增强三期扫描的MPR、MIP血管像。

(五)肾上腺MRI技术要点及要求
1.线圈:

体部、心脏相控阵线圈。

2.体位:

仰卧位,头先进。定位中心对准线圈中心及剑突与脐连线中点。

3.方位及序列:

平扫序列:轴面呼吸触发快速自旋回波T2WI或fs-T2WI序列、快速梯度回波水脂双相位T1WI屏气采集序列,冠状面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T2WI屏气采集序列。扫描范围从胃底上缘至肾门。增强扫描序列:轴面快速梯度回波三维T1WI屏气采集序列三期或多期扫描,并补充冠状面扫描。

4.技术参数:

二维序列层厚≤4.0 mm,层间隔≤层厚×10%,FOV(300~ 400)mm×(300~ 400)mm,矩阵≥288×224。三维序列层厚≤3.0 mm,无间隔扫描,FOV(300~ 400)mm ×(300~ 400)mm,矩阵≥ 256×160。婴幼儿呼吸频率过快及幅度过小时可不使用呼吸触发。增强扫描采用钆对比剂,剂量为0.05~ 0.10 mmol/kg,以2~ 3 ml/s的流率注射,再以相同流率注射等量生理盐水。

5.图像要求:

(1)尽量选择薄层、高空间分辨率扫描;(2)标准T2WI序列采用或不采用脂肪抑制;(3)显示肾上腺及其周围组织结构,怀疑为异位嗜铬细胞瘤或肾上腺恶性肿瘤的患者扫描范围需加大;(4)呼吸运动伪影、血管搏动伪影及并行采集伪影不影响诊断。

(六)MR尿路成像(MR urography,MRU)技术要点及要求
1.线圈:

体部相控阵线圈。

2.体位:

仰卧位,头先进。定位中心对准线圈中心及剑突与耻骨连线中点。

3.方位及序列:

单次激发二维MRU序列:闭气采集,冠状面显示双侧尿路,多角度斜冠状面及矢状面显示单侧尿路。呼吸触发三维MRU序列:冠状面扫描。

4.技术参数:

MRU不宜单独进行,应结合平扫和(或)三维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单次激发二维MRU序列:层块厚度30~ 70 mm, FOV(300~ 350)mm×(300~ 350)mm,矩阵≥384×224, TR≥6 000 ms, TE 500 ms。呼吸触发三维MRU序列:层厚1.0~ 2.0 mm,无间隔扫描,FOV(300~ 350)mm×(300~ 350)mm,矩阵≥384×224, TR 2 000~ 6 000 ms(选1~ 2个呼吸间期),TE≥500 ms。婴幼儿呼吸频率过快及幅度过小时可不使用呼吸触发。

5.图像要求:

(1)扫描范围应包括双侧肾盂、肾盏、输尿管、膀胱;(2)无明显呼吸运动伪影、血管搏动伪影及并行采集技术伪影;(3)单次激发二维MRU序列应分侧进行多角度成像,多激发三维MRU序列应提供MIP重组多角度旋转的三维尿路影像。

(七)腹膜后病变的MRI技术要点及要求
1.线圈:

体部线圈或心脏相控阵线圈。

2.体位:

仰卧位,头先进。定位中心对准线圈中心及剑突与脐连线中点或ROI中心。

3.方位及序列:

平扫序列:轴面呼吸触发快速自旋回波fs-T2WI序列(呼吸不均匀者可选用屏气fs-T2WI序列)、快速梯度回波水脂同反相位(双回波)T1WI屏气采集序列,在设备性能允许的情况下扫描DWI序列,扫描范围覆盖ROI;冠状面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T2WI屏气采集序列。增强扫描序列:轴面快速梯度回波三维T1WI屏气采集序列三期或多期扫描,并补充冠状面扫描。

4.技术参数:

二维序列层厚6.0~ 8.0 mm,层间隔≤层厚×20%,FOV(300~ 400)mm×(300~ 400)mm,矩阵≥288×224。三维序列层厚2.0~ 4.0 mm,无间隔扫描,FOV(300~ 400)mm×(300~ 400)mm,矩阵≥256×160。婴幼儿可不使用呼吸触发。增强扫描以2~ 3 ml/s的流率注射常规剂量钆对比剂,并以相同流率注射等量生理盐水。

5.图像要求:

(1)完整显示腹膜后区域结构或病变区域结构;(2)无明显呼吸运动伪影、血管搏动伪影及并行采集伪影;(3)增强扫描获取时相准确,显示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影像;(4)根据需要,三维T1WI增强多期扫描可行MPR重组,进行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分析及定量分析。

(八)腹部血管MRA技术要点及要求
1.线圈:

体部线圈或心脏相控阵线圈。

2.体位:

仰卧位,定位中心对准线圈中心及脐孔。

3.方位及序列:

(1)二维、三维对比增强MRA:冠状面扫描,包含腹主动脉后缘、前缘分支血管及相应脏器的血管,扫描注射对比剂前蒙片,注射对比剂后至少2个时相(动脉期及静脉期),各期图像行减影MIP重组。(2)平扫序列:双反转或三反转黑血序列,沿目标血管的长轴及短轴各扫描一次,主要用于显示管壁结构;平衡式稳态自由进动亮血序列,主要用于显示管腔。

4.技术参数:

二维对比增强MRA层厚4.0~8.0 mm,层间隔0~ 1.0 mm, FOV(350~ 400)mm×(350~ 400)mm,矩阵≥256 × 192。三维对比增强MRA:扫描块厚度40~ 50 mm,层厚1.0~ 2.0 mm,无间隔扫描,FOV(350~ 400)mm×(350~ 400)mm,矩阵≥256×256,单期扫描时间控制在20 s内。采用高压注射器经静脉团注钆对比剂,剂量为0.1~0.2 mmol/kg,注射流率2~ 3 ml/s,并以相同流率注射等量生理盐水。

5.图像要求:

(1)三维对比增强MRA清晰显示腹部大血管及其分支血管,包括腹主动脉、腹腔动脉、肝动脉、肾动脉、门静脉系统以及腹部静脉系统血管,血管外背景组织信号抑制良好;(2)无明显呼吸运动伪影、血管搏动伪影及并行采集伪影;(3)提供MIP重组多角度旋转的血管三维影像。

六、盆腔
(一)前列腺与膀胱MRI技术要点及要求
1.线圈:

体部线圈或心脏相控阵线圈。

2.体位:

仰卧位,足先进或头先进。定位中心对准线圈中心及耻骨联合上缘上2 cm。

3.方位及序列:

(1)平扫序列:轴面快速自旋回波T2WI、fs-T2WI、快速自旋回波T1WI、DWI序列,扫描范围覆盖膀胱及前列腺;斜冠状面快速自旋回波fs-T2WI序列,扫描基线与前列腺上、下长轴平行;矢状面快速自旋回波T2WI或fs-T2WI序列。(2)增强扫描:轴面快速梯度回波三维T1WI(低场设备可行二维扫描),常规增强扫描至少采集三期(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每期15~ 20 s,并补充冠状面、矢状面扫描。在设备性能允许的情况下,可选动态增强扫描[23,24],周期时间<10 s/期,扫描周期>30个,整个动态扫描时长约5 min。

4.技术参数:

原则为小FOV、高分辨率扫描。二维序列层厚3.0 mm,层间隔0.3~ 0.5 mm(前列腺二维扫描推荐无间隔扫描),FOV(160~ 200)mm×(160~ 200)mm,矩阵≥256×224。三维容积扫描序列层厚2.0~ 3.0 mm,无间隔扫描,FOV(240~ 300)mm×(240~ 300)mm,矩阵≥256×160。动态增强扫描快速梯度回波三维T1WI序列TR、TE均为最短,激励角10°~15°。DWI扫描b值>800 s/mm2。常规三期增强扫描采用高压注射器或手推钆对比剂,动态灌注增强扫描需要采用双筒高压注射器静脉团注对比剂,剂量为0.1 mmol/kg,注射流率为2~ 3 ml/s,并以相同流率注射等量生理盐水。

5.图像要求:

(1)清晰显示膀胱、前列腺、尿道及邻近脏器组织的细微结构;(2)平扫序列至少包括自旋回波T2WI(脂肪抑制和非脂肪抑制)和T1WI(非脂肪抑制),前列腺检查DWI为必需序列;(3)在设备性能允许的情况下,首选动态灌注增强扫描,或至少三期扫描;(4)无卷积伪影,无明显呼吸运动伪影、磁敏感伪影及并行采集伪影。

(二)子宫及附件技术要点及要求
1.线圈:

体部线圈或心脏相控阵线圈。

2.体位:

仰卧位,足先进或头先进。定位中心对准线圈中心及耻骨联合中点上缘上2 cm。

3.方位及序列:

(1)平扫序列:矢状面快速自旋回波T2WI或fs-T2WI,扫描层面需平行子宫长轴;轴面快速自旋回波T2WI、fs-T2WI,快速自旋回波T1WI;冠状面快速自旋回波T2WI;矢状面或轴面DWI。扫描范围包含子宫及两侧附件区域。(2)增强扫描序列:矢状面(子宫病变)或轴面(卵巢病变)快速梯度回波三维T1WI序列(低场设备可行二维扫描),常规三期(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增强扫描,每期15~20 s。在设备性能支持的情况下,选用动态增强扫描,周期时间<10 s/期,扫描周期>30个,整个动态扫描时长约5 min,获取组织血流灌注信息行灌注定量分析及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分析[25]

4.技术参数:

原则为小FOV、高分辨率扫描。二维序列层厚3.0~ 5.0 mm,层间隔0.3~ 0.5 mm,FOV(160~ 200)mm×(160~ 200)mm,矩阵≥256× 224。三维容积扫描序列层厚2.0~ 4.0 mm,无间隔扫描,FOV(200~ 400)mm×(200~ 400)mm,矩阵≥256×192。动态增强扫描快速梯度回波三维T1WI序列TR、TE均为最短,激励角10°~15°。常规三期增强扫描采用高压注射器或手推钆对比剂,动态灌注增强扫描需要采用双筒高压注射器静脉团注对比剂,剂量为0.1 mmol/kg,注射流率为2~ 3 ml/s,并以相同流率注射等量生理盐水。

5.图像要求:

(1)清晰显示子宫、两侧附件及膀胱、直肠等邻近组织的细微结构;(2)平扫序列至少包括自旋回波T2WI(脂肪抑制和非脂肪抑制)和T1WI;(3)在设备性能允许的情况下,首选动态灌注增强扫描,或至少三期扫描;(4)无卷积伪影,无明显呼吸运动伪影、磁敏感伪影及并行采集伪影。

(三)直肠MRI技术要点及要求
1.线圈:

体部线圈或心脏相控阵线圈。

2.体位:

仰卧位,足先进或头先进。定位中心对准线圈中心及耻骨联合中点。

3.方位及序列:

大范围盆腔扫描(了解盆腔有无转移病灶及肿大淋巴结)以及局部高分辨率直肠扫描。(1)平扫序列:大范围盆腔扫描:包括盆腔矢状面单次激发T2WI、盆腔轴面快速自旋回波fs-T2WI、T1WI及DWI。小FOV高分辨率直肠扫描:斜轴面快速自旋回波T2WI,扫描基线垂直于病变段直肠长轴,范围覆盖病变段直肠;矢状面快速自旋回波T2WI,范围覆盖完整直肠两侧;斜冠状面快速自旋回波T2WI、T1WI,扫描基线在矢状面像上与直肠上、下长轴平行。小FOV高分辨率直肠扫描所有序列不加脂肪抑制。(2)增强扫描序列:先行局部直肠多期增强扫描,再行大范围盆腔扫描。直肠扫描行常规三期(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增强扫描,斜轴面快速梯度回波三维T1WI,再补充直肠斜冠状面及矢状面扫描。在设备性能支持的情况下,直肠增强扫描选用动态灌注增强扫描,周期时间< 10 s/期,扫描周期>30个,整个动态扫描时长约5 min,获取组织血流灌注信息行定量分析及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分析。

4.技术参数:

原则为小FOV、薄层、高分辨率扫描。(1)大范围盆腔扫描:层厚5.0~ 8.0 mm,层间隔1.0~ 2.0 mm, FOV(320~ 380)mm×(320~ 380)mm,矩阵≥320×224。(2)小FOV高分辨率直肠扫描:层厚<3.0 mm,层间隔0~ 0.3 mm, FOV(180~ 250)mm×(180~ 250)mm,矩阵≥256×224。(3)三维T1WI:层厚<3.0 mm,无间隔扫描,FOV(200~ 350)mm ×(200~ 350)mm,矩阵≥288×192。TR、TE均为最短,激励角10°~15°。常规三期增强扫描采用高压注射器或手推钆对比剂,动态灌注增强扫描需要采用双筒高压注射器静脉团注对比剂,剂量为0.1 mmol/kg,注射流率为2~ 3 ml/s,并以相同流率注射等量生理盐水。

5.图像要求:

(1)包括盆腔大范围扫描及直肠局部高分辨率扫描图像;(2)直肠局部平扫T2WI(非脂肪抑制)序列为必选项;(3)在设备性能允许的情况下,首选动态灌注增强扫描,或至少三期扫描;(4)显示盆腔各脏器结构,清晰显示直肠壁各层结构及与周围组织的比邻关系;(5)无卷积伪影,无明显呼吸运动伪影、磁敏感伪影及并行采集伪影。

七、脊柱及脊髓
(一)颈椎MRI技术要点及要求
1.线圈:

颈线圈、脊柱线圈、头颈联合线圈。

2.体位:

仰卧位,头先进。定位中心对准线圈中心及下颌角水平。

3.方位及序列:

(1)平扫:矢状面T2WI、T1WI,观察椎骨及周围软组织则必须加fs-T2WI,扫描基线平行于颈髓正中矢状面,扫描范围包含C1~ Th2椎体及两侧附件;轴面T2WI序列,椎间盘病变扫描基线平行于椎间盘,每个椎间盘扫描3~ 5层;椎体及颈髓病变扫描基线平行于椎体横轴或垂直于颈髓纵轴,扫描范围自颅底斜坡至C7水平或覆盖病变区域;必要时加扫冠状面T2WI、T1WI。(2)增强扫描:轴面、矢状面、冠状面fs-T1WI均需扫描。

4.技术参数:

矢状面层厚<3.0 mm,轴面层厚< 4.0 mm,无间隔扫描或层间隔≤层厚×10%。矢状面、冠状面FOV(230~ 260)mm×(230~ 260)mm,矩阵≥320×224;轴面FOV(160~ 200)mm×(160~ 200)mm,矩阵≥256×224。矢状面扫描相位编码方向设置为上下方向,以减少脑脊液流动伪影对脊髓观察的影响。增强扫描静脉注射常规剂量的钆对比剂。

5.图像要求:

(1)显示全部颈椎椎体、椎间盘及两侧附件、椎旁软组织等结构;(2)无明显吞咽运动伪影、血管搏动及脑脊液流动伪影。

(二)颈丛、臂丛神经根MRI技术要点及要求
1.线圈:

颈线圈、脊柱线圈、头颈联合线圈。

2.体位:

仰卧位,头先进。定位中心对准线圈中心及下颌角水平下3 cm。

3.方位及序列:

冠状面fs-T2WI、T1WI序列,扫描基线平行于颈髓纵轴,扫描范围覆盖C1~ Th3段椎体前缘至椎管后缘;轴面fs-T2WI,扫描基线垂直于颈髓长轴,颈神经根扫描范围为C1~ Th2水平,臂丛神经根扫描范围为C4~ Th2水平;快速自旋回波三维fs-T2WI-重T2WI序列,冠状面扫描,范围为C1~ Th2段椎体前缘至椎管后缘。建议该序列在注射钆对比剂后2~ 3 min开始扫描。在设备性能支持的情况下,选择背景抑制DWI序列或三维STIR序列,行冠状面扫描。

4.技术参数:

二维序列层厚<3.0 mm,层间隔≤层厚×10%,FOV(220~ 300)mm×(220~ 300)mm;三维序列层厚0.5~ 1.3 mm,无间隔扫描。矩阵≥ 256 × 256。三维T2WI序列推荐TR 3 000~ 6 000 ms,TE 200~ 300 ms,TI 140~ 200 ms,脂肪抑制。三维DWI序列b=1 000 s/mm2,脂肪抑制。增强扫描静脉注射常规剂量的钆对比剂。

5.图像要求:

(1)三维T2WI序列:MPR重组像分别二维显示左右两侧神经根前根、后根,MIP重组像多角度旋转三维显示神经根,剪除颈丛、臂丛神经根以外的软组织影;(2)三维DWI序列:提供MIP重组多角度旋转神经根三维像;(3)显示C1~C8对神经根节内段,清晰显示臂丛神经(C5~ C8对神经和Th1对神经)节内段、神经节及节后段、节后段至外侧束、内侧束及后束三束集合处(近锁骨中段)。

(三)胸椎MRI技术要点及要求
1.线圈:

脊柱线圈。

2.体位:

仰卧位,头先进。定位中心对准线圈中心及颈静脉切迹与剑突连线中点。

3.方位及序列:

(1)平扫:矢状面T2WI、T1WI,观察椎骨及其周围软组织必须增加fs-T2WI(推荐STIR),扫描基线平行于胸髓纵轴,范围覆盖胸椎椎体及椎体两侧附件,范围为C7~ L1水平。轴面T2WI,椎间盘病变扫描基线平行于椎间盘,椎体或脊髓病变扫描基线平行椎体横轴或垂直胸髓纵轴。范围自Th1~ Th12椎体水平或覆盖ROI。脊柱畸形加扫冠状面T2WI或T1WI。扫描大视野包括C1或L5矢状面T2WI 1~ 5层,用于准确定位胸椎体节段。(2)增强扫描:矢状面、轴面、冠状面fs-T1WI均需扫描。

4.技术参数:

矢状面层厚<3.0 mm,轴面层厚3.0~ 5.0 mm,层间隔≤层厚×10%。矢状面、冠状面FOV(300~ 380)mm×(300~ 380)mm,矩阵≥384× 256;轴面FOV(200~ 240)mm ×(200~ 240)mm,矩阵≥256×224。矢状面扫描相位编码方向设置为上下方向。增强扫描静脉注射常规剂量的钆对比剂。

5.图像要求:

(1)显示全部胸椎体、椎间盘、附件及椎旁软组织,两侧对称显示;(2)提供能准确定位胸椎体的矢状面T2WI定位像;(3)椎体前方设置预饱和带以减少心脏大血管搏动伪影;(4)心血管搏动伪影、脑脊液流动伪影不影响诊断。

(四)腰椎MRI技术要点及要求
1.线圈:

脊柱线圈。

2.体位:

仰卧位,头先进。定位中心对准线圈中心及脐上3 cm。

3.方位及序列:

(1)平扫:矢状面T2WI、T1WI,观察椎骨及其周围软组织必需加扫fs-T2WI(推荐脂肪饱和技术),扫描基线平行于腰椎管矢状面,范围覆盖腰椎体及两侧横突,Th12~ S2水平。轴面T2WI,椎间盘病变扫描基线平行于椎间盘,每个椎间盘扫描3~ 5层,需覆盖整个椎间隙及相应节段的整个椎间孔。椎体或椎管病变扫描基线平行于椎体横轴或垂直于腰椎管纵轴,范围覆盖ROI或L1~ S1椎体水平。脊柱畸形加扫冠状面T2WI或T1WI; T1WI有任何异常高信号时,加fs-T1WI。(2)增强扫描:矢状面、轴面、冠状面fs-T1WI均需扫描。

4.技术参数:

层厚3.0~ 4.0 mm,层间隔≤层厚× 10%,矢状面、冠状面FOV(250~ 320)mm×(250~320)mm,矩阵≥384×256;轴面FOV(200~ 230)mm×(200~ 230)mm,矩阵≥256×224。矢状面扫描相位编码方向设置为上下方向。增强扫描静脉注射常规剂量的钆对比剂。

5.图像要求:

(1)显示全部腰椎至S2椎体、椎管及椎旁软组织等结构,两侧对称结构应在同一层面显示;(2)腰椎体前方设置预饱和带;(3)无明显腹部呼吸运动伪影、血管搏动及脑脊液流动伪影等。

(五)骶尾椎MRI技术要点及要求
1.线圈:

脊柱线圈。

2.体位:

仰卧位,头先进。定位中心对准线圈中心及髂前上棘连线中点。

3.方位及序列:

平扫序列:(1)矢状面:T2WI、T1WI,观察椎骨及其周围软组织必须加扫fs-T2WI(推荐脂肪饱和技术)。扫描基线平行于椎管矢状面,范围覆盖骶椎椎体两侧,L3至全部尾椎。(2)轴面:T2WI序列。扫描基线依次平行于各骶椎、尾椎椎间隙或平行于椎体横轴。扫描范围覆盖骶椎、尾椎或ROI。(3)斜冠状面:fs-T2WI。扫描基线平行于骶椎椎管冠状面,范围包含骶尾骨前后缘。(4)附加序列:T1WI有高信号病灶时,加T1WI脂肪抑制序列。增强扫描:矢状面、轴面、冠状面fs-T1WI均需扫描。

4.技术参数:

层厚3.0~ 4.0 mm,层间隔≤层厚× 10%,FOV(220~ 260)mm ×(220~ 260)mm,矩阵≥288 × 224。增强扫描静脉注射常规剂量的钆对比剂。

5.图像要求:

(1)显示全部骶尾椎椎体,两侧对称结构对称显示;(2)在骶尾椎骨前方设置预饱和带饱和盆腔信号;(3)无明显运动伪影。

(六)腰骶丛神经根MRI技术要点及要求
1.线圈:

脊柱线圈。

2.体位:

仰卧位,头先进。定位中心对准线圈中心及髂棘连线中点。

3.方位及序列:

(1)平扫序列:冠状面fs-T2WI、fs-T1WI:扫描基线平行于腰椎管冠状面。扫描范围:腰丛神经扫描自腰椎体前缘至第二骶椎椎管后缘,Th12椎体上缘至S3水平;骶丛神经扫描自L4椎体前缘至骶骨后缘,L4椎体上缘至耻骨联合。轴面fs-T2WI,扫描基线垂直于腰椎管长轴,范围覆盖L1~ S3水平。(2)神经根序列:三维重fs-T2WI序列:冠状面扫描,注射或不注射钆对比剂。设备性能支持时可选用背景抑制DWI序列,行冠状面扫描。三维选择性水激励梯度回波T1WI序列行冠状面扫描。

4.技术参数:

二维序列层厚3.0 mm,层间隔≤层厚×10%,FOV(220~ 260)mm×(220~ 260)mm;三维序列层厚0.5~ 1.5 mm,无间隔扫描,矩阵≥ 288×256。三维T2WI序列TR 3 000~ 6 000 ms, TE 200~ 300 ms,TI 100~ 250 ms,脂肪抑制,如注射钆对比剂,建议在注射后2~ 3 min开始扫描,神经根成像效果更佳。背景抑制DWI序列b=1 000 s/mm2。三维选择性水激励梯度回波T1WI序列TR、TE均选择最短。

5.图像要求:

(1)显示腰丛、骶丛神经根;(2)三维选择性水激励T1WI序列提供MPR及曲面重组像,追踪显示神经根走行;(3)三维重T2WI序列提供MPR像,显示左右两侧神经根前根、后根二维像,提供MIP及多角度旋转腰、骶丛神经根三维像,剪除背景软组织影像;(4)背景抑制DWI序列:提供MIP及多角度旋转的腰、骶丛神经根三维像。

(七)腰椎管水成像技术要点及要求
1.线圈:

脊柱线圈。

2.体位:

仰卧位,头先进。定位中心对准线圈中心及髂前上棘连线中点。

3.方位及序列:

冠状面三维T2WI水成像序列、二维厚层块单次激励快速自旋回波水成像序列。

4.技术参数:

三维T2WI序列,层厚0.5~ 1.5 mm,无间隔扫描,FOV(220~ 280)mm ×(220~ 280)mm,矩阵≥256×224, TR 2 000~ 6 000 ms,TE> 300 ms;二维厚层块序列,层块厚度3.0~ 7.0 cm,TR>2 500 ms, TE>500 ms。

5.图像要求:

(1)清晰显示L1~ S3椎管或ROI段椎管;(2)背景组织抑制良好,提供MPR、MIP并多角度旋转三维椎管像。

八、四肢及骨关节

基本原则:根据病变性质及部位选择在主要优势方位上同层厚、同层间隔扫描的2~ 3个不同序列,主要用于定性诊断,辅以另外2个方位的1~ 2个序列,用于辅助定位诊断。骨骼、软骨、滑膜病变以质子脂肪抑制(protein density weighted imaging,PDWI)-fs、T2WI、T1WI、三维梯度回波序列组合为主,软组织病变以fs-T2WI、T2WI、T1WI序列组合为主。

(一)肩关节MRI技术要点及要求
1.线圈:

肩关节专用线圈、四肢关节软线圈或体部相控阵线圈。

2.体位:

头先进,仰卧位,被检侧肩关节对侧身体抬高30°,使被检侧肩关节紧贴检查床并尽量位于床中心。定位中心对准线圈中心及肱骨头。

3.方位及序列:

平扫序列:(1)轴面快速自旋回波PDWI-fs或梯度回波T2*WI序列,扫描基线垂直于关节盂及肱骨长轴,扫描范围覆盖肩锁关节至关节盂下缘;(2)斜冠状面fs-T2WI及T1WI,扫描基线在轴面像上垂直于关节盂或平行于冈上肌腱长轴,范围包含肩关节软组织前后缘或病变区域;(3)斜矢状面PDWI-fs,扫描基线在轴面像上平行于关节盂或垂直于冈上肌腱长轴,范围覆盖肱骨头外侧软组织至关节盂内侧或病变区域。增强扫描:轴面、斜冠状面及斜矢状面fs-T1WI均需扫描。关节腔造影:穿刺并向关节腔注射用生理盐水稀释100~500倍的钆对比剂,采用fs-T1WI序列,扫描上述平扫的3个方位,必要时可加扫外展外旋位。

4.技术参数:

薄层、高分辨率扫描。二维序列层厚≤4.0 mm,层间隔≤层厚×10%,FOV(160~ 200)mm×(160~ 200)mm,矩阵≥256×224。

5.图像要求:

(1)显示肩关节骨性结构及软组织结构,关节唇、肱骨头、肩锁关节、冈上肌腱、冈下肌腱及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等显示清晰;(2)扫描方位标准;(3)无明显运动伪影。

(二)上臂、前臂、大腿、小腿的MRI技术要点及要求
1.线圈:

四肢关节软线圈、正交线圈、心脏或体部相控阵线圈。

2.体位:

仰卧位,头先进。上肢:被检侧上肢尽量置于床中心(身体半侧卧于检查床偏外侧),定位中心对准线圈中心及上臂、前臂长轴中点、ROI中心。下肢:仰卧位,单侧检查下肢尽量置于床中心,双侧检查身体位于床中心,脚尖向前,定位中心对准线圈中心及大腿、小腿长轴中心或ROI中心,线圈至少包含邻近1个关节。

3.方位及序列:

平扫:(1)轴面、矢状面及冠状面fs-T2WI。(2) T1WI,根据fs-T2WI序列,选择显示病变最佳的方位扫描1个方位即可,如见异常高信号,需要在同方位加扫fs-T1WI。冠状面及矢状面FOV应包含1个邻近关节。增强扫描:fs-T1WI轴面、冠状面及矢状面均需扫描。静脉注射常规剂量钆对比剂。

4.技术参数:

小FOV、薄层、高分辨率扫描,根据病变性质和部位选择以轴面为主(冠状面和矢状面为辅)或相反。轴面层厚5.0~ 8.0 mm,冠状面及矢状面层厚≤5.0 mm,层间隔≤层厚×20%,矩阵≥288×224。

5.图像要求:

(1)显示相应长骨及其软组织结构,冠状面及矢状面FOV至少包含1个关节;(2)运动伪影、血管搏动伪影不影响诊断。

(三)肘关节MRI技术要点及要求
1.线圈:

推荐肘关节及四肢关节专用线圈,也可采用软线圈包裹。不建议采用大体积线圈。

2.体位:

仰卧位,头先进,被检侧上肢尽量置于床中心。定位中心对准线圈中心及肘关节中心。

3.方位及序列:

平扫:(1)轴面、矢状面及冠状面PDWI-fs或fs-T2WI。(2) T1WI,选择显示病灶最佳的方位,扫描一个方位即可,推荐采用冠状面扫描;如见异常高信号,需要在同方位加扫fs-T1WI。(2)增强扫描:轴面、冠状面及矢状面fs-T1WI均需扫描。

4.技术参数:

采用小FOV、薄层、高分辨率扫描。根据病变性质和部位选择以轴面为主(冠状面和矢状面为辅)或相反。层厚3.0~ 4.0 mm,层间隔≤层厚×10%,FOV(120~ 160)mm×(120~ 160)mm,矩阵≥256×224。

5.图像要求:

(1)显示肘关节骨性结构及其软组织结构;(2)运动伪影、血管搏动伪影不影响诊断。

(四)腕关节、手MRI技术要点及要求
1.线圈:

腕关节专用线圈或用软线圈包裹。

2.体位:

(1)头先进,被检侧手上举于头上位,伸直,掌心向下;(2)被检侧关节对侧身体抬高30°,使被检侧部位尽量置于床中心。定位中心对准线圈中心及腕关节、手中心。

3.方位及序列:

(1)平扫:冠状面fs-T2WI及T1WI、轴面fs-T2WI,必要时加矢状面fs-T2WI或T1WI。(2)增强扫描:冠状面、轴面、矢状面fs-T1WI均需扫描。

4.技术参数:

扫描方位以冠状面为主,辅以轴面、矢状面。尽量选择小FOV、薄层、高分辨率扫描。层厚≤3.0 mm,层间隔≤层厚×10%。腕关节FOV(80~ 120)mm ×(80~ 120)mm,矩阵≥256 × 224;手FOV(200~ 250)mm ×(200~ 250)mm,矩阵≥288×224。三维序列层厚0.5~ 2.0 mm,无间隔扫描。

5.图像要求:

(1)显示腕关节、手部骨性及其软组织结构;(2)伪影不影响诊断。

(五)骨盆MRI技术要点及要求
1.线圈:

体部相控阵线圈。

2.体位:

仰卧位,头先进或足先进。定位中心对准线圈中心及髂前上棘连线中点。

3.方位及序列:

(1)平扫:轴面fs-T2WI、T1WI,扫描范围覆盖髂骨嵴至耻骨联合下缘;冠状面fs-T2WI,扫描基线在轴面上平行于两侧股骨头中点连线,范围覆盖髂骨翼前后缘或病灶ROI。(2)增强扫描:轴面、冠状面fs-T1WI。

4.技术参数:

层厚5.0~ 6.0 mm,层间隔≤层厚× 20%,FOV(320~ 380)mm ×(320~ 380)mm,矩阵≥256×224。

5.图像要求:

(1)显示骨盆骨性及软组织结构;(2)伪影不影响诊断。

(六)髋关节MRI技术要点及要求
1.线圈:

体部相控阵线圈。

2.体位:

仰卧位,头先进或足先进。定位中心对准线圈中心及髂前上棘与耻骨联合连线中点下2.5 cm水平。

3.方位及序列:

(1)平扫:轴面fs-T2WI、T1WI,扫描基线平行于两侧股骨头中点连线,扫描范围覆盖髋臼至股骨大转子;冠状面fs-T2WI、T1WI,扫描基线在轴面平行于两侧股骨头中心连线,范围覆盖股骨头前缘至股骨大转子后缘。(2)增强扫描:横轴面、冠状面fs-T1WI。

4.技术参数:

层厚4.0~ 5.0 mm,层间隔≤层厚× 10%,FOV(300~ 340)mm ×(300~ 340)mm,矩阵≥320×224。

5.图像要求:

(1)显示髋关节骨性结构及其软组织结构;(2)伪影不影响诊断。

(七)骶髂关节MRI技术要点及要求
1.线圈:

体部或心脏相控阵线圈。

2.体位:

仰卧位,头先进或足先进。定位中心对准线圈中心及两侧髂前上棘连线中点。

3.方位及序列:

以斜冠状面为主,辅以斜轴面。(1)平扫:斜冠状面fs-T2WI、T1WI,扫描基线在矢状面像上平行于骶骨长轴,范围覆盖骶骨前后缘;斜轴面fs-T2WI,扫描基线垂直于骶骨长轴,范围覆盖骶髂关节上下界。(2)增强扫描:斜冠状面及斜轴面fs-T1WI。

4.技术参数:

层厚4.0~ 5.0 mm,层间隔≤层厚× 10%,FOV(260~ 300)mm ×(260~ 300)mm,矩阵≥320×224。

5.图像要求:

(1)清晰显示骶髂关节髂骨面和骶骨面滑膜等;(2)伪影不影响诊断。

(八)膝关节MRI技术要点及要求
1.线圈:

膝关节专用线圈或用软线圈包裹。

2.体位:

仰卧位,头先进或足先进。被检侧膝关节屈曲10°~15°,使前交叉韧带处于拉直状态。定位中心对准线圈中心及髌骨下缘。

3.方位及序列:

平扫:(1)冠状面:PDWI-fs或轻度fs-T2WI,扫描基线在轴面像上平行于股骨内、外侧髁后缘连线,在矢状面像上平行于膝关节上下长轴。扫描范围覆盖髌骨前缘至关节软组织后缘或病变ROI。(2)矢状面:T1WI及PDWI-fs或轻度fs-T2WI,扫描基线垂直于膝关节冠状面,扫描范围覆盖股骨内、外侧髁或膝关节软组织内外侧缘。(3)轴面:PDWI-fs或轻度fs-T2WI,扫描基线平行于胫骨平台关节面,扫描范围覆盖髌骨上缘至腓骨小头或病变区域。(4)其他:如果常规矢状面显示交叉韧带不佳,可考虑加扫斜矢状面PDWI-fs或轻度fs-T2WI,扫描基线在轴面像上向前内方向倾斜10°~15°,大致与股骨外髁外缘平行;如果主要观察关节软骨,也可加扫三维梯度回波fs-T1WI序列。增强扫描:冠状面、斜矢状面、轴面fs-T1WI均需扫描。

4.技术参数:

扫描方位包括矢状面、冠状面及轴面,行小FOV、薄层、高分辨率扫描(尤其是关节软骨、滑膜病变)。二维序列层厚3.0~ 4.0 mm,层间隔≤层厚×10%,FOV(160~ 200)mm ×(160~ 200)mm,矩阵≥256×224。三维序列层厚0.5~ 2.0 mm,无间隔扫描,FOV(160~ 200)mm ×(160~ 200)mm,矩阵≥288×256。fs-T2WI TE 40~ 60 ms。

5.图像要求:

(1)显示膝关节的骨性结构、软组织结构、关节韧带、半月板等;(2)伪影不影响诊断。

(九)踝关节MRI技术要点及要求
1.线圈:

踝关节专用线圈或用软线圈包裹。

2.体位:

仰卧位,足先进,被检侧踝关节脚尖向前。定位中心对准线圈中心及内外踝连线。

3.方位及序列:

平扫:(1)轴面轻度fs-T2WI或PDWI-fs,扫描基线在矢状面像上平行于踝关节间隙,在冠状面像上平行于内、外踝连线,扫描范围覆盖胫腓关节至跟骨;(2)冠状面T1WI及PDWI-fs或轻度fs-T2WI,扫描基线平行于内、外踝的连线及胫骨长轴,扫描范围覆盖踝关节前后缘;(3)矢状面PDWI或轻度fs-T2WI,扫描基线垂直于胫骨内、外踝连线及平行于胫骨长轴,扫描范围包含踝关节内、外踝。增强扫描:轴面、冠状面及矢状面fs-T1WI均需扫描。

4.技术参数:

扫描方位以冠状面、矢状面为主,辅以轴面,行小FOV、薄层、高分辨率扫描。二维序列层厚3.0~ 4.0 mm,层间隔≤层厚×10%,FOV (160~ 200)mm ×(160~ 200)mm,矩阵≥256 × 224。三维序列层厚0.5~ 2.0 mm,无间隔扫描,FOV(160~ 200)mm×(160~ 200)mm,矩阵≥288× 256。

5.图像要求:

(1)显示踝关节骨性结构及其软组织结构,胫骨及腓骨下端、跟骨、距骨、跟腓韧带、胫腓前后韧带及跟腱等清晰可见;(2)伪影不影响诊断。

(十)跟腱MRI技术要点及要求
1.线圈:

踝关节专用线圈或用软线圈包裹。

2.体位:

仰卧位,足先进。脚尖向前。定位中心对准线圈中心及内外踝连线。

3.方位及序列:

平扫:(1)轴面fs-T2WI、T1WI,扫描基线在矢状面像和冠状面像上垂直于跟腱上下长轴,扫描范围覆盖完整跟腱或病变区域;(2)矢状面fs-T2WI、T2WI、T1WI,扫描基线在轴面像上垂直于胫骨内、外踝连线,在冠状面像上平行于跟腱上下长轴,范围覆盖跟腱内外侧缘或病变区域;(3)冠状面T2WI、T1WI,扫描基线在矢状面像上平行于跟腱上下长轴。增强扫描:矢状面、轴面及冠状面fs-T1WI均需扫描。

4.技术参数:

扫描方位以矢状面为主,辅以轴面、冠状面,行薄层、高分辨率扫描。层厚3.0~ 4.0 mm,层间隔≤层厚×10%,FOV(150~ 200)mm ×(150~ 200)mm,矩阵≥256×224。

5.图像要求:

(1)清晰显示跟腱、腓肠肌及比目鱼肌下端、跟骨等;(2)伪影不影响诊断。

(十一)足MRI技术要点及要求
1.线圈:

足踝线圈或用软线圈包裹。

2.体位:

仰卧位,足先进。脚尖向前。定位中心对准线圈中心及足中心。

3.方位及序列:

平扫:(1)轴面:PDWI-fs、轻度fs-T2WI,扫描基线在冠状面像及矢状面像上垂直于足长轴,扫描范围覆盖足尖至足跟后缘或病变区域;(2)冠状面:PDWI-fs或轻度fs-T2WI、T1WI,扫描基线在轴面像上平行于第2~ 5跖骨连线,在矢状面像上平行于足长轴,扫描范围覆盖足背至足底;(3)矢状面:PDWI-fs或轻度fs-T2WI,扫描基线在冠状面像上平行于足长轴或平行于第3跖骨长轴,轴面像上垂直于第2~ 5跖骨的连线,扫描范围覆盖足内外侧缘或病变区域。增强扫描:轴面、矢状面及冠状面fs-T1WI均需扫描。

4.技术参数:

薄层扫描,层厚3.0~ 4.0 mm,层间隔≤层厚×10%,FOV(200~ 250)mm ×(200~ 250)mm,矩阵≥256×224。

5.图像要求:

(1)清晰显示足部骨性和软组织结构等;(2)伪影不影响诊断。

九、外周血管MRA
(一)全身血管MRA技术要点及要求

全身血管MRA指一次成像获取自心脏、主动脉弓至小腿的血管成像,一般需注射对比剂分3~ 4段采集,然后经后处理拼接合成全身血管整体像。

1.线圈:

体部相控阵线圈与下肢血管线圈组合、一体化体部大线圈、体线圈。

2.体位:

仰卧位,头先进或足先进,小腿、大腿适当垫高,使其与胸腹部血管处于同一水平。定位中心对准颈胸段及该段线圈中心。

3.方位及序列:

冠状面扫描,选用三维扰相梯度回波序列。

4.技术参数:

三维块厚度越小越好,以覆盖心脏前缘及降主动脉后缘为准。层厚1.2~ 2.0 mm,FOV(400~ 450)mm×(400~ 450)mm,矩阵≥320× 256,TR及TE均选最短。激励次数1.0或0.5。各段的序列及参数相同并保持联动锁定状态。

5.图像要求:

(1)心脏及各段血管靶时相准确,动脉像无静脉像污染;(2)背景组织信号抑制良好,血管对比剂浓度饱满;(3)提供各段、各期血管MIP重组多角度旋转三维成像,设备条件具备的应提供无缝拼接的全身血管整体像;(4)根据病变情况,提供病变区域血管局部原始图像或MPR重组像;(5)伪影不影响诊断。

(二)四肢血管三维动态增强MRA技术要点及要求
1.线圈:

体部或心脏相控阵线圈、下肢线圈、表面线圈、软线圈等。

2.体位:

仰卧位,头先进或足先进。上肢血管一般采用头先进,下肢血管采用足先进或头先进均可。大腿和小腿血管一起扫描时,适当垫高小腿使之与大腿血管处于同一水平面。

3.方位及序列:

一般行冠状面扫描,选用三维扰相梯度回波序列。

4.技术参数:

三维块厚度刚好覆盖靶肢体血管及其分支前、后区域为准,适当提高空间分辨率进行采集。层厚1.0~ 1.5 mm, FOV(300~ 450)mm×(300~ 450)mm(视靶血管范围而定),TR及TE均选最短。激励次数1.0或0.5。多段扫描时各段的序列及参数相同并保持联动锁定状态。

5.图像要求:

(1)显示肢体末端血管;(2)血管靶时相准确,动脉像无静脉像污染;(3)背景组织信号抑制良好,血管对比剂浓度饱满;(4)提供各段、各期血管后处理MIP重组三维像,并多角度旋转,设备条件具备的应提供无缝拼接的血管整体像;(5)双下肢血管成像显示范围应包括双侧髂动脉起始部至足背动脉;(6)伪影不影响诊断。

专家共识协作组成员(按照姓氏拼音顺序排序):付海鸿(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高宏(中华放射学杂志编辑部);高剑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黄仲奎(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雷子乔(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放射科);李文美(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李真林(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放射科);龙莉玲(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卢光明(南京军区总医院放射科);倪红艳(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放射科);石明国(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放射科);徐克(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杨正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放射科);于群(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放射科);余建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放射科);曾勇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

参考文献
[1]
杨正汉冯逢王霄英磁共振成像技术指南——检查规范、临床策略及新技术应用[M]. 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3: 453- 454.
[2]
张龙江卢光明祁吉关注含钆MR对比剂与肾源性系统性纤维化的关系[J]. 中华放射学杂志2007, 41( 10): 1142- 1143. DOI:10.3760/j.issn.1005-1201.2007.10.036.
[3]
AranS, ShaqdanKW, AbujudehHH. Adverse allergic reactions to linear ionic gadolinium-based contrast agents: experience with 194, 400 injections[J]. Clin Radiol, 2015, 70( 5): 466- 475. DOI:10.1016/j.crad.2014.12.011.
[4]
黄仲奎龙莉玲李文美医学影像检查操作技术[M].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9: 114- 160.
[5]
余建明医学影像技术学[M]. 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385- 444.
[6]
余建明实用医学影像技术[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 856- 866, 928-1094.
[7]
石明国王鸣鹏余建明放射医师临床工作指南[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352- 497.
[8]
中华放射学杂志编委会头颈部CT、MR扫描规范指南(修改稿)[J]. 中华放射学杂志2007: 42( 9): 996- 999. DOI: 10.3760/j.issn.1005-1201.2007.09.030.
[9]
高元桂蔡幼权蔡祖龙磁共振成像诊断学[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2: 15- 19.
[10]
郝晶李坤成李可Alzheimer病视觉注意缺陷的功能MRI研究[J]. 中华放射学杂志2005, 39( 5): 453- 458. DOI: 10.3760/j.issn.1005-1201.2005.05.001.
[11]
朱文珍漆剑频申皓. MR磁敏感成像技术在脑部血管性病变中的应用[J]. 中华放射学杂志2007, 41( 10): 1040- 1044. DOI:10.3760/j.issn.1005-1201.2007.10.009.
[12]
夏海坚孙晓川唐文渊质子MR波谱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价值[J].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7, 41( 4): 358- 362. DOI:10.3760/j.issn.1005-1201.2007.04.007.
[13]
周林江沈天真陈星荣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J]. 中华放射学杂志2002, 36( 3): 215- 218. DOI:10.3760/j.issn.1005-1201.2002.03.006.
[14]
Neumann-HaefelinT, WittsackHJ, WenserskiF, et al. Diffusion- and perfusion-weighted MRI. The DWI/PWI mismatch region in acute stroke[J]. Stroke, 1999, 30( 8): 1591- 1597.
[15]
王秀河黄耀熊黄力动态增强MRI在垂体微腺瘤诊断中的应用研究[J].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5, 24( 3): 202- 205. DOI: 10.3969/j.issn.1001-9324.2005.03.003.
[16]
李文美黄仲奎龙莉玲高场及超高场磁共振内耳水成像质量比较[J].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0, 27( 4): 598- 599.
[17]
李文美黄仲奎龙莉玲面神经MRI的三维-T1WI序列应用价值探讨[J].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0, 27( 3): 422- 423.
[18]
张礼荣王德杭王冬青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责任血管的3.0 T MRI研究[J]. 中华放射学杂志46( 6): 494- 499. DOI: 10.3760/cma.j.issn.1005-1201.2012.06.003.
[19]
NaelK, FenchelM, SalehR, et al. Cardiac MR imaging: new advances and role of 3T[J]. Magn Reson Imaging Clin N Am, 2007, 15( 3): 291- 300. DOI:10.1016/j.mric.2007.08.002.
[20]
KramerCM. Role of cardiac MR imaging in cardiomyopathies [J]. J Nucl Med, 2015, 56 Suppl 4: 39S- 45S. DOI:10.2967/jnumed.114.142729.
[21]
程流泉高元桂孙玮磁共振冠状动脉成像定位方法[J]. 中华放射学杂志2003, 37( 11): 1016- 1020. DOI:10.3760/j.issn.1005-1201.2003.11.012.
[22]
黄仲奎龙莉玲慢性肝病与肝癌MSCT及MRI诊断[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44.
[23]
YuPY, ChenMH, OuHY, et al.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ic inflow-sensitive inversion recovery technique for vascular evaluation before liver transplantation[J]. Transplant Proc, 2014, 46( 3): 682- 685. DOI:10.1016/j.transproceed.2013.11.043.
[24]
卢光明动态对比增强MRI的应用与进展[J]. 中华放射学杂志2015, 49( 6): 406- 409. DOI:10.3760/cma.j.issn.1005-1201.2015.06.003.
[25]
金雁张娅李鹍MRI定量动态增强参数在宫颈鳞癌病理分级中的价值[J]. 中华放射学杂志2015, 49( 5): 360- 363. DOI:10.3760/cma.j.issn.1005-1201.2015.05.009.
X
选择其他平台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