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检索到约 7 个结果
时间:2021
简介: 隔离治疗对于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控有重要作用,采取疗养院模式隔离治疗结核病患者距今已有近200年历史,民国时期是中国该模式从萌芽到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国结核病疗养院在20世纪初开始建立,30年代达到顶峰。研究民国时期北平、上海、杭州等地结核病疗养院创立与变迁的情况,对于梳理中国结核事业发展的历史线索,探索结核病防控的历史规律,总结历史经验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中华医学会《中华全科医师杂志》编辑委员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合理用药指南编写专家组
时间:2020-10-20
简介:
时间:2016
简介:科研是提高医院学科水平和发展潜力的原动力,其绩效考核一直是困扰科研管理工作的难点。医院以鼓励高层次科研产出为导向、科研成长过程为依据,采用分层法探索建立了一套科研绩效评估体系。评估内容主要包括过程指标、产出指标和激励指标,该评估体系可量化考核到个人。近期应用效果初见成效,对科研工作进行客观评价的同时促进了科研工作的发展。
作者:史如松
时间:2017
简介:1933年,王良从法国巴斯德研究所将卡介苗引入中国,自建实验室制造卡介苗,并为周围婴孩接种以预防肺结核,直至1937年11月因政府命令而停止工作。1938年,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成立,设卡介苗实验室,在上海推行卡介苗接种,并延续到20世纪40年代。但20世纪30年代国内外医学界对卡介苗存在怀疑态度,影响了当时卡介苗接种在中国的推广,单靠个人或单个机构的努力,不能显著降低中国肺结核的发病率。
作者:马一平
时间:2016
简介:光绪十六年(1890)以医官身份随出使大臣薛福成出使英、法、意、比4国,并于当年12月被薛福成派往德国柏林向著名细菌学家科赫学习治疗痨病(肺结核)之法,成为中国第1个会见科赫之人。出使期间利用公暇翻译西方地理书若干种。3年期满,于光绪二十年(1894)归国,保举知县加同知衔,元益不喜仕途,仍回上海翻译馆,译书不辍,并兼著名的格致书院掌教。光绪二十三年(1897)与董康创设译书公会,并创办《译书公会报》周刊。光绪二十八年(1902)冬,原翻译馆美国人卫理就任美驻华公使馆参赞,函邀元益赴京续译《英民史略》,时元益已久病痢疾,为竟夙愿,仍抱病北上,乘海轮时遇飓风,衣履尽被海水打湿,病情加剧,抵京方10天,遽病逝于北京锡金会馆居易斋,年63岁。后归葬家乡新阳县秋区十七图政字圩三家村(今属昆山市巴城镇巴城湖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