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1935年10月创刊的《医育》,开中国医学教育专刊之先河。与其他医学期刊所不同的是,《医育》有着浓厚的官方背景。它由国民政府教育部医学教育委员会主办,多由医界的权威学者担任主编、编者及作者。《医育》刊行时间为1935—1941年,一度成为反映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医学发展水平与成果、反思中国医学教育以及传播医学知识的重要阵地。该刊的创办与发展,从一个侧面映射出20世纪30年代中叶至40年代初科技期刊与中国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
作者:何兰萍
时间:2017
简介:在19世纪传教士在华创办的教会医院里,出现了医疗风险控制意识的萌芽。为了尽可能规避医疗事故引起中国民众的反抗情绪甚至反洋教斗争,1820—1860年间教会医院尤为注意控制医疗风险。如:医院对前来就诊的病患进行筛选,优先接诊医生擅长的眼科病人,而不轻易收治疑难重症患者;手术之前,传教士医生通常会让病人签一份医疗协议书,手术后果由病人及家属承担;通常不安排病人住院,即使住院,其护理工作一般由病人亲属承担。这些举措虽然与基督教宣扬的平等、博爱似有矛盾,但对于规避医疗风险、推进西医在华传播以及扩大教会医院的正面影响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作者:何兰萍等
时间:2016
简介:自19世纪伊始到鸦片战争之前,在华洋行利用进出中国的便利,出于医疗自救的目的,把牛痘术引入中国,开西医在华传播之先河。1807年以后,伴随基督教新教传教士东来,在华洋行又成为传教士隐藏身份进行秘密传教活动的据点,正是借助洋行雇员的合法身份,传教士开始了施医送药的医疗传教的尝试。之后,洋行通过对医疗传教的资助与渗透获取商业利益。西医入华虽然客观上改善了中国医疗状况,促进了中国医疗卫生的近代化,但同时也熔铸了西方对华侵略的重要一面
作者:何兰萍等
时间:2016
简介: 明清时期,琉球先后派遣20余批留学生前来中国,其中不乏学习医学者。《琉球百问》是清代名医曹存心与其海外弟子、琉球人吕凤仪,探讨医学问题的问答记录。它不单单是一本医书,而是中医海外传播的重要见证,亦是清代中国培养琉球医学人才的鲜活个案。清代琉球来华医学生的培养,对于扩大中国医药在琉球的影响力、促进琉球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加强和巩固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做出了重大贡献。
作者:何兰萍
时间:2014
简介:19世纪传教士在华创办的教会医院,确立了医生占据主导地位的新型医患关系。从当时中国人对传教士医生的感恩情怀,便知在早期中国的教会医院里,医患关系相对良好。1820—1860年,教会医院完全由西方基督教控制,其良好医患关系的形成是基督教的教化、免费医疗、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院方医疗风险规避意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庭观念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作者:何兰萍
时间:2015